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作者:光明網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國家文物局聯合攝制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稻谷記》,将于8月14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開播,并在總台新媒體旗艦平台“央視訊”進行全網首播。

5集紀錄片将通過考古研究最新成果,實證大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并追溯萬年稻作文化發展軌迹,講述水稻種植跨越千山萬水廣泛傳播、惠及世界和催生文明的曆史故事,見證中國稻作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以及中國稻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水稻是當今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然而距今一萬多年前,稻谷還隻是水邊野草的種子。從“離離原上草”到“粒粒皆辛苦”,是誰第一個剝開稻谷的堅殼,發現稻米可以食用的秘密?是誰第一個撒下希望的種子,為曆史的長卷沁入三分稻香?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植矽體——顯微鏡下才可以得見的微小顆粒,是植物細胞的“化石”。考古工作者在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距今一萬多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矽體。這一發現,将人類馴化栽培水稻的曆史上溯至12000年左右,實證了中華遠古先民是最早種稻的人。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陶釜殘片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出土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出土的一塊陶釜殘片,沾有大片食物殘渣,經檢測鑒定為稻米。考古人員分析,約8000年前,井頭山先民用陶釜作為炊器,蒸或煮稻米,是以陶釜上留下了類似鍋巴的殘留物。這塊在井頭山首次發現的含稻米遺存陶釜殘片,證明了以海洋貝丘文化為特色的井頭山遺址,同樣保留着深刻的稻作文化印記。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綠松石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出土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雙腹盆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出土

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出土的綠松石和雙腹盆,是首次公開披露展示的考古成果。其背後,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國都邑。最令人驚詫的是,并非水稻主産區的隴東南佐遺址,竟然發現了數量可觀的炭化稻。南佐的稻谷究竟源自何方?小小稻谷,又怎樣見證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文明在互動中融合發展?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考古工作者研究小穗軸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考古工作者研究炭化稻

《尋古中國·稻谷記》依托豐富紮實的考古探索和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梳理仙人洞和吊桶環、上山、井頭山、跨湖橋、賈湖、河姆渡、城頭山、雞叫城、良渚、兩城鎮、二裡頭、南佐等文化遺址中與稻作相關的線索與内容,展現出水稻起源、傳播和波瀾壯闊的稻作文明演進畫卷。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起源于中國的水稻,漂洋過海在世界上許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人類。而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水稻種植。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對中國水稻的種植、傳播與推廣給予高度評價。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秉科技之燭,尋文明曙光,科技考古為水稻馴化與稻作農業起源研究,提供了實證支撐。《尋古中國·稻谷記》将科技考古成果中的水稻植矽體、小穗軸等生僻概念視覺化呈現;通過生動的示範和解讀,把浮選法、水稻植矽體密度分析法等技術手段深入淺出并兼具趣味性地表達傳遞。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尋古中國·稻谷記》創作團隊奔赴浙江、湖南、江西、河南、甘肅、山東等地的26座城市,深入拍攝考古現場13處、博物館24座。片中還展示了數十件内涵豐富的文物。它們串起中國萬年稻作文化曆史,分别從各自的角度诠釋着稻作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探秘稻作文明《尋古中國·稻谷記》開播

《尋古中國·稻谷記》持續深化“思想+藝術+技術”創作理念,利用新技術還原了上山、南佐、兩城鎮、城頭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以及分體式組合石犁等重要文物,讓觀衆得以在坐地千裡、一日萬年的“穿越”中重溫曆史、領略文明。

央視網等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媒體平台,将與央視綜合頻道(CCTV-1)同步播出《尋古中國·稻谷記》。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