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作者:毒舌電影

#暑期創作大賽#

一個12歲的女孩被親生父親強奸了。

持續多年。

然而,當人們把她從“魔窟”中解救出來的時候,她沒有表現出一點的感激。

反而充滿恨意。

她絕望地拍打着關上的門,并發出了厲聲的質問:為什麼要分開我們?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什麼情況?

又一部毀三觀的電影?

先别罵。

因為對于常年被父親性侵的她來說,确實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

她隻知道。

警察帶走了她的父親,她的“夫妻”:

達爾瓦

Dalva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2022年,《達爾瓦》亮相戛納電影節,獲得影評人周單元獎。

如今,在豆瓣上,開分8.2。

一部有着當下視角的冷門佳片。

看片前,Sir聽到不少議論,比如有影迷說,這是另一個視角的《洛麗塔》。

确實如此。

但如果你隻是把它當作《洛麗塔》視角的補充,可能也是小瞧了它。

在這段扭曲的“愛”中。

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女性在這樣環境裡,所普遍經曆的反抗與成長。

01

另一個《洛麗塔》?

《洛麗塔》是個從男性視角來講述的故事。

這句話不是貶義。

因為無論是男性視角也好,女性視角也罷,最主要的,是看待事件的态度。

而非性别。

當年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是一位50歲的大叔誘拐11歲的少女,以父女的名義,穿行各州長達21個月。基于“犯罪”的出發點,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在庫布裡克、阿德裡安·萊恩的電影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客觀”。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比如一個成熟男人對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控制與迷戀。

以及受害者的複雜心态。

但《達爾瓦》不同。

這同樣是個成年男性誘奸自己12歲的女兒,并穿行各地的故事。在女導演的鏡頭下,并沒有沉溺于過程,而是一開場,便是上述警方抓捕父親,将她解救出來的場景。

而之後的83分鐘内。

隻聚焦在這個12歲的女孩,等待庭審期間的心理上。

這便使得它和《洛麗塔》有了明顯的不同。

一個例子:

女主角的形象。

《洛麗塔》中,尤其是1997年的電影版,主打一個少女的性感。

男主第一次見到女孩的鏡頭中,草坪上的灑水器淋濕了少女的裙子,光着腳的她顯得無比“性感”。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但《達爾瓦》呢?

明顯不同。

當達爾瓦準備見入獄的父親時,她化上了精緻的妝,耳環、項鍊、口紅。

但。

這不但使她顯得與她的年紀相當違和。

也與身份證上的女孩,判若兩人。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是的。

導演艾曼紐·妮可無意于凸顯女孩“性感”的一面。

對她來說,那隻是表象。

是男性視角下,用來自我說服的借口(所謂性感引發沖動)。

對于戀童癖來說,重點是性感與否嗎?

不是。

重點在于未發育的身體。

就像《洛麗塔》的原型,那個11歲的少女。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性感嗎?

顯然我們不能這麼認為。

用“性感”來作為罪犯們犯罪的誘因,其實無意中,就已經忽視了大部分的罪惡。

而另一方面呢。

從女性的視角出發,你或許更可以對受害者感同身受。

《洛麗塔》裡不是沒有寫過反抗。

就像這個鏡頭。

在男主沒有注意到的角落,洛麗塔獨自躺在床上哭泣。

這昭示着她的不情願。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但在《達爾瓦》中,我們則更能看見一種驚悚感。

還是上述她去見父親的場景。

當父親出現時,達爾瓦條件反射似的,迅速脫下了裹在身上的粉色羽絨服,露出了自己預備已久的衣服。

一件露背的蕾絲短袖背心。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她在對父親示愛?

還是說,她本能地覺得就該如此?

我們不知道。

但隻是這一個鏡頭就讓我們意識到,達爾瓦不隻是一個禽獸的“玩物”那麼簡單,那種“成為父親的女人”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堅固成牢了。

她受害的不止是身體,還有思想。

而這,才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

是以。

既然已經有《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兩部佳作珠玉在前,但我們依然還需要另一個版本的《洛麗塔》。

一個從受害者角度出發的叙述。

道理很簡單。

在不同的視角下,我們或許更可能看清事情的本質。

也更能感同身受,一個女孩内心的破碎。

02

性侵,更是洗腦

是的,與《洛麗塔》不同,《達爾瓦》闡述性侵的重點不在那些過程,而在心理影響:

這是一個成年人,對未成年的洗腦。

親生父親性侵女兒的情況屢見不鮮。

去年,台灣有性侵12歲女兒的父親被判刑4年的懲罰,河南有長期性侵女兒的父親被判刑12年的案例。

而上個月。

印尼甚至有57歲男子性侵女兒9年産7子的禽獸行為。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新聞裡人們紛紛譴責父親。

卻很少會關注受害者的心理,甚至覺得,把她們解救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但現實呢?

《達爾瓦》的一開始就呈現出這樣的結果:在青少年保護機構看來,他們解救的是一個被戀童癖男人迫害、侵犯的可憐女孩。

但在達爾瓦眼裡。

她是作為一個“女人”,被人剝奪了她與夫妻在一起的權利。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為什麼會這樣?

