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金融,向大衆而生

作者:鳳凰網青島

曾幾何時,銀行大廳總是人頭攢動。陳軍的童年記憶裡,爺爺總是帶他去銀行辦事,每個春節過後,在銀行的營業大廳把壓歲錢存進存折,等待叫号的過程、把鈔票遞進櫃台視窗的動作甚至都頗具儀式感。“那時候,人人都想有個在銀行工作的親戚。”

大學畢業後,陳軍真的來到了中國建設銀行工作,幾年來他明顯感覺到,到銀行網點辦業務的人沒有以前那麼多了。在銀行人口中,形容這種現象有個專業名詞——“離櫃率”,指的是銀行網際網路業務替代線下櫃台的比率。

曆史的車輪行過,随着資訊技術在金融領域運用得越來越廣泛,一個小小的手機銀行APP,承接了陳軍兒時不可能想象到的、密集的金融活動,交易逐漸從“瑣事”變成了小事。

離櫃率逐年攀升,交易便捷、功能拓展的背後,是銀行業在金融科技上的探索和進步。

1999年,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行”)開通國際網際網路站,2004年,開始為客戶提供手機銀行服務,二十多年來順應數字時代使用者行為線上化、場景化的趨勢,電子服務管道加速拓展創新。2020年,建行試點上新了“建行生活”APP,為使用者提供餐飲、外賣、商超、出行、充值繳費等高頻生活場景的一站式服務,建行人習慣将這個橙色圖示的應用稱為“橙色風暴”。

近年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資訊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科技發展,對包括金融業在内的各行各業産生了巨大的沖擊。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建行躬身入局回答時代叩問,積極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努力為推動高品質發展貢獻金融力量,更努力讓億萬百姓感受到金融帶來的溫度。

“現在,我都會教爺爺在建行生活上領取優惠券。每次買菜、買水果都能省點錢,積少成多,爺爺每次下單都笑呵呵的。”陳軍說。

金融滲透到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如今看來是飛入尋常百姓家,但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一個小小的創新背後承載了諸多變革。而每一次時代的變革,都為社會創造出了更嶄新的未來。

新金融,向大衆而生

1

美好生活的煙火氣

新時代需要新金融,何為新金融?

對比傳統金融,新金融服務的目标人群是最廣泛的大衆。建行董事長田國立提出,需要用金融這把溫柔的手術刀解決社會痛點難點問題,服務大多數人而不僅是少數人,才能以金融之“術”更好地服務共同富裕這一根本之“道”。

伴随着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人們生活回歸正軌,各地餐飲堂食逐漸恢複。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傳遞美好生活的溫度,金融如何發力,成為了銀行業的一道考題。去年底,“相約三裡 活力重新開機”消費季在北京三裡屯啟動,豐富的促銷活動助力網紅商圈恢複往日的紅火。建行北京分行依托“建行生活”平台、推進數字人民币應用,與商圈知名商戶攜手讓利于民,釋放消費活力。

新金融,向大衆而生

全國各地,建行各分行也持續開展了多樣活動,為拉動當地消費貢獻力量——湖北省分行在湖北省政府2022“惠購湖北”消費券發放活動期間,拉動消費超6.29億元;為提升購車類大額消費券發放的客戶體驗,山西省分行自主開發“建行生活”APP線上報名稽核平台,實作全流程線上化、無紙化、無接觸受理;建行還與國家電影局簽署促進觀影消費架構協定,投放共計5000萬元直接用于補貼觀衆觀影購票,每天通過“建行生活”平台投放5萬張電影滿減券。

作為提振消費的主平台,為了支撐各類活動高品質、高效率開展,要在短時間内就打造出覆寫廣、功能強、營運模式先進的平台,建行花了不少功夫——從2022年初開始,建行迅速引入以大型連鎖、口碑好店為代表的優質商戶門店約35萬家,為使用者提供便捷多樣的消費選擇,同時,建行生活APP配套穩健的後端系統和營運能力更新,支援多種便捷支付形式。

公開資料顯示,自“建行生活”平台推出以來,建行支援協助了228個城市依托“建行生活”開展政府消費券發放和使用,累計承接政府消費券發放超30億元,拉動消費交易額約100億元,促進了消費市場活躍和提升。僅今年1月,“疫散春來”後第一個元旦和春節消費黃金期,“建行生活”平台就新增注冊使用者284萬戶,平台交易金額27.55億元;在全國77個城市承接政府消費券金額達5.1億元,帶動消費交易金額達10.3億元。

顯然,用平台思維辦銀行,已經成為數字化時代的一種趨勢。不管是手機銀行,還是“建行生活”平台,作為網際網路時代連接配接廣大民生消費供需兩端、提供數字化營運和消費引導服務的大型社會化平台,具備未來承擔社會民生消費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的能力,都是建行全方位服務人們新型數字生活,助力建設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金融行動中的重要環節。

