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随張骞“移民”中國的小紫花,如今怎麼樣了?

作者:光明網

光明網新聞(記者宋亞軒張偉)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料育種栽培科技創新團隊對國内外苜蓿種子資源之間的群體結構和不同地理來源的亞群,研究表明,來自中國苜蓿的長期選擇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亞群, 為後續苜蓿分子設計育種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學雜志》上。

據該團隊首席楊清川研究員介紹,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場,被譽為"草之王"。苜蓿原産于外高加索,伊朗和小亞細亞地區。公元前119.C,漢将張偉從西部地區帶出來,并将種子帶回中國,在那裡種植。目前,我國苜蓿種植面積約6500萬畝,但品種繁多,不能滿足種植需求,制約了我國苜蓿産業和食草畜牧業的發展。

跟随張骞“移民”中國的小紫花,如今怎麼樣了?

全球氡多樣性種群結構

研究人員對220個苜蓿核心種子資源進行了重新測序。群體結構分析表明,我國苜蓿品種在漫長的馴化和改良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的亞群,表明地理來源在苜蓿群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通過分析不同地理區域對中國苜蓿品種遺傳多樣性的影響,鑒定出350個常見候選遺傳區和686個標明基因,其中17個與表型密切相關的標明區域在不同地理來源的亞組之間顯示出顯著差異。結合表達分析和相關的定位結果,研究人員還确定了與苜蓿根發育相關的幾個候選基因。

據了解,該研究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項目資助。

資料來源:Bright.co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