當然是父親“教育”的結果。

父親告訴她,一個“女人”,該是什麼樣子的。

三個帶有女性導向的物品:

珍珠耳環,金項鍊,黑色絲襪。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在父親的“熏陶”下,達爾瓦認為,這些物品是評判一個女人的重要标準。

影片裡有一個細節。

達爾瓦在觀察為自己檢查身體的女醫生時,目光落在的還是她的飾品上。

耳環,項鍊,眼妝。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以此,去印證、共鳴、認同她自己的女性身份。

是的。

因為長期缺失與同齡人的社會交往,她被父親迅速“催熟”了,也沒有了女孩該有的天真與輕松。

她對女性的了解是符号化的、刻闆印象化的。

是男性灌輸的結果。

而與此同時。

在父親的“教育”下,她甚至對于“愛情”與“性關系”的差別也是混亂的:

心理醫生問:“對你來說,愛一個人和發生性行為之間有差別嗎?”

達爾瓦搖搖頭,她回答道:

“如果有愛,一個女人就應該知道怎麼去做。”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怎麼做?

在青少年保護中心,她将對父親的情感投射在了一名男護工身上。

一次喝醉後,被送回宿舍時。

她用手勾上了他的脖子......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是的。

她也完全不懂得“性”與“愛”的差別,甚至于在“愛”這個詞裡,她完全混亂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親情之愛……

她被父親完全“洗腦”了。

但。

這隻是達爾瓦一個人的遭遇嗎?

如果你回頭再去想象,那些帶有男性凝視的女性符号,那些界限模糊的男女關系,這何嘗又不是我們現實社會中女性的普遍困境呢?

大到一個女性的穿着打扮。

小到一次酒桌的低俗笑話。

這個社會長期以來存在着各種各樣的“教育”,如果你拒絕,那就是“玩不起”,就是“不合群”。

也是是以。

如果說《洛麗塔》中呈現的是洛麗塔用甜美的肉體換取、維系她破碎的生活。

顯現出一種凋零與枯萎。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那麼《達爾瓦》。

則是達爾瓦痛苦地将身上的“性感”一層層撕下,回到該有的樣子。

就像是倒放的電影。

從一開始臉上與運動服不相比對的深色口紅與完美的盤發。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到去監獄裡看望父親後,摘掉了自己的耳環。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直至最終,她剪掉自己在父親示意下留的長發。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此時,她的重建才算結束。

而停滞在她身上的時鐘,又開始重新走了起來。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03

審視與覺醒

說實話,這些年女性主義電影盛行,Sir也跟着看了不少。

這些電影的一個共通點,就是都在講女性覺醒。

講這個世界如何不公。

女性如何尋找自我。

女性覺醒,這個詞對于成年人來說,可能不算問題,“獨立”、“自我”,現在說起來,幾乎已經成了“老生常談”,但對一個孩子呢?

一個12歲的孩子,如何奢求她找到自我?

是以《達爾瓦》的特别之處在于,它提供了一個範本:自我凝視。

什麼意思?

對于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她會注重自己的身體語言:

她讓自己的好友教她怎麼“正常走路”。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也會在意同齡人的言論:

在學校的公車上,她聽到同學們嘴裡聊到,其他女孩被性侵後,身上長了很奇怪的大包時,她會回去檢查自己的每一寸肌膚。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看似都是很小的事。

但累積之下,在一次次的自我凝視、自我審視之中。

她也會慢慢地開始關注起自我,找回一點點自己來。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沒錯。

讓她覺醒不是什麼大道理,也不是某個人的言傳身教。

而是這個真實的世界。

以及平等目光下的自我審視。

達爾瓦以前的生活是不正常的。

她的父親從不讓她和其他人接觸,于是接二連三地搬家,就連她的母親都找不到她,她也一直活在父親告訴她的世界中。

一個情節是她剪了頭發後去鄰居家。

從對白我們知道。

即便是鄰居,她也從未與他們見過面。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但是之後呢?

她進入了真實的世界,和同齡人一起上學,發現這個世界與父親告訴她的完全不一樣。

于是。

在第一次進入教室之後,她便發覺了自己的格格不入,擦掉了口紅。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是以,能夠破除謊言,喚醒洗腦的,沒有什麼捷徑。

隻有把這個真實的世界展現出來。

去感受它、親曆它。

讓舊有的“信念”崩塌,讓全新的自我覺醒。

而這。

也是《達爾瓦》更有普世價值的地方。

說到這裡,Sir想起了2017年的《嘉年華》裡的一幕。

小米來到海灘邊。

望着瑪麗蓮夢露雕像下的紅色指甲,伸手摸了摸,又對着它的裙底拍了一張照片。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雖然會讓人覺得羞恥。

但,這也象征着她對女性身體的憧憬與好奇。

而這樣類似《達爾瓦》般的審視,也為小米心裡對于自我覺醒,埋下了種子。

是以。

在電影裡,讓女性擁有自己的目光,非常重要。

它并非是去對身體、容貌等産生焦慮的“審判”。

而是站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中,凝視自己,接受自己,了解自己。

最後,完善更好的自己。

畸形“父愛”讓她沒了清白,被解救後,一句話震碎所有人三觀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