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作者:八個碗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今晚炒菜的時候,翻了個車。兒子念叨了一天的醋溜白菜,被我炒成了酸湯白菜。

白菜不脆,蔥香不在,醋酸太多,醋香全無。

這道菜我炒了不下幾百遍了,開店的時候也是餐廳非常叫賣的菜品。

靜下心來複盤時,找到了翻車的原因,就是當初剛學做菜時養成的一個很小的壞習慣造成的。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醋溜白菜這道菜,其實沒啥訣竅,隻要是手腳麻利些就行。

油溫略高一些,蔥花下鍋跟着就下白菜。高溫激發蔥香,趕走白菜土腥味兒,順便還能鎖住水分。

白菜斷生,放一次醋,增加醋香和微酸回味。

放鹽,加糖,點醬油,調味料斷生後,在高溫的鍋邊再來一次醋,增加醋香,和一部分酸味的層次感。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而我今天失敗,主要是溫度沒控制好,油溫還沒到的時候,蔥花跟白菜就下鍋了。

這道菜需要全程大火高溫,才能瞬間激香和保水。

我開局的溫度就低了,再加上家庭瓦斯竈的熱功率不夠,白菜下鍋溫度驟降以後,就再也沒升起來過。

後果就是蔥花沒香,白菜出湯。下場是白菜一點兒味兒沒有,菜湯又酸又鹹。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怕高溫,這是我剛學廚的時候養成的一個“壞習慣”。油溫高了,一是愛糊,二是愛蹦。

關鍵這一蹦一個泡,誰疼誰知道呀。

是以剛學炒菜就經常涼油下鍋,涼油下了鍋,覺得炒出來的菜不夠香,就又多加油,結果不僅沒香,還膩了。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後來正經學廚以後,知曉了溫度對于烹饪的重要程度,便刻意的去改掉了這個習慣。

雖然大部分時間是改好了,但偶爾還有再犯的時候。

其實初學時養成的壞習慣,會對廚藝的提升設定很多阻礙,甚至有些小習慣,很多人都沒意識到。

這篇文章,分享幾個我曾經擁有過的壞習慣,希望看到的朋友們,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01-偷懶簡化步驟

做菜這事兒,是個細緻活兒,别看廚師們一個個五大三粗的,真正的好廚師,心思細着呢。

很多做菜的步驟,就得是1234這麼走,非得又成134省略個2,也能把菜炒熟了,但好不好吃就不能保證了。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比如我師父老痞廚,腌個肉絲兒都能墨迹二十分鐘。

放鹽,抓一抓。

放醬油,抓一抓。

放點水,抓一抓。

放點澱粉,抓一抓。

封上油,再抓一抓。

凡是經過他手的肉絲兒們,沒一個念他好的,一絲絲兒的都被抓了幾十上百遍。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我嫌麻煩,把鹽,胡椒粉,醬油,花雕酒,澱粉跟油一股腦的放到肉絲裡。

随便抓幾下意思就得,結果炒出來的效果跟我師父的,确實有雲泥之别。

老爺子那肉絲,炒出來香嫩多汁,我這炒出來幹柴硌牙。

等明白了每一步的作用和目的,我才知道,如果為了趕時間,鹽,醬油,胡椒粉,酒倒是勉強可以一起放,但得多抓一會兒,都抓進肉裡去。

但下澱粉保水,跟封油這兩步,可不能合成一步走。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前兩天,我家少爺想吃紅燒魚,我老婆非要露一手,結果也給演砸了。

我老婆嫌給魚裹澱粉麻煩,還埋汰鍋,就把魚塊直接下鍋炸的。

吃的時候,發覺這新鮮的魚肉一點兒都不鮮嫩,一問才知道是上司自己偷懶了。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我教她的“逢燒必炸”是記住了,但是下一句“炸必裹粉”從另一個耳朵裡給跑了。

别看裹粉隻是一個簡單的細節,對于後面魚肉鮮香味兒的建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裹粉後的魚肉,下鍋後表面澱粉層迅速熟化,保護了内部大部分的水分不外洩。

水分的保持,可以保護内部溫度不會太高,進而儲存了鮮味。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裹上薄薄一層的澱粉,不僅不會破話魚肉香味的激發,反而能增加一些“澱粉香”,這一點完全符合“香味堆積法則”。

