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時深度】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為何“政變回潮”?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奈及利亞特派記者 姜宣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栀】8日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呼籲尼日爾政變軍人“立即釋放”該國總統巴祖姆及其家人。7月26日,尼日爾發生政變,而這隻是西非和薩赫勒地區國家近年來頻繁政變的最新案例。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該地區就成為全球政變最多的地區之一,甚至被稱為“政變帶”。造成這一現象的,既有該地區國家内部的種種原因,也有大國博弈及外國幹涉的影響。有分析人士表示,西非和薩赫勒地區政變給該地區的安全保障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但想穩定地區安全局勢,卻沒有快速解決方案。

【環時深度】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為何“政變回潮”?

非洲以及全球政變最多的地區之一

西非通常是指非洲西部地區,東至查德湖,西瀕大西洋,南鄰幾内亞灣,北到撒哈拉沙漠,包括茅利塔尼亞、塞内加爾、馬裡、布基納法索、幾内亞、尼日爾、奈及利亞等16個國家和英國海外領地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裡斯坦-達庫尼亞。“薩赫勒”一詞源于阿拉伯語,字面意思是“海岸”。也有媒體稱,這一詞語的意思是“邊緣”,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向草原過渡的一片地帶。廣義的薩赫勒地區從非洲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紅海,是一條總長超過5400公裡、最寬可達1000公裡的地帶,包括塞内加爾、馬裡、布基納法索、尼日爾、奈及利亞、查德等至少14個國家。狹義的薩赫勒國家是薩赫勒五國集團,是指該地區的5個核心國家,即馬裡、尼日爾、布基納法索、查德和茅利塔尼亞。多個國家同時屬于西非地區和薩赫勒地區。因為政變頻發,一些媒體和分析人士将薩赫勒地區、西非地區,或者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稱為“政變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後有30多個國家取得獨立。中佛羅裡達大學副教授鮑威爾等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非洲發生了200多次政變。從1960年到2000年,非洲平均每年會出現4起政變或未遂政變。澳洲“對話新聞網”等媒體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每55天就會有人發動政變,超過90%的非洲國家都有過政變經曆。2000年後,非洲政變和未遂政變的數量明顯減少,不過從2017年以來,全球記錄在案的17次政變中,除一次發生在緬甸外,其餘都發生在非洲。鮑威爾說,蘇丹是非洲發生政變最多的國家,該國最近一次政變是在2021年,該政變引發了一場爆炸性的軍事沖突,最近演變成全面戰争。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是非洲也是全球政變最多的地區之一。英國《新非洲人》雜志直言,在非洲,政變在西非和薩赫勒地區比其他地區更常見;在西非,這種情況在講法語的國家比在講英語的國家更常見。據澳洲“對話新聞網”報道,有研究顯示,從1958年到2008年,每10年中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發生的政變數量在非洲大陸最多,占比44.4%。奈及利亞學者蘇萊曼的研究顯示,自2010年以來,非洲發生了40多起政變和未遂政變,其中20起發生在西非和薩赫勒地區。

西班牙“世界秩序”網站日前發文稱,自2020年以來,8個西非和薩赫勒地區國家發生了約10起政變。值得注意的是,該地區有的國家甚至在短時間内連續多次發生政變。馬裡2020年、2021年接連發生政變,該國過渡政府2022年還挫敗了一起軍事政變企圖。幾內亞·比索、甘比亞等國的政變失敗了,而在幾内亞、查德、蘇丹、布基納法索和最近的尼日爾,政變者都成功推翻文官政府并建立軍政府,至今仍在掌權。

已成為全球暴恐中心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尼日爾軍事政變是近年來西非和薩赫勒地區國家“政變回潮”中的最新案例。多家媒體表示,該地區政變頻繁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西非和薩赫勒地區國家的治理問題、公民權利未得到滿足、群眾不滿以及日益惡化的安全局勢是政變頻發的主要内因。“考慮到非洲國家在獨立後經曆的動蕩歲月,這(政變頻發)并不令人意外。”鮑威爾說,貧窮和經濟落後等問題導緻一些非洲國家有滋生政變的土壤。

根據西班牙“世界秩序”新聞網、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等媒體和智庫的資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薩赫勒地區國家一直飽受極端貧困、政治腐敗等的困擾。有學者對世界銀行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在1990年至2021年期間,西非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國内生産總值(GDP)的年均增長率為4%,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人均GDP增長率僅為1.3%。截至2021年,西非的人類發展指數剛剛超過0.5,大大落後于其他地區。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的一些國家很多人都需要人道主義援助,例如尼日爾的極端貧困率超過40%,而布基納法索總人口的1/5左右,即470萬人今年需要人道主義援助,需籌集8.77億美元才能滿足該國的緊急需求。

“有缺陷的制度是政變的根源”,據《新非洲人》雜志分析,近年來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群眾對政變的反應幾乎普遍都是積極的,這說明政變是這些國家系統失靈的“症狀”。該雜志稱,“軍事統治不好,文官統治好”的口頭禅經常被強加給非洲國家,仿佛非洲大陸的複雜問題可以通過一個簡單公式解決,而不少選舉出的官員出現腐敗問題,同時行政治理水準不高,給群眾提供的公共服務也很少,這讓很多人非常不滿。美聯社稱,該地區政變上司人指責政府未能滿足人民對“民主紅利”的期望,是以他們将通過組建新政府來解決這些問題。

