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畫家張擇端描寫北宋都城汴京生活百态的一幅畫卷。
長達5米的畫紙上,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宋徽宗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也留給後世一件文化瑰寶。
第一次看到《清明上河圖》,想當然認為張擇端想要繪制的是北宋的繁華,畢竟,畫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可當鑒賞家們拿出放大鏡細細品味,才發現張擇端的這幅畫裡,處處顯示着詭異,令人不由得後背發涼。
《清明上河圖》裡的故事,正是八百多年前的開封前身。
那時候的皇帝名叫趙佶,也就是宋徽宗。
當時的開封可比現在繁華多了,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足足有10萬戶常住居民。
現代都市人離不開的夜市,也是從宋朝開啟,宋徽宗時北宋商貿做到了鼎盛繁榮,一年的稅收折合成人民币相當于2080億,是當時世界上GDP最高的國家。
在張擇端的筆下,汴京人的生活被他用畫筆記錄了下來,才讓我們看到800多年前宋朝最真實的模樣。
其中有個細節還有些尴尬,在畫面的一個小角落裡,一個男子正在樹下納涼。可能是因為太熱,他脫掉了自己的褲子,隻穿了一條紅色亵衣,也就是内褲。
看旁邊幾個人的模樣,似乎見怪不怪,由此也可以說明,其實古代人衣着根本沒有那樣保守,我們都是被電視劇給誤導了。
除此之外,畫面中還有一個外賣小哥,正端着手裡的冰沙,急匆匆趕路給客人送去,而這也被人們稱為最早的外賣。
這些細節無一不再證明,張擇端記錄的是最真實的北宋,畫中很多細節可以作為研究宋朝曆史的參考。
然而,張擇端的筆下不僅僅有這些诙諧幽默的畫面,還有很多細思極恐的細節。
在卷首的位置,張擇端畫了一隊人馬,似乎是剛從郊外打獵回來,仆從手裡還提着野雞和兔子。
乍看之下很正常對不對?但大家不要忽略一個史實,古代人的環保意識非常足,對于砍柴、打獵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不然會被拉走砍頭。
宋朝有規定,每年的2月份到11月份不準打獵,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動物繁衍後代的時候,不讓打獵是擔心人們捕殺過度導緻動物滅絕。
從《清明上河圖》中人們的衣着判斷,此時不僅不是寒冬,還有點熱了,明顯在禁捕期。
但這些人不僅公然無視禁令,還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絲毫不怕被人告官抓起來。
如此反常的畫面,其實正是張擇端有意為之,因為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當時的政治并非像畫卷名一樣清明,更多的是官員腐敗、不作為。
再一個,宋朝時期商業發展繁榮,汴京一條街上的商鋪更是數不勝數,發生火災的機率也比一般地方高很多。
加上汴京很多都是樓房,家家戶戶緊緊挨着,一旦發生火災,都會非常嚴重,甚至可能傷害人的性命。
是以宋朝人格外注重防火,還有專門的消防員。
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設定一個望火亭,這樣一旦發生火災,消防員就能第一時間沖過去滅火、救人。
想法是好的,問題是并沒有落實下去。
這些望火亭裡沒有一個官府的人值班,空空蕩蕩,反倒成了老百姓納涼避暑的涼亭。
試問一下,沒有人值班,就沒有人及時觀察火情,一旦發生火災,又該如何第一時間發現并撲滅呢?
但這也僅僅是個折射,說明宋徽宗時期的政治已經出現腐敗、怠政問題,但宋徽宗卻絲毫不過問,甚至是毫不知情。
再來看一看畫中那些數不清的船隻,大多是運糧的漕船。
有人看到這些細節後會覺得,汴京果然富貴迷人眼,船來船往運的都是糧食。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船出現在這裡才是真的恐怖!
糧食是國家的命脈,運送糧食應當由官府出面,畢竟隻有掌握了糧食和軍火,才能掌握權力。
可你看這些船隻,哪個是官府的船?
宋太宗時期就曾經下令,但凡經濟要地的糧食,必須有朝廷所掌控,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讓私糧進入。
但現在,這些私糧不僅進入了汴京,而且大搖大擺地進來,幫着招呼夥計把糧食送上岸。
根據曆史記載,僅僅七八年後,汴京的糧食價格就翻了四倍。後與金人開戰,汴京被圍困時,糧食的價格更是漲到了100倍。
《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裡,看起來非常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更是清明。橋上人來人往,河道裡船隻穿梭,商鋪裡老闆笑嘻嘻迎着客人,百姓則生活富足,在不同的商鋪裡穿梭、購物。
但真的拿出放大鏡,細細觀察每個角落細節,就會發現很多不對勁的地方。
而這份不對勁,會漸漸堆積起來,與曆史産生碰撞,讓人不寒而栗。
《清明上河圖》描寫的不是繁榮,而是張擇端的黑色幽默。早在作畫之時,他就已經知道宋朝的未來是什麼樣,他企圖用一幅畫喚醒宋徽宗的警覺之心,讓他能夠整治。
奈何這位宋徽宗一生隻愛書法作畫,書法上的發展倒是真不錯,他的瘦金體至今有人在學習。也正是在宋徽宗的支援下,才留給我們後世這麼多的詩詞名篇和名畫。
但他首先是個君王,其次才是個藝術家。
在《清明上河圖》的卷尾,張擇端巧用店鋪和百姓的行蹤,其實提出了自己的三問:
問醫、問道、問命。
本是振聾發聩的問題,本以為可以讓宋徽宗幡然醒悟,卻沒想到他早已病入膏肓,被宋朝此刻的虛假繁榮所蒙蔽,也在墜入深淵的路上越走越遠。
或許,張擇端是不後悔的吧,畢竟他把身為人臣該說的、該做的都完成了。
但君王不清明,他又能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