天天看點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作者:思迪愛逛博物館

廣州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是以南越國重要考古遺存為依托的大型考古遺址類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分為王墓和王宮兩個展區。王墓展區位于解放北路867号,前身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王宮展區位于北京路374号,前身為南越王宮博物館。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文王墓和南越國宮署遺址集中展現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狀況,二者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以這兩處遺址為重要史迹點的“南越國遺迹”和“海上絲綢之路”項目,先後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博物院合計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宮苑、南漢王宮等考古遺址,設有“南越藏珍”“嶺南兩千年中心地”及“楊永德伉俪捐贈藏枕專題陳列”等常設展覽,并不斷舉辦各類臨時特展。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01

場館概況

--- 王墓展區 ---

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随葬器物最豐富的大型彩繪石室墓。南越文王墓是廣州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是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文王墓前室

王墓展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867号,前身是1988年開放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區以南越文王墓為核心,由主體陳列樓、綜合陳列樓和古墓保護區三部分組成,基本陳列包括南越王墓原址和“南越藏珍——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專題陳列有“楊永德伉俪捐贈藏枕”。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王宮展區 ---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廣州曆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其中南越國時期的大型石構水池在嶺南地區尚屬首見,曲流石渠遺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儲存較為完好的秦漢王家宮苑執行個體。南越國宮署遺址于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間被列入國家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遺迹

王宮展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374号,前身為2014年開放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區以南越國宮署遺址為核心,由南越宮苑館、南漢宮殿館、陳列樓以及古代水井館四部分組成。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基本陳列為“嶺南兩千年中心地”,下設四個常設展覽:“南越王宮”“南漢王宮”“名城廣州二千年”以及“飲水思源——廣州古代水井文化”,它們與原址保護展示的考古遺迹相結合,展現了廣州2200多年的曆史積澱。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02

基本陳列

--- 南越藏珍 ---

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于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套、一萬餘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闆模、平闆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曆史、科學、藝術價值,“南越藏珍一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帝印”、“趙眜”等玺印和史書記載,證明了墓主人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自稱南越文帝。南越王墓出土玺印共23枚,材質有金、銅、玉、水晶、瑪瑙、綠松石和象牙等7種。這些玺印及其印文至為難得,一方面為判斷墓主及殉人身份提供了直接依據,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南越國獨特的用印制度,對研究南越國史、漢越融合都有着補史、證史的重要作用。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身着絲縷玉衣,并以珠玉斂葬,凸顯了南越文帝尊貴的身份與地位,也是大陸目前發現唯一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墓中還發現有15個殉人,展現了南越獨特的喪葬文化。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漢代裝飾用玉大為流行。南越王墓出土玉器244件(套),分為玉容器、玉帶鈎、玉佩飾、玉劍飾四大類,其中裝飾玉多達140多件(套),充分展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玉技藝,被認為是西漢玉器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趙眜酷愛美玉,從其墓中出土的各式玉器便可見一斑。其中,器用玉中的角形玉杯精美絕倫,是國家規定不能出境的國之瑰寶;裝飾用玉中的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雕工精細構圖和諧寓意深邃,已成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标志,在廣州重要慶典及建築物中多見其身影。此外,這些玉器中的71塊玉璧、11套組玉佩、58件玉劍飾等,也都在同時代的考古發現中首屈一指。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國創立于秦漢之交,開國者趙佗本為秦将,秉承秦漢尚武之風,南越國的軍事實力也頗為不俗,這是其能夠在強大的漢王朝之南,相對獨立存在93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越王趙眜之墓中随葬了大量的銅鐵兵器,是南越國當時武備發展的一個縮影。其中的部分器物還有明顯的秦文化特征,如張儀戈、弩機、鐵甲等。此外,因墓室面積較小,墓中并沒有随葬車馬實物,而是以模型代替,可惜模型漆木已毀,僅留下鎏金車飾件和馬器飾件。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嶺南地區出土秦以前的鐵制農具很少,秦統一嶺南後,特别是南越國時期,鐵工具才廣泛運用到生産中。南越王墓出土了120多件(套)鐵制生産工具,農、漁、工各門類俱全,為南越國時期出土鐵器最多的墓葬,反映了南越國時期漁農并舉和手工業迅速發展的曆史狀況。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趙眜下葬于公元前122年,此時,嶺南已在秦及南越統治下發展了近百年。在這百年裡,最重要的嶺南統治者——南越開國之主武王趙佗,施行了大量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對内:合輯百越,安定社會;對外:積極交流,融合漢越。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這時候的嶺南地區,迎來了第一次社會經濟的全面飛速發展。而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農業、金屬鑄造業以及紡織、制陶、漆器等各種手工業相關器物,正是這一結論的有力證明。可以說,南越王墓及出土文物是嶺南古代文明的代表,不愧為“嶺南文化之光”。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烹饪、飲食、盛儲、盥洗器具,具有秦、漢、越、楚、蜀等多種文化特征。其中越式鼎、提筒、印紋陶等器物在造型紋飾方面,都有濃厚的嶺南特色。墓中出土了五套成編的大型金石樂器,絲弦、土陶各類樂器齊全,展現了墓主人鐘鳴鼎食、弦歌樂舞的奢華生活。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楊永德伉俪捐贈藏枕專題陳列 ---