地區安全環境惡化也是西非和薩赫勒地區政變多發的重要原因。據西班牙“世界秩序”網站日前報道,在過去10年,“基地”和“伊斯蘭國”(IS)等極端組織的分支機構利用該地區的社會不滿情緒和國家治理薄弱環節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并在多個國家展開活動。根據澳洲經濟與和平研究所的《全球恐怖主義指數》報告,薩赫勒地區已超過中東和南亞,成為全球暴恐中心。2022年全球恐怖主義襲擊造成6701人死亡,薩赫勒地區占了其中43%。美聯社稱,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由極端組織實施的暴力活動不斷增加,這反過來導緻群眾反對政府。

此外,河海大學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遊濤此前曾發文稱,西非各國的國界是此前殖民者随意劃定的,割裂了長期形成的部族、王國或帝國的屬民及其疆域。殖民者的這一做法導緻西非國家獨立後内部分裂,地區沖突頻發,邊界和領土争端成為一些軍事政變的導火索。此外,部族政治在西非和薩赫勒地區一些國家的影響較大,勢力較大的部族常與國内政治黨派互相支援,而部族之間的争鬥也進而演變為全國範圍内的軍事政變。在一些地區,傳統部族勢力還與宗教力量相融合,通過信仰或利益煽動部族群眾情緒,為政治争鬥找借口。

賀文萍認為,西非和薩赫勒地區近年來軍事政變頻發的原因,既有新冠疫情等危機造成的生活艱難、恐怖活動加劇,也有政變軍人對前政權(包括前政變軍人當局)的不滿等。尼日爾政變也與近年來該地區國家頻繁政變的傳導和“示範”效應有關,特别是馬裡、布基納法索等國此前發生的政變及政變軍人最後的成功上位,都對尼日爾軍人在某種程度上産生了“激勵”作用。

有外國幹涉的痕迹

外國幹涉和大國博弈也增加了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發生政變的可能性。有媒體稱,尼日爾7月26日發生政變以來,首都尼亞美的街頭出現一群軍政府的支援者,他們不少人揮舞着俄羅斯國旗,并高呼譴責殖民時代前宗主國法國的口号。這種現象并非首次出現,馬裡和布基納法索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紐約時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這并不意味着俄羅斯是尼日爾以及其他國家政變的幕後黑手,但反映出莫斯科近年來如何将自己定位為非洲反西方的“火炬手”。還有觀點認為,這說明非洲“政變帶”已經成為西方和俄羅斯的角力場。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執行所長黎文濤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非和薩赫勒地區政變多發,其中大國博弈激烈,地緣競争色彩濃厚。賀文萍介紹說,俄羅斯近年來加大了與非洲國家的外交和軍事聯系力度。在外交層面,2019年,俄羅斯在索契召開了首屆俄非峰會,重點讨論莫斯科與非洲國家在經濟和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在軍事和安全影響力層面,非洲國家有近一半的軍事裝備從俄羅斯進口。俄羅斯武器的大買家以及長期進口國包括布基納法索、埃及、埃塞俄比亞、摩洛哥和烏幹達等。俄烏沖突爆發後,為打破西方的外交圍堵,俄羅斯更是加緊了非洲外交。目前看來,馬裡和布基納法索等國上演的“法退俄進”或許還僅僅是“序幕”,恐怕不會很快就“落幕”。

澳洲“對話新聞網”等媒體稱,就像非洲獨立潮之後一樣,西非和薩赫勒地區近年來的政變也有外國幹涉的痕迹。例如在媒體的報道中,2020年和2021年馬裡政變以及2022年布基納法索政變都提到了俄羅斯。馬裡這兩次政變的組織者據報道也接受了美國的訓練和援助。還有媒體稱,自2008年以來,受過美國教育訓練的軍官在5個西非國家進行了至少9次政變。由于法國曾殖民西非和薩赫勒地區多個國家,巴黎對該地區政治發展的影響幾乎是既定的。據報道,該地區一些國家的政變者也得到了法國的支援。還有資料顯示,1960年以來,法國對非洲國家進行過10次以上的軍事幹涉。

沒有快速解決方案

據BBC報道,在非洲國家獨立後的幾十年裡,軍事政變時有發生,而現在人們擔心政變可能變得更加頻繁。牛津大學學者科利爾告訴《紐約時報》:“我非常擔心薩赫勒地區将會崩潰。”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稱,尼日爾政變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眼下最令人擔心的是,這可能會引發一場地區戰争。即使這種危險得以避免,這場政變也幾乎肯定會對打擊極端分子的行動造成影響。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日前發文提醒說,尼日爾局勢可能破壞歐洲非法移民和人口販運的行動,因為該國位于通往地中海的主要路線上。

據英國《衛報》報道,尼日爾的穩定對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的未來至關重要,而後者對非洲大陸的未來至關重要。西非和薩赫勒地區的問題将對非洲南部和北部的國家造成影響,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埃及等。政變給西非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和阻礙,造成群眾流離失所,恐怖主義等不安定因素滋生。

英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此前發文稱,對于穩定薩赫勒地區的安全局勢,沒有快速解決方案。在可預見的未來,薩赫勒地區的不安全狀況需要定期的政策關注。該機建構議通過機建構設、改善政府治理、為群眾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以及投資等,來應對該地區政變頻發的問題。澳洲“對話新聞網”則表示,政變發生的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為避免西非和薩赫勒地區未來再次發生政變并應對目前的政變,必須徹底改變應對方法,在區域和全球夥伴的幫助下,該地區國家必須解決治理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