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地震趨勢的宏觀分析

作者:左岸掃地僧

要點提示:

1. 2000-2030年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前17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發期;

2. 2000-2030年也是中國地震活躍期,前10年較弱,後20年逐漸增強。

3. 根據統計規律,2000-2030年的中間10年中國西部和台灣地區的地震進入高發期,後10年中國東部地震進入高發期。

我們的前期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處于特大地震活躍期:

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1950年中國西藏墨脫發生8.6級地震,1950-1965年全球發生4次9級以上地震、7次8.5級以上地震;

1977-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沒發生8.5級以上地震;

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4-2012年全球已發生9級以上地震2次、8.5級以上地震6次,2014-2018年還将繼續發生。

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大陸7級以上地震發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大陸7級以上地震發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大陸7級以上地震是拉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大陸7級以上地震又進入新的活躍期,2001年昆侖山口8級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級地震是兩個明确的強震頻發的信号。2000-2035年不僅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也是中國7級以上地震頻發時期。

對過去的一些資料分析後發現,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場9級以上特大地震就發生在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中的前17年。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後,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就發生了9.1級強地震,并造成了27萬的人員傷亡。其後,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和2012年4月11日印尼蘇門答臘又連續發生三次8.5級以上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8.8級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級地震,強震頻發已經成為事實。

從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大陸7級以上地震發生情況來看,前10年發生20次(包括兩次8級以上地震),後10年發生20次,中間10年發生10次,前後10年的地震相對頻發值得關注。

更值得關注的是,除台灣外,前10年強震多發生在中西部(包括台灣地區),後10年東部地區(不包括台灣地區)也有強震多次發生,如1975年遼甯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全球變暖導緻的冰蓋融化使海平面快速上升,這一變化不僅僅是沿海地區被淹沒,還會形成海洋地殼下沉的均衡運動,這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前17年8.5級以上特大地震集中發生的原因。因為考慮到全球變暖導緻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過曆史的記錄。由此導緻的地殼均衡運動也可能超過曆史的規模。這是比溫室效應更危險的變化趨勢和變化後果。

近期研究表明,“拉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兩種形式交替界線1925、1947、1975和1999年大緻處于中國東北地震四個活躍期的邊界,這絕不是巧合。它說明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質運動、重力位變化和角動量交換與強震密切相關[1]。

   表1 東北地區地震活動的5個活躍期(Ms大于5級,至2004年1月止)[2]

活躍期順序  起止時間   持續時間  淺震次數 最大震級

1 1916-1926 10年    6 6.5

2 1937-1948 11年    8 6.7

3 1956-1967 11年    8 5.8

4 1975-1986 11年  4 7.3

5 1999-2009 10年    3 5.9

6 2021-2031 10年 ? ?(預測)

這表明,東北地區地震活動将在2021-2031年進入活躍期。

統計資料和理論推理表明,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前17年,8.5級以上地震集中發生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沿海地區和青藏高原冰融地區,是地殼均衡運動的突發期;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後10年,中國大陸東部地區7級以上地震頻發,是地殼均衡運動的調整期。

中國大陸東部地區7級以上地震集中在2021-2031年發生的可能性最大。

9 1950-08-15 中國西藏 8.6

4 1952-11-04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9.0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1 1960-05-22 智利 9.5

15 1963-10-13 俄羅斯庫頁島 8.5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9.2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977-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

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

3 2004-12-26 印尼蘇門答臘 9.1

11 2005-03-28 印尼蘇門答臘 8.6

16 2007-09-12 印尼蘇門答臘 8.5

7 2010-02-27 智利 8.8

5 2011-03-11 日本 8.9-9.0

17 2012-04-11 印尼蘇門答臘 8.6(後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3140.html

從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大陸7級以上地震發生情況來看,前10年發生7次(包括兩次8級以上地震),遠小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原因如下:

在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北半球發生的9級以上地震和8.5級以上地震為中國西藏、庫頁島、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阿拉斯加,形成對中國西南——東北夾擊之勢,導緻前10年中國7級以上地震頻發;在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北半球發生的9級以上地震在日本(2011年3月11日),不在前10年。9級地震位置南移是全球地震發展的新趨勢,日本9級地震表明太平洋闆塊對中國華北和東北的擠壓增強。2000-2009年蘇門答臘的9級地震和8.5級以上地震共3次,沒有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2011年日本9級地震發生後,2012年4月11日蘇門答臘又發生8.6級地震(2000-2012年蘇門答臘的9級地震和8.5級以上地震共4次:2004、2005、2007、2012年),8.5級以上地震形成對中國西南——東北夾擊之勢,2011年以後中國地震将逐年增強,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7級地震就是一個響應。

根據統計規律,2000-2030年的中間10年中國西部和台灣地區的地震進入高發期,後10年中國東部地震進入高發期。

相關的專家意見:

由于與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此次松原地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11年的日本“3·11”9級大地震。事實上,松原地區的震群的确與“3·11”地震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現在的研究結果認為,這與2011年日本發生的9級地震有關。”劉傑表示,日本發生地震後,西太平洋闆塊向歐亞闆塊俯沖作用明顯增強,導緻大陸東北地區地震活動增強。“日本地震之後,闆塊邊界動力比較強。”

“日本‘3·11’地震後,東北地區大興安嶺附近地質活動帶發生了幾個厘米的位移,這表明那次地震的波及面是很廣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實體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徐錫偉也認為,日本大地震對大陸東北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庫侖應力有了一定量的增加”。而學術界經常利用大地震造成的庫侖應力變化,研讨大震對後續地震的影響。

此次吉林松原地震雖然震級不大,但仍造成較大損失。在徐錫偉看來,這主要與東北地區抗震意識不強有關。“東北地區尤其是比較偏遠的農村、山地地區,建築物的抗震級别比較低,造成地震的破壞力比較大。”

徐錫偉告訴記者,由于曆史上這一地帶發生大地震的次數較少,公衆對地震的預防與準備不夠,“科學界對東北地區地質構造情況的了解也比較少,對地質活動性的認識遠遠不夠”。

“這次地震給加強東北地區地質構造與地殼活動研究以及地震預防與監測敲響了警鐘。”徐錫偉表示。

據介紹,自2011年科學家在東北地區依蘭—伊通斷裂上發現兩處全新世斷層以來,科學界對東北地區的地震構造背景正在進行重新評估。就在此次地震之前,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組織的團隊正在對大慶、松原等地區的地質進行探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