1992年,香港知名鑒藏家和實業家楊永德伉俪将其珍藏的200餘件瓷枕捐贈給南越王博物館,其數量之多,品類之衆,窯口之廣,實屬罕見。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楊永德伉俪捐贈瓷枕專題陳列”對館藏瓷枕重新整合并展出,既是表彰楊氏伉俪保護祖國文物、熱愛鄉土的赤誠之心,也希望借此專題陳列,與衆共賞祖國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産。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瓷枕始燒于隋,流行于唐,繁榮于宋金元,之後逐漸衰落。其産地遍及大江南北,釉色紛呈,造型多樣。蘊含豐富文化元素的瓷枕不僅反映出胎釉、燒制等工藝技法,而且展現了審美與實用的和諧統一。作為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瓷枕以獨特的藝術趣味與人文精神備受人們青睐。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展覽以年代為軸,分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唐代,介紹鞏縣窯、長沙窯陶瓷枕,以及三彩、絞胎等相關技法,這些技法對後來的宋、遼三彩和元、明、清的琺花、素三彩、五彩瓷的影響深遠;第二部分宋代,鼎盛期之陶瓷枕,定、汝、井陉、湖田等南北名窯都燒制瓷枕,白地黑花、印、劃、剔、珍珠地等各式技法及其工藝造型各具特色;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第三部分遼代,以龍泉務窯三彩枕為例說明時代特征。第四部分金代,民間藝人在瓷枕裝飾中大量融入書法和繪畫藝術,裝飾的工藝和紋樣也極為豐富。第五部分元代,由于特殊的曆史環境,此時一些文人轉向民間謀求職業,和民間的工匠一起從事繪畫,在枕面上繪畫出極具意境的水墨山水畫。此時的三彩枕、建築枕也獨具特色。第六部厘清、民國,衰退期的瓷枕,很多窯口生産的瓷枕作“壽枕”之用。實用枕以青花、粉彩為主。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南越王宮 ---

公元前203年,秦将趙佗據有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從此,确立了廣州兩千多年來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番禺城最核心的地區,在這裡先後發現了宮殿、宮牆、宮苑等遺迹,出土了大量的磚、瓦、石等建築材料以及木簡、陶文等重要文物。這些遺迹和文物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王宮選址的科學性,景觀設計的獨特性,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塵封的南越王國。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遣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向嶺南進軍;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由此嶺南納入秦帝國版圖。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争雄,中原大亂,南海郡尉趙佗封鎖關隘,隔絕秦在五嶺開辟的新道,出兵兼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趙佗接受漢朝的冊封,其後呂後專權,對南越實行“别異蠻夷”的政策,趙佗反漢,自稱“南越武帝”。漢文帝繼位後,漢越和解。

南越國自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曆時93年,南越國實作了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的大飛躍。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趙佗長居南越,采用“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遵從越人的風俗習慣,以“蠻夷大長”自稱,在會見漢代使者時仍然“魋結箕倨”。在漢使者陸賈的說服下,北面事漢,又恢複了中原的禮樂制度。漢朝經過“文景之治”,日趨強大,至漢武帝時北擊匈奴,南征南越,建立了華夏一統的大帝國。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南漢王宮 ---