如今,建行将金融與非金融場景深度連結,将“建行生活”APP與手機銀行形成“雙子星”服務模式,為新時代全新的“建行故事”揭開序幕。

新金融,向大衆而生

2

大衆的安居夢

新金融注定是面向大衆的。而安居的夢,是每個奮鬥的個體、每個家庭前行路上的燈火。建行與億萬大衆的緊密聯結,也要從住房說起。

“要買房,到建行”,這句廣告語曾經家喻戶曉,建行在個人住房金融領域的開拓,與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同頻。1985年,建行在深圳發放國内第一筆“按揭貸”;30年前,72位年輕的計算機開發人員在建行辦理了第一批個人公積金住房貸款,在北京順利安家,成為至今人們津津樂道的代表案例。

進入新時代,國家多次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建行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房住不炒”“租購并舉”的政策要求,于2017年将住房租賃确定為全行戰略。

為了推廣“長住即安家”的理念,讓房屋回歸居住本原,建行近年來在全國多個城市大力布局住房租賃。全力支援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結合城市更新,激活閑置房源,打造建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城中村新居,讓新市民住上體面舒适的新家。

新金融,向大衆而生

和傳統的房屋中介機構不同,建行搭建的住房租賃平台,由總行進行系統開發,連接配接房源業主、租客和專業租賃服務機構等租賃相關方。其中,銀行的作用是擷取長租房源、制定物業服務标準、搭建平台、托管資金,以及配套金融服務等。

如今,建行已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住房租賃生态。住房租賃平台基本覆寫全國,為千萬個房東和租客提供陽光透明的交易平台。未來,建行還将積極整合資源共建産業聯盟,接入家居、家政、社群等外部場景。開展保障性住房公募REITs(不動産投資信托基金)研究,加快推進公募REITs落地,拓寬多種融資管道,努力讓租賃成為勒住房地産市場“灰犀牛”的繩索。

去年底,建行繼續“探路”,發起設立全國首個住房租賃基金,圓更多百姓安居夢的同時,也努力探索住房租賃市場可持續發展的營運模式。

作為在住房領域具有傳統優勢的國有大行,建設銀行基本實作了從“要買房,到建行”到“要租房,到建行”的品牌變遷。探路住房租賃的實踐經驗,也為建行更好服務新時代住房改革奠定了基礎,踐行了“将金融的資源向社會貢獻,助力人們建設美好生活,安居樂業”的新金融理念。

3

潤澤普惠良田

建行董事長田國立多次在公開場合把“新金融”比喻為“水”。把金融的資源向社會貢獻,是一個引流、灌溉、潤澤的過程,這就是金融的普惠性。

随着大陸進入發展新階段,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務新時代的新金融應運而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商業銀行,首要是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普羅大衆;要服務大多數人,不是少數人。新金融緻力于跳出二八定律,讓更多人得到金融配置的生活服務。

如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鄉村往往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僅依賴開 辦銀行網點很難随時随地滿足農村使用者的需求。

建行是怎麼做的?

在2022年一次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透露了一個細節,建行在四十多萬個中國村莊裡,都找到了村民做他們銀行的代理員,“也就給一個iPad,一兩千塊錢,做最基本的存款取款交易服務。”

郭樹清提到的代理員、iPad,依托的是建行近年來打造的“裕農通”鄉村振興服務平台。線下,建行在全國鋪設四十多萬個“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将銀行服務視窗搬到村口;線上,将金融和非金融的服務功能不斷延伸,在“裕農通”服務平台上,通過手機、智慧大屏等管道,為農民提供鄉村政務、電子商務、便民事務和金融服務。比如,通過手機銀行的“裕農快貸”産品入口,讓有借貸需求的農村使用者隻需登入手機銀行,将個人資訊自動連通新農直報系統、全國農業保險資訊管理平台,接入買賣化肥、種子,承包土地、家禽家畜物聯網等數十種資料,就可為信用貸款償還能力提供切實有效的參考。自2020年6月上線以來,“裕農快貸”農戶系列産品餘額已突破1000億元,目前已惠及農戶30餘萬戶,累計發放貸款400多億元。

資料的背後還有更多有溫度的故事和人物。建行用普惠金融的力量,不僅助陣鄉村力量,同時陪伴城市裡的追夢人。

放眼全球,中小企業對增加各國經濟活力都有重要作用。過去的一年裡,大陸采取了多項幫助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負、降低融資難度的措施。針對中小型企業過去“評價難、融資難”的痛點問題,建行“惠懂你”應運而生,基于自身雄厚的金融科技實力,這款面向普惠金融客戶的服務平台,可以提供一個7*24小時的身邊銀行,實作全線上自主申貸、自主辦理,甚至做到“一分鐘”融資。針對大量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建行過創新專利、專利權質押等方式,率先打造“不看磚頭看專利”的“技術流”信用評價體系,并與政府、企業等多方攜手完善“創業者港灣”服務模式。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末,建行科技貸款餘額1.23萬億元;“創業者港灣”已推廣至25個省市,為2.3萬家入灣企業提供信貸支援近420億元。

