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作者:北京廣播電視台

盧溝橋這個地名到底是什麼意思?盧溝橋為什麼叫盧溝橋而不是蘆溝橋呢?

▎盧溝橋為什麼叫盧溝橋?

位于北京市西南約15公裡,豐台區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可以說全國聞名,但經常看到有些人把'盧溝橋'的'盧'字寫成“蘆葦”的蘆,甚至有的書中,報紙上也這樣寫,這主要是不了解盧溝橋這個地名的來曆,更不知道為什麼必須是一豎一橫,下面是個屍體的屍的“'盧”字,而不能是“蘆葦”的“蘆”字。并且,盧溝橋還有第三種寫法,問題還是出現在盧字上,有人寫的是帶三點水的泸水的泸!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您看很多自媒體或是網絡上搜尋引擎,都分不清這個盧字,并且有的還說:“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前面的盧是對的,後面的蘆,就寫成了蘆葦的蘆。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盧溝橋,是現在的正确寫法,見于元代所纂修的《遼史》、《金史》、《宋史》等正史,那蘆葦的蘆的那個“蘆溝橋”呢,僅見于清代纂修的《明史》,而且,還是兩種“盧”、“蘆”字混用的,那在明代以後的各種文獻中,也才有了不同的寫法。可見,這是古人用詞習慣不同,形成的不同詞彙,并且是以訛傳訛的結果。

古人在寫書撰文時,相同的字都會有多種不同的寫法,被我們稱為“别體”字或是“異體”字,同一個詞而是用不同的字加以組合,更是常見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誰對誰錯的定論。不過,對于盧溝橋來說,如果對曆史文獻稍有研究,就會知道,這個盧字,隻能是“'盧”字,而不能用蘆葦的蘆字。這樣才是規範的寫法。

在曆代政府纂修的“正史”之中,對盧溝河有正式介紹的,始于明代纂修的《元史●河渠志》,其中專有“盧溝河”一條,記載為:“盧溝河,其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黃河,以流濁故也。”正确的解釋是,在元代的盧溝河,河水十分混濁,是以被稱為“盧溝河”,而不是有些人所解釋的河邊有蘆葦,或是住有“盧姓”人家。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在明人蔣一葵所著 《長安客話》一書中,對“盧溝”的解釋是比較準确的。他指出:“蓋桑幹下流為渾河,渾河下流為盧溝,以其濁,故呼渾河。以其黑,故呼盧溝(燕人謂黑為盧),本一水也。”(見《長安客話》卷四《渾河》)據他的解釋,“濁”就是“渾”,“盧”就是“黑”,渾河就是盧溝河。而且把“盧”當作“黑”乃是北京地區的方言。

其實,永定河是清代康熙年間才命名的,在古代叫㶟(léi)水,元、明以後,由于水質渾濁,也叫渾河或“小黃河”。它發源于山西省馬邑縣北的雷山,經太行山流入河北省。渾河的上遊稱桑幹河,下遊稱盧溝河。顯而易見,盧溝橋是因為這座橋在盧溝河上而得名的。《辭海》裡對“盧”的解釋為:黑色。故燕人謂黑為盧。正因為如此,盧溝河在曆史上金朝時呼為黑水河。北京史地書籍《宸垣識略》中也說“盧溝河舊自宛平縣東,經大興縣南,至東安、武清入白河,即桑幹河故道也,亦謂黑水。水色最濁,其急如箭”。是以盧溝河是因河水呈黑色而得名的。

  

凡去過盧溝橋遊玩的人,一定會看到矗立在橋頭東側的“盧溝曉月”碑亭中的石碑,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手筆,渾厚的四個遒勁大字,很遠就能映入人們的眼簾。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盧溝曉月”為“燕京八景”之一。自從乾隆皇帝題了碑就更加有了名,大壯盧溝橋的聲色。那碑上用的是“盧”而不是蘆葦的“蘆”,想來他不僅欣賞盧溝橋幽美的月色,更了解“盧”字的含義。是以說,為乾隆皇帝為什麼說自己的是十全老人,他的文化修養極高,這個盧字,他不會寫錯,就是因為他了解盧的意思,以及盧溝橋的地名來曆。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盧溝橋上到底有多少頭獅子?

