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走出國門了!拿下史上票房最高的中外合拍片,總算是實至名歸
巨無霸登場。
衆片都得給它讓道:
上映首日排片占比37%,票房占比過半,一日拿下1.3億。

這場面并不意外。
因為它回來了:
巨齒鲨2:深淵
上一部就賣爆了,國内票房破十億。
深海,怪獸,爽片。
不必期待太複雜的劇情,這就是一杯清涼解暑的院線特飲。
現在的第二部,由中方主要,好萊塢班底制作。
主演:吳京+傑森·斯坦森。
兩強争霸,到底“鲨”死誰手?
抱着對第一部一樣的期待,Sir又捧着爆米花,踩着涼拖鞋,到電影院裡準備享受空調、海灘和驚聲尖叫。
可是看着看着……
咦,這還是我認識的那個《巨齒鲨》?
沒錯。
《巨齒鲨2》變了。
最根本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心野了。
01
說來也奇怪。
鲨魚題材老舊,《大白鲨》已經過去快50年了;
又土味,越來越不着邊際,什麼《鲨卷風》純屬把觀衆智商摁在地上摩擦。
當初《巨齒鲨》上映,都以為它會撲。
的确評分不高,豆瓣5.7,IMDb上5.6。
可為什麼偏偏又賣得那麼好?
不隻在國内。
國際市場上也仿佛開挂了一樣。
不僅在34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市場上斬獲首周票冠,以1.4億美金,成為當年的全球首周末票房冠軍,還連續兩周問鼎全球票房周冠。
最終全球總票房超過5.33億美金。
成為票房最高的中外合拍片。
怎麼做到的?
在Sir看來,它最大的成功就是标準。
一部标準的爆米花怪獸災難片。
好萊塢嫌這個題材太沒新意,不再重視。
可對這個類型的需求其實仍然很大,《巨齒鲨》的出現恰好殺了個回馬槍,及時填補了空缺的生态位。
《巨齒鲨》的标準還在于,不搞騷操作。
一會讓鲨魚飛上天,一會又長出五個腦袋。
△ 《奪命五頭鲨》
拍鲨魚,人家是認真的。
改編自斯蒂夫·奧頓的同名暢銷書。
作者有成體系的一套科幻設定:
在地球海洋最深處的海底虛構了一個能隔絕不同生态的溫躍層,裡面生活着許多史前巨獸,其中就包括巨齒鲨。
更難得的,電影主線還非常聚焦,探索,遇險,救援,鬥鲨。
把鲨魚放在被瞻仰的中心。
為了展現巨獸的驚悚,非常有耐心地将巨齒鲨的出場時間,安排在電影開場的第34分鐘。
當巨型烏賊即将破壞潛水器的時候,危機突然解除,可一轉眼,幾十米長的巨齒鲨咬死了巨型烏賊,成為了新的危機。
(這對冤家第二部又聚頭了。)
一次次的巨物來襲,展現鲨魚的危險,挑逗觀衆的腎上腺素。
片中還加入不少中國元素。
開場的上海風景,結尾的三亞海灘,中國面孔的演員,以及李冰冰擔任女主。
讓我們熟知的怪獸片,多了前所未有的親切感。
而現在的《巨齒鲨2》。
再次更新。
02
《巨齒鲨2》打破了《巨齒鲨》。
故事有延續。
但類型卻在轉變。
吳京的加入,讓電影成為雙雄模式。
兩個動作片硬漢,怎麼做到功能區分?
吳京的張九溟是科學家。
繼承了第一部的情節:他是第一部張博士的兒子,也是李冰冰飾演的蘇茵的弟弟。
在采訪中,吳京說自己參考了小米公司雷軍的風格。
是以在電影前半段,他很多情況是能不動手就不動手,尤其是對待敵人,大部分也是智取。
甚至為此專門說服主創團隊,給角色加了很多“京口”台詞。
另一邊。
斯坦森飾演的喬納森·泰勒,在第一部結尾成為了蘇茵的男友。
姐夫和小舅子的關系?
不止。
設定裡,蘇茵因為意外去世,是以連接配接他們的,成了少女梅英。
一個是親舅舅,一個是準繼父。
是以“雙雄”不僅在行動上配合。
在家庭關系中,一東一西也成為鏡像。
《巨齒鲨2:深淵》的另一個調整:類型多元。
在怪獸片的基礎上,加入槍戰、破案和……“太空元素”。
在海底穿着防水服,相當于太空服;
開潛水艇,相當于太空飛船;
海底基地,相當于太空艙;
而一旦直接暴露就會斃命的高壓深海,相當于真空宇宙,再加上随時會“抱臉”的海底生物……
電影營造出一種類似《異形》,窒息驚悚的太空氛圍。
就連原本的怪獸片類型,也開啟自助餐任選模式。
更多的怪獸登場。
蜥蜴被小龍吃,小龍被大龍吃,大龍被巨齒鲨吃……巨齒鲨不是威脅,而是生态的一部分。
人類的貪欲,對海洋的破壞,引發了災難,最終反噬人類自身。
除了類型進化。
《巨齒鲨2》裡的角色也都進化了。
對第一部的各種Call back。
比如主角團裡的黑人小夥伴DJ,在第一部裡還吐槽:
我一個在辦公室操作電腦的宅男,為什麼要跟你們這群人下海、遊泳、打槍,還和大鲨魚呲牙玩?