公元917年,原唐清海軍節度使劉岩(後改名龑)據有嶺南稱帝,建立南漢國,以廣州為都城,升格為興王府。

劉氏統治期間,政治措施得宜,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南漢還積極發展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使因唐末戰亂一度衰落的海外貿易再度複興。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漢對興王府進行精心的規劃和建設,在城内外大興土木,建造許多宮殿和苑囿。随着南漢的滅亡,昔日華麗的王宮淪為廢墟,湮滅在歲月之中。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據《南漢書》記載,南漢宮殿“以金為仰陽,銀為地面,榱桷皆飾以銀;下設水渠,浸以真铢;琢水晶、琥珀為日月,分列東西樓上。”這些描述雖是誇張之辭,但考古發現的南漢國宮殿遺迹密集,規模宏大,建築材料精美,從中可領略昔日王宮的雄偉華麗。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名城廣州兩千年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揮兵百越,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嶺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南海郡治番禺(今廣州),為廣州信史記載的建城之始。

秦末,中原戰亂,原秦将趙佗于公元前203年據有嶺南,建立南越國,以番禺為都城。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攻滅南越國,在其地設九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所。

嶺南地區經過秦漢王朝,特别是南越國近百年的開發與經營,漢越民族融合,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番禺成為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飲水思源 ---

水井的發明,使人類擺脫自然條件的限制,從河湖兩岸走向内陸,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鑿井而飲是中國古代飲水文化的一大特色,與西方架渠引水有明顯的差別,考古資料表明,大陸目前年代最早的水井發現于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曆史。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國宮署遺址發掘範圍内各朝代的水井逾500口,可以說是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館。說明這裡一直是人類聚居的理想之地。解讀這一口口古井,可以從一個側面追尋廣州城市飲用水曆史的蹤迹。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03

館藏珍品

--- “文帝行玺”龍鈕金印 ---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陰刻“文帝行玺”四個字,應是南越文王的釋出指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鈕是一條遊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後鑿刻的,龍腰隆起可以用來穿印绶。出土時,金印印面溝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顯然,是墓主生前的實用物。

“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點以龍為鈕,黃金鑄成,僭稱帝玺,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玺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文帝行玺”金印是大陸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玺。它與先前發現的“皇後玉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證了史書記載秦漢實行的印玺制,此外,它還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證,具有十分珍貴的曆史和文物價值。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蒜頭紋銀盒 ---

這個呈扁球形的銀盒,出土于南越王棺椁的“足箱”内。銀盒蓋和盒身有凸紋,使用“錘揲法”制作,即用模子壓着捶打而成。這種工藝、紋飾和造型是古代西亞波斯一帶銀器的特點,而與中國本土的不同,是以有學者認為這是一件舶來品。銀盒進入中國後,工匠根據本土器物的特點,在蓋上焊接了蓋鈕(可能用于套裝鈕座),在盒底加了圈足,還在器身上留下銘文。出土時,銀盒内還有藥丸半盒。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泰子金印 ---

此印為龜鈕金印,腹部中空用以系印绶。印文是篆書“泰子”二字,有邊欄和豎界,鑄造工藝比”文帝行玺”金印還要精細。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錯金銘文銅虎節 ---

南越文王墓出土。 節是古代的信物之一,用于軍事、外交、關津、郵驿等方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節上有錯金銘文“王命命車驲”五字,為執行王命的憑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錯金銘文銅虎節。

虎節高11.6厘米,長19厘米,厚1.2厘米,造型别有韻味。整體來看,它就是一隻昂首挺胸呈蹲踞姿勢的黑色老虎,威風凜凜,尾巴卷曲成“8”字形,頭、足、甚至是臉部的皺紋,都非常清晰。虎身上用彎曲的金箔片表現了色彩豐富的斑紋。這件銅虎節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右夫人玺”金印 ---

一般帝後的印才稱“玺”,足見右夫人地位尊崇,應是諸妃之首。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金花泡 ---

