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騎行團深夜逆行,夜騎要不要“管”?

作者:澎湃新聞
騎行團深夜逆行,夜騎要不要“管”?

前幾天,“上海濱江騎行團深夜違規騎行”上了熱搜。深夜,多達百人的騎行團體“壓馬路”。其中,部分騎手不遵守交通法規,在機動車道逆行,在路口遇到車禍。一時間,上海苗江路夜騎備受關注。

近年來,夜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漸成一種“潮文化”。與普通的騎行兜風不同,小部分夜騎團體帶有競技活動性質,模拟公路自行車賽,騎行速度較快,比如這次苗江路事故的騎手。

苗江路是上海的“夜跑聖地”,近年又成為“夜騎聖地”。8月,這裡開始鋪設瀝青專用道,友善騎行愛好者。每到周四晚上,苗江路都會迎來聲勢浩大的騎行大軍。

夜騎為何選在苗江路

城市騎行既有休閑性騎行,也有競技性騎行。前者是普通市民兜風,通常時速在10公裡/小時以下,騎行時間大多不超過2小時。

後者是奧運會比賽項目中的“公路自行車賽”,追求速度和耐力。時速通常30~40公裡/小時,比電動車快,甚至比肩市區汽車速度。路邊的步行者或者跑步者如果與他們擦肩而過,會感到非常不安全。

苗江路夜騎中,部分騎手追求的便是公路自行車賽模式。因為速度快,人數多,這類夜騎也受到周邊居民吐槽,“呼啦啦一大片人蜂擁而過,根本不刹車”。

既要速度又要安全的競技性騎行者,會尋找路口少、騎行道較寬,車流人流較小的區域訓練,避免與休閑騎行、電動車騎行者共用一條自行車道。比如,在夜晚利用車流量低谷占用道路練習。

騎行團深夜逆行,夜騎要不要“管”?

相比休閑騎行,競技騎行對道路寬度需求更高,但上海市中心細密路網多、單行道多,适合此類夜間活動的道路空間較少。

對比而言,北京的“夜騎聖地”二環路、長安街等,自行車道寬,允許多人并排騎行,個别地方甚至機動車道比單條汽車道寬。如此,騎行可以天然分出“快區”和“慢區”,能同時相容休閑騎行與競技騎行。

一位騎行愛好者提到,上海适合夜騎的區段有黃浦區的苗江路,闵行區的申蘭路、漕寶路,浦東新區的環世紀公園、高科西路東段等地。

其中,由苗江路和半淞園路圍成的不到3公裡的圈,位于黃浦世博濱江片區。 車少、人少,照明設施較為完善,夜間安全性較好。早在2013年,就是夜跑愛好者的“聖地”。

2017年前後,随着騎行俱樂部的成熟,上海的休閑性騎行和競技性騎行漸漸分野,苗江路位于中心城區,更友善分散居住在各區的俱樂部成員集聚,漸漸成為“夜騎聖地”。

騎行團深夜逆行,夜騎要不要“管”?

B站up主“阿茲克卡”視訊截圖

在北京,B站up主“阿茲克卡”第一視角拍攝的一段長安街,這裡自行車道寬度是機動車道寬度約1.5倍的。因為寬,是以可以天然分出“快區”和“慢區”。

騎行團深夜逆行,夜騎要不要“管”?

在上海,百度街景上海内環中中山北一路的一段。可以看到非機動車道寬度已經較窄,還有逆行者,即便夜間人少之時,競技性騎行也很難開展活動。

高速騎行該如何管理?

有專業騎行者指出,夜騎成為時尚之後,有大量跟風者湧入,但他們還缺乏安全意識和責任感,不懂得“防禦性騎行”、“甚至連頭盔的不帶”,傷害了夜騎在市民中的聲譽。

也有專業騎行者提到,自己已從大群退到三五人的小群開展騎行,正是因為“人太多後,一些騎友幻想自己在騎‘環法’,橫沖直撞”。

高速騎行,該如何管理?一方面,相關團體要對新入門的愛好者進行引導,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也要注意到競技性騎行與休閑騎行的差别,分而治之。

一個可學習的範例是2022年度被評為“亞洲最适合騎行的城市”新加坡。新加坡注重休閑騎行需求,從2020年起耗資10億新元增加自行車道。但對競技性騎行嚴格限制,并加強公衆教育。

如果時速超過25公裡/時,騎行者必須上機動車道(高速除外),按照機動車限速騎行。新加坡還将闖紅燈、雙手離把(危險騎行)、不戴頭盔等常見不規範行為罰款“入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規定單行道和公交專用時間内必需單排騎行,如果違反,至少1000新元或3個月監禁,或者二者并罰。

騎行團深夜逆行,夜騎要不要“管”?

微信公号“新加坡眼”上列出的管理标準

從2022年起,新加坡又對騎行中排成一長串降低風阻的行為(俗稱“開火車”)進行了嚴格限制,單行道上團體車隊首尾長度須限制在五輛車以内,約等于一輛公共汽車長度;兩條或更多車道的公路上,最多有雙列共10人。

也就是說,“最适合騎行的亞洲城市”并未對競技性騎行愛好者的需求開綠燈。

至于上海市中心是否需要為競技性夜騎愛好者,提供更多可選擇的道路、為苗江路分流?這還需要更多的論證。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衆關切,探讨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