但到了第二部裡,他已經進化成了全能戰士。
遊泳,健身,玩槍,打鬥,無所不能……
成為了笑點來源。
同樣的設計,還有小狗狗。
第一部結尾,那隻從大鲨魚嘴裡逃生的小狗,在第二部裡,同樣出現了相似的情景。
小狗最後被梅英救下。
甚至連喬納森對張九溟的這個就一點點的手勢也再現了。
為什麼兩人會心一笑?
因為在第一部,姐姐蘇茵用這個對喬納森表達過愛意。
03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已經發現《巨齒鲨2》舒筋動骨,大改造工程。
為啥這麼費力?
老實說,如果重複老路,照樣會有得賣。
畢竟當初《巨齒鲨》也不是靠新意取勝的。
但作為一部中方主要的中外合拍片,《巨齒鲨2》的野心不僅僅是在國内市場賺一筆,收回成本。
而是要開拓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這就面對一個問題:你打算向外輸出什麼。
鲨魚嗎?
鲨鲨雖可愛,但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今年這個暑期檔讓Sir感慨的,是“卷”。
有票房,有口碑,但同時觀衆掏錢買電影票也比以前謹慎了,于是片子都得賣力提升關注度。
雖然今年暑期檔很多電影Sir都喜歡。
但說回“内卷”這件事。
本質上不就是環境封閉,蛋糕有限,難以突破麼。
國産片是否有可能開口朝外,沖出另一片天地呢?
雖然現在許多國産片已經不把好萊塢一線大片放在眼裡(《芭比》目前票房才2億),但比起在自家門裡碾壓對手,更值得稱道的難道不是與對手一同到國際市場裡競争份額麼?
哪怕脫離了内地市場,票房可能一下就被甩開了。
但萬事總得有起步,總得要去嘗試。
是以也能了解,《巨齒鲨2》想多試一些。
比如請吳京出演。
海外認識他的人肯定比國内少。
但片方不是看重他的知名度,而是他作為導演的經驗。
他有很多想法,比如說如何用辦公室等環境展現人物性格、交代人物背景;如何處理他和電影中外甥女(梅英)的關系;如何增加幽默感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情節,他都會把自己的想法擺到桌面上。他不僅動作場面令人驚歎,也很懂戲,對每件事情都很敏感,是一個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演員。
在一些場景的拍攝中,吳京和傑森都有各自的想法,然後他們就會一起走向導演,其他人看到也會圍過去。每個人想法不同,但大家的目标都是一緻:讓這場戲拍得更好。
——雪豹财經社《獨家對話|
制片人:這是吳京站上全球舞台的開始》
除了演員之外,在拍攝制作中也大量啟用了來自中國的編劇、道具師、特效師等從業人員。
是以,很容易回到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我們已經拍出了很多數十億票房的優秀作品,甚至有了國内觀衆願意充當自來水的電影工業(《流浪地球》和《封神》),為什麼還要和好萊塢合作,還要學習好萊塢?
Sir說回那兩個字。
标準。
第一部《巨齒鲨》在采訪時就有的一個趣聞:
結尾的重頭戲,鲨魚襲擾三亞海灘。
按照一般的想法,做報備,租海灘,找群演,組織好團隊,現場開拍,找一些維護,不夠的人數和場景之類,用特效彌補就行……
但好萊塢是怎麼做的?
它先制定了标準,什麼叫涉水。
然後規定,水漫過腿肚子就算涉水。
接着确定涉水的群演需要什麼标準的維護。
設定标準,以10人為機關配一個救生員。
那救生員的水準又是什麼?
是需要有資格證、雙手舉20斤重的壺鈴可在深水中踩水不下沉,以及保證快速二百米離岸沖刺遊往返……
而《巨齒鲨》結尾的場面,參與的群演有上千人,是以需要上百名專業的救生員。
劇組為此不得不從紐西蘭調職業救生員來做維護……
注意,上面的這些規定和标準,并非針對《巨齒鲨》,而是通行于整個好萊塢的行業規範。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徒增成本。
但事實是:
一個良性的産業,絕對不能隻靠着少數人的獻身精神來發展。
一個現代化的電影工業,應該考慮到參與者的風險,完善方方面面的細節。
就像《流浪地球》裡郭帆提到的吃飯問題,拍電影前,沒想到2000人的劇組一起吃飯怎麼處理,是以出過纰漏。
是以,合拍片中,從好萊塢合作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可能才是《巨齒鲨》IP的隐藏價值:
除了在存量市場争奪動辄多少個億的數字。
也要尋找出路,去接通外部市場和先進經驗。
尤其是,在這個雙向的過程中,通過專業的合作,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影人,了解中國文化。
這樣,國産電影的未來也才會更加開闊。
回到《巨齒鲨2》。
這部由我們主導的中外合拍片,想要做的已經不是在大片基礎上做本土化植入那麼簡單。
而是調轉思路,把我們的故事用更國際化的方式,講給更多人聽。
是以期待巨獸回歸。
更期待這是一場猛獸出籠。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