提起盧溝橋,北京人大概沒有不知道的,原因大概有二: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一是盧溝橋是中國當今最著名的石拱橋之一,是北京及華北地區古橋規模最大的聯拱石橋,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就發生在這裡.如今,這裡建成了抗日戰争紀念館,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其次應該歸結為盧溝橋上的石獅子,北京有句歇後語是"盧溝橋的獅子--數也數不清"為什麼數不清呢?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是因為獅子的形狀千姿百态,極富變化,母獅身上的子獅神出鬼沒,沒有一定的位置,令人眼花缭亂,是以,數獅子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漏掉。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頤和園的十七孔橋是根據盧溝橋為原型建造的

在明代的古籍《長安客話》和《帝都景物略》中提到盧溝橋石獅時,也曾有“數之辄不盡”或“數之辄隐其一”之說,可見數不清之說由來已久。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解放後,文物工作者對盧溝橋進行系統調查,查明全橋共有大小石獅498個,後來又修複了三個,是以,現在總數是501個,這樣,盧溝橋的獅子數也數不清之說,從此成為曆史了。

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金明昌三年(1192)建成盧溝橋之初,橋上的石獅是否就是498個呢?

清查慎行《人海記》載盧溝橋石獅368隻。與現存石獅相比為何如此懸殊?如果說望柱頭上每柱一獅是其基本形制的話,那麼全橋共有281根望柱,應該是281隻石獅,加上華表與抱鼓的石獅合計為287隻以上。從現存的金明清及清以後護欄及其雕飾中,我們發現造成石獅數目不準的根源出自大獅之上的小獅上。通過分析,我們認為護欄是橋梁最易毀壞的構件之一,是以更換的也多,石護欄不會一次全毀,而是逐漸抽換的,在更換新的護欄時,石獅是否也有變化呢?從現場看,金代石獅上未發現有子獅的痕迹,而明護欄上的石獅,已然有子獅的出現。至于明以後的護欄石獅則更為熱鬧,子獅的數量較之明代隻多不少。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關于這一點,曆史記載中也能反映出來,元代《析津志》記載“上架石梁,有獅子欄楯”沒有提到抱負小獅的細節。《馬可.波羅遊記》中也隻是說“橋兩旁皆有大理石欄,又有柱,獅腰承之,柱頂别有一獅此種石獅甚巨麗,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狀皆同”《金史》隻是說‘令建石橋’更不詳細,這是距金100多年時元代的記載,隻有到了明代《長安客話》“左有石欄刻為石獅,凡一百狀”《帝京景物略》‘石欄刻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才稍稍看出一些大獅子上負抱子獅的痕迹來。

這些小獅子是否金元以後的産物,我們認為完全有這個可能,曆史的發展有這樣一規矩:簡單----複雜----繁瑣。在藝術上,由簡單到複雜是個進步,由複雜到繁瑣則是表面的進步,實際上的退步。石作雕刻藝術也是如此,本來金元時期用在建築上的雕刻簡單質樸,較少文飾,所謂質勝于文。明代及清早期則既保留了它質樸淳厚的古風,又在表現手法及雕鑿水準上有所發揮發展,所謂文質相當,而到了清中晚期及民國時期則開始走下坡路,水準泛泛,斤斤計較于外形與裝飾,作品顯得失神繁缛,缺乏生氣,徒有其表,所謂文勝于質。應該說盧溝橋石獅子的雕刻藝術正反映了這一點。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是以我們得出結論:金元時期的石獅應該是一柱一獅,到了明代才開始出現母抱子獅的現象,以後随之增多。由此我們認為康熙時成書的《人海記》所記石獅數368隻,很可能是個接近準确的數字。雖然有時“辄隐其一”但在當時可能出入不會很大。而今天盧溝橋石獅的數目,隻是“文勝于質”的繁瑣結果。正是因為曆朝曆代不斷地修葺,獅的數目不斷的增加,才出現時數也數不清之說,是以,數清與數不清都應是相對的。

盧溝橋為什麼“姓”盧不“姓”蘆?︱金朝盧溝橋的獅子368隻,為何現在501隻,難道過去數錯了?

來源:徐徐道來話北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