在絲縷玉衣的上半身,覆寫着一件短上衣,叫珠襦。所謂珠襦,就是用小珠綴串裝飾的短上衣。南越王珠襦下部裝飾三條紋帶,由金花泡、金素泡、銀貝、玻璃貝等組合成菱形圖案,縫綴在襯裡的絲絹織物上。

金花泡的設計和加工十分精細,球面形泡體上的金絲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在20倍的放大鏡下,您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花泡的焊接點,這樣微細的工藝确實令人難以置信。它的工藝技術,可能來自于古代的西亞地區,是中西方古代交流的物證之一。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金釦象牙卮 ---

原象牙部分已朽,經複原成現狀。器身針刻神獸,并染填朱、藍兩色。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羊頭紋杏形金飾片 ---

古代死人入殓時,面部覆寫的物品稱“覆面”。趙眜玉衣面罩上蓋有絹帛覆面,絹帛已朽,僅存其上的8件羊頭紋金飾片。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銅印花凸版 ---

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套印花銅凸版,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一套織物印花工具。它由大小兩件凸闆組成,背面均有穿孔的小鈕用以穿繩,便于執握。小的為定位闆,像一個“人”字,大的為主紋闆,形如火焰。經觀察,凸版上的花紋有些已磨至圓鈍,表明這是生前已經使用的物品。出土時,它的周圍有大量的絲織物殘留,紋樣與闆模一緻,馬王堆漢墓也出土有相同圖案的織物。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船紋銅提筒 ---

提筒在兩廣、越南等地均有發現,是一種極具越族特色的器物。南越國的提筒,應是作儲酒之用。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青銅提筒共9件,唯有這一件提桶四周有四組船紋。船體明顯繪出甲闆,船内分艙,滿載戰利品,其中的一艙内滿是銅鼓,船旁還繪有海龜、海魚和海鳥,并有“羽人”戰士提敵首級或執宰俘虜等情形。從船上主要人物的活動來看,反映的可能是一支船隊在戰争結束後凱旋的場景,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在殺俘虜祭海(河)神。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外國人頭像象牙雕像 ---

在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唐代文化層中,曾出土一枚外國人頭像象牙雕像,底部為橢圓形,通高3厘米,雕刻有一頭像,高鼻卷發,具有西亞阿拉伯人的特征,是當時蕃客活躍在廣州的重要物證。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絲縷玉衣 ---

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帝王和進階貴族死時穿用的斂服。以玉衣作斂裝的習俗在曆史上曾經風行了三百餘年。 漢人迷信玉,以為玉衣可使屍體不腐。目前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的絲縷玉衣是大陸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為: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 出土時,因南越王屍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複原,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費人力和物力。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犀角形玉杯 ---

杯形似犀角,杯身雕刻一尖嘴夔龍,龍頭為淺浮雕,龍身逐漸凸起為高浮雕,杯底為圓雕,多種雕刻技法于一身,堪稱漢玉之絕品。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厚0.5厘米。是一件裝飾玉器,堪稱國寶。它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土沁呈黃白色。在設計上,玉佩分為内外兩圈,内圈透雕一條遊龍,外圈透雕一隻鳳鳥,站在龍的前爪之上。 龍尾和後爪伸向外圈,鳳冠和尾羽上下延成卷雲紋,把外圈空間填滿。鳳鳥回眸凝望遊龍,龍鳳似喃喃細語,妙韻天成。龍鳳相對,寓意吉祥。這件玉佩雕镂精細,構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是漢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銅承盤高足玉杯 ---

承盤高足杯放在南越王棺椁的頭端,由高足青玉玉杯、遊龍銜花瓣玉托架、銅承盤三部分組成,造型呈三龍拱杯之勢,它共由金、銀、玉、銅、木五種材料作成,工藝精巧、造型奇特。 在南越王墓中出有五色藥石的實物,是以這件承盤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來承聚甘露、服用長生不老藥的器具。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圓雕玉舞人 ---

戰國至漢代玉舞人都是平雕,這件圓雕玉舞人梳螺髻,着漢服,作“長袖舞”,該舞為漢宮廷舞的一種,流行于楚地。

博物館Vol.147 | 南越王博物院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于南越王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