炖魚的時候,加點五花肉炒出油,或者直接加點豬油,其實也是應用了“香味堆積法則”,給本來鮮足香弱的魚,補充多種香味,形成層次感。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小時候調芝麻醬,總是一次性把水加足,調出來的芝麻醬,十次有九次都是洩的。

正确做法應該是少量多次的加水,讓水和醬慢慢的滲透融合,讓彼此之間的張力達到某種平衡,才有那種濃郁的效果。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02-隻會放鹽,或者什麼都放

學做菜,起初的時候難點在于怎麼做加法。

因為不明白各種調味料的特性和功能,用錯種類或者用錯量,對于成菜的味道都是緻命的。

等加法學會後,難點就變成了怎麼做減法。

學廚的初級階段,靠調味料的幫助來勾勒成菜味道。

想要進一步提升廚藝,就得從技術上入手,以放大食材本味,和食材間的搭配為主要手段來建構成菜味道,調味料為輔助。

這時候,需要把食材的本味來當作一味調味料來使用。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隻會放鹽的階段,是沒辦法把味道的層次搭建出來的。

而且很多食材的本味,是要等異味揮發走才能表達清楚的。

鹽雖為百味之首,但也難敵四手,還是需要不同功能調味料之間的協作,才能把鮮香味兒搭建出來。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到了炒菜什麼調味料都要放一個遍的階段,也是一種“病态”,一種調味料依賴症。

相比于通過烹饪手法和食材搭配來調味,使用調味料算是調味的捷徑。

缺鮮味,用味精好了。

甜味不夠,多放點糖。

味道太單薄,多放點醬油。

長此以往下去,會變成炒什麼菜都是一個味兒。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仔細發掘的話,鮮香的擷取并沒有多麼複雜。

前面說的溫度,是獲得香味最好的工具,溫度稍微高一點,很多食材的本香都會釋放出來。

而且還有蔥姜蒜這麼兢兢業業的炝鍋工作者,還有龐大的香料軍團主攻香味。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增鮮也完全沒必要過度的依賴雞精,味精和蚝油。

以醬油,醋,酒為代表的發酵集團富含遊離氨基酸,增加風味的同時,就完成了增鮮的任務。

還有像尖椒,蕃茄,菌菇類食材都可以通過借味的手法來輔助增鮮。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03-炒菜無規劃

提到這個事兒,就不得不再次提起我家上司。

我老婆平時屬于端莊典雅,舉止大方的傳統東方女性。

唯獨一進廚房,就變得手忙腳亂,一開火炒菜甚至能上蹿下跳。

做個菜經常有這種情況:

“哎呀,我放鹽了沒?”

“老公,我菜都炒好了,發現香菇忘記放了怎麼辦?”

“乖乖呀,好像剛才已經放過醬油了。”

“老公,鹽又放多了,加點水行嗎?”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看她炒菜,比看舞台劇還精彩,而且還時不時的跟我來個互動。

炒一半兒不知道怎麼炒了,鏟子往我手裡一塞,潇灑的轉身走了。

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就是做菜前,沒有在心裡做簡單的預演。

開火炒菜,全程都在高溫下進行,節奏緊湊還得條理清晰。

很多調料和食材的下鍋都是有視窗期的,而且這些機會大部分都是轉瞬即逝的。

錯過了最佳時機,菜品就會在最終的味道上做最有力的反擊。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别管是多熟練的菜,開火前我都會在心裡有個簡單的預演。

先放啥,後放啥,啥時候該放啥,琢磨一下,也就是個十幾秒的功夫。

然後把要用到的食材和調味料,提前往手邊拿一拿,省的到時候着急忙慌的找不到,或者拿錯了。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我記得我家老太太做菜最有意思的一回,紅燒肉硬生生的做成了醋焖肉。

咋回事呢,該放醬油的時候,一着急拿成了醋,放一次覺得顔色不夠。再放一回,沒啥變化。

然後就開始一次一次的加,等那一瓶子都見底的時候才發現是醋。

我廚藝的進步,是從改掉這3個“烹饪壞習慣”開始的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壞習慣,最後引起了炒鍋裡的蝴蝶效應,讓成菜變得難以下咽,烹饪本就是個被細節堆積起來的學科,還請朋友們多多細心。

文章總有結尾,創作還會繼續。

諸君,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