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加坡遊記②:誰才是中餐正宗的代表?

作者:李巴喬
新加坡遊記②:誰才是中餐正宗的代表?

說到國際大都市,繁華不過高樓林立,風景全靠人造地标,即便以“花園城市”為目标打造,新加坡的旅遊在我們傳統的“新馬泰”印象中,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應該都是最少的。這是地理面積上的局限性,相關的文章實在太多,故而不多介紹。

是以,聊完足球,我們再來說美食。提到新加坡,這裡一直以“美食城”自居,新加坡人民也為自己的美食驕傲。新加坡的美食是名副其實,還是徒有虛名?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先來說說新加坡的美食文化。

相信不少八零九零後,記憶中都有一個兒時地标商場頂樓的“新加坡美食城”,比如筆者的家鄉武漢,小時候第一次對“美食城”這個概念有印象,就來自兒時武漢廣場頂樓的“新加坡美食城”。在足夠密集的空間内,将各種各樣甚至來自各國的美食密集全在一起,可以坐在任何位置自由搭配享用各種美食,這種模式如今在國内早已屢見不鮮,而這種模式的起源便來自新加坡。如今,國内類似的美食城早已屢見不鮮,隻是再也沒有“新加坡”的牌頭挂在名字前面。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就能感受到新加坡對“民以食為天”文化的傳承,對美食的追求和重視。

新加坡遊記②:誰才是中餐正宗的代表?

說到“傳承”,便不得不提一部電影,那就是《太平輪》。其實知道的人也不少,這部電影有兩個版本,可不管哪個版本,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細節,登船的達官貴人帶的除了家屬外,沒有傭人,沒有管家,隻有廚師。這似乎是登陸平輪的一個條件。太平輪事後檔案中有一位重要生還者,也是使檔案紀實更完整的叙述者,一位名叫張順的廚師,這位廚師也最後去了新加坡。用他在檔案中曾說過的一句話,那就是“他們希望把所有美食帶離大陸”。當然,在這段曆史之前,新加坡的中餐就非常豐富,不僅因為新加坡有75%左右的華人,更因為這裡成功融合了整個東南亞的美食,馬來菜、印度菜、娘惹菜、西餐等等,全都在此融會貫通。這裡既有很多失傳的中餐,也成功融合了其餘國家的菜系。

說了這麼多,新加坡的美食好吃嗎?筆者可以說仰慕已久。因為在筆者過往十年的社會經曆中,筆者聽過太多太多對新加坡美食的贊譽,有90年代老國腳、著名主持人、行業大佬、投資圈大佬等等,他們應該都是吃過很多好東西的人,可是他們都說新加坡的美食更勝中國。帶着這些經曆,筆者第一次來到新加坡,真實的感受也确實是“YYDS(永遠的神)”,新加坡的美食不僅不算貴,而且很難踩到坑。該怎麼形容呢?如果你在國内的機場使用最權威的美食評分軟體搜尋,你可能很難搜到一家評分很高的餐廳,在歐美當然也一樣,可是在新加坡,你遍地都能用大衆搜到評分特别高的餐廳。

新加坡遊記②:誰才是中餐正宗的代表?

烤串、油雞飯、豆花、生蚝煎蛋、青椒蟹、芒果蝦、宮爆田雞、面包冰淇淋等等等等,無論是甜的還是辣的,都可以花樣百出,各道菜都十分可口,烹饪手法也是層出不窮。新加坡既發揮了東南亞香料多的優勢,也能讓各種蔬果融入菜中美而不膩。即便是辣菜,在新加坡也有很多種不同的口味,每種都能重新整理你的味蕾。在各個街檔的美食區,也能盡量保證幹淨的市容,這隻會讓人品嘗美食時心情更加愉悅。食在新加坡,絕對會讓你流連忘返。至于那些所謂“國内失傳的中餐”,基本都在烏節路上的高檔餐廳,看見人均千元以上的消費,筆者覺得自己最好還是不要過多評論了,這種美食還是留給專業的美食家們吧。

那麼,到底是新加坡的中餐更好,還是我們這曾經斷過代的中餐更好呢?關于這個争論話題,我覺得結果隻能是因人而異,但無論有多少種“異”,這都是中餐作為人類文明偉大瑰寶的驕傲。新加坡的中餐可以成功融合整個東南亞最後獨樹一幟,聞名于世,而國内的中餐也在推陳出新,不斷進化。“民以食為天”是華夏文明的根基和傳統,它注定璀璨于世。

要說第一次新加坡之旅最失望的是什麼,那就是我為了等待新加坡國慶的煙花寫了一首詩,結果8月5日的排演臨時取消。最後,還是獻醜一下吧,期待下次可以看到久負盛名的煙花吧!祝全世界華夏子孫生活愉快。

一獅吐水映高樓,千朵蓮花染碧羞。

雲透紫薇穿萬戶,獅城煙火耀亞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