金融行業能否“定位向下”,不斷讓普通人和中小企業得到支援,是考驗社會能否長久健康發展的标志。新金融向下紮根得更深、更廣闊,才能有更強勁的生命力。在金融普惠中小企業和廣大群衆這件事上,建行做出了大行該有的表率。

4

科技如雲

要想實作普惠金融,實際上是需要科技金融的手段去進行風險管控的。新金融行動的一大特點是,“人民性”是依托“科技性”來實作的。

建行一直以來加大普惠金融的力度,卻能将不良貸款率保持在1%上下,實屬不易。最近一次活動披露了建行的“法寶”。

2023年2月14日,“了解我的上市公司——走進藍籌”首期活動建設銀行專場成功舉辦。首期專場活動主要圍繞建設銀行“新金融行動”主題開展,活動地點特意設在了建設銀行營運資料中心北京稻香湖生産園區。作為建行最大的資料中心,在這裡,與會人員能直覺感受建設銀行先進的全球一體化管理和生産運作自動化監控水準以及雄厚的技術保障實力。

新金融,向大衆而生

建設銀行重視科技力量,不隻是停留在口号上。

公開資訊顯示,2018-2021年,建行金融科技累計投入773.16億元,年均增長 18.98%;集團金融科技人員從2017年底的6983人增長到2021年底的15121人,年均增長21.31%,有力保障了金融科技戰略的落實。

強大的人才隊伍讓建行在業務能力上始終處于國内金融行業IT基礎設施建設及業務系統建設的第一梯隊。2023年1月,建行在北京釋出“建行雲”品牌,首批推出三大類10個雲服務套餐,為行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早在10年前,建行就建構了當時國内金融業規模最大的私有雲,支撐了新一代核心系統數年的建設和推廣。2018年,在金融科技戰略拓維更新過程中,建行又疊代更新建設了具備新金融共享特征的行業雲“建行雲”,逐漸走過網際網路、信創、全面融合等技術階段,全面支撐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态業務發展,成為金融科技戰略代表性成果之一。

目前,“建行雲”已經具備彈性、靈活、雲化的金融級基礎設施供給能力,為政務、住房、同業、社會民生等9大領域的346個應用提供雲服務支援。

雲計算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除了賦能企業以外,也将科技便利傳達到了基層。業務從櫃台走上“雲端”,讓金融資源精準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也讓許許多多基層員工跳出“金融内卷”,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去服務客戶、纾解痛點、拓展業務。

陳軍作為“建行人”的一員,如今能自豪地向客戶說出:“我們不僅會拉存款、放貸款,我們還特别懂科技。”“無科技,不金融”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5

未來銀行新征途

“新金融沒有固定的範式,無遠弗屆但并不神秘,在百姓身邊,于細微之處。我們着力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持續關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性、系統性、持久性的問題,嘗試跳出金融的視角去尋找答案,讓金融資源配置得更加公平與公正。”正如建行董事長田國立所說,當銀行的新技術在不斷重塑新金融的未來,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尋找新的功能和屬性。

2018年,建行推出“勞動者港灣”,将營業網點向社會公衆開放,為快遞小哥、環衛勞工、計程車司機等戶外工作者提供熱飯、歇腳、喝水的地方。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舉措,卻為數以萬計的勞動者帶來了便利。

新金融,向大衆而生

陳軍親身目睹并參與了這一改變,他所在的網點不僅設有給大衆休息的區域,還會不時舉辦一些如反詐宣傳、司法援助的講座,甚至還有讀書分享等活動。有了這些服務,越來越多勞動者走進銀行,他也是以和網點所在街頭巷尾的老人家、環衛勞工都熟悉了,他不再是他們眼中銀行櫃台裡面那個從業人員,更像是一個熱情的鄰家小夥。

金融機構正在前所未有地親近大衆。從在全國約1.4萬個建行營業網點建立“勞動者港灣”、服務戶外勞動者的公益行動,到成立緻力于推進産教融合、賦能社會、“金智惠民”的建行研修中心,再到“裕農通”服務平台在全國鄉村布局,建行新金融的服務邊界持續延展,實踐成效不斷顯現。

随着科技進步、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與傳統經濟融合滲透,金融更多嶄新天地正在被挖掘和拓展。

未來的銀行應該是什麼樣子?

新金融的實踐告訴大家,銀行的工作不該隻有重複定式的交易流程,不隻是單純的貨币交換場所,更應是聯系百姓安居樂業、衣食住行的服務行業,是科技與情懷的完美融合。

面對新時代給予金融機構的新課題,作為擁有近七十年曆史的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建行始終以服務國家建設、服務社會民生作為基本職責和天然使命,如何在未來征途上持續深化新金融行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