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作者:文彙網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編者按】

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培養學生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教師隊伍是關鍵。

正值暑假,滬上一批校外科技教師紛紛放棄了自己的假日,抓住這個視窗期,為更多青少年探索大自然、從事豐富多彩的科創活動創造機會、搭建平台、提供指導。

在校外科技老師的眼中,學生的進步并不是傳統試卷上的分數,而是與日俱增的科研興趣、持久的學習動力和不斷拓展學科邊界的嘗試。

暑假裡,老師們格外忙碌的身影,他們的付出與堅持、願景與夢想,也給當下教育界帶來良多啟示。科學英才的發掘與培養,需要在校内外形成合力。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這是海倫娜閃蝶,主要生活地在南美洲,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美的蝴蝶,國際市場上曾拍賣到36萬人民币的天價”

“這是栀子花多翼蛾,2020年9月我在浦東孫橋發現的,國内到目前為止,隻在上海發現過”……

走進上海市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三樓,童趣滿滿的昆蟲探索館令人流連忘返。

這座昆蟲館的“主人”,正是該中心科技教師、浦東新區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張甯。性格内斂的他,一旦講起蝶蛾,眼睛立馬就“亮”了,話也不自覺多起來。

從教38年,行走近38萬公裡,先後拍攝了5萬多張蝴蝶、飛蛾和各類昆蟲的照片,制作10萬餘件标本……這位一輩子與蝴蝶、飛蛾打交道的校外科技老師,時常帶着學生們穿行在山水之間,讓孩子親近真實的大自然,激發并呵護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明年,張甯就要退休了。回首30多年的蝶蛾探索,他說,自己最驕傲的作品并非記錄到了衆多名貴蝴蝶或飛蛾,而是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喜愛昆蟲、願意守護大自然的“小蟲迷”。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1、不輕松的暑假外出科考

——淩晨四五點起床觀測,沒一個孩子賴床

正值暑假,張甯又一次出發了。

在靠近北京燕山山脈的一處民宿附近,他帶着30多個孩子和家長志願者,趕在天黑之前,把誘捕飛蛾的專業燈具和帳篷搭建好、通上電……根據計劃,他們要分别在四個點位架設燈誘裝置,分别是近山處、遠山處、近農舍處以及近水處。

“選取這樣四個不同的環境,更有利于讓孩子們進行比較科學考證,觀察在不同的機關時間内,怎樣的生态環境能吸引更多的飛蛾。”張甯告訴記者,隻有這些“基礎設施”完成後,科考才能起步。

到了晚上八九點,天黑了,燈誘裝置開始亮燈,張甯讓孩子們一起圍過來“轉燈”,數一數來了多少飛蛾、辨識具體的種類,進而讓孩子們對夜行昆蟲和科考有基本認識。到次日淩晨4、5點,科考營的孩子們就起床了。“快出門,再看看燈誘裝置能誘捕到多少飛蛾。”張甯帶着孩子們繼續觀察,大家很快發現,此時的飛蛾數量,已是上半夜的兩倍至三倍!

“第一天的觀察結果顯示,近山的記錄點飛蛾數量最多,其次是遠山處、近水處和近農舍處。但堅持觀察兩三天後,孩子們就會看到,結果發生了變化:遠山處的飛蛾數量不斷增多。”張甯解釋,這實際上說明,過多的人類活動,會造成飛蛾數量的減少。因為在第一天,不少飛蛾從遠處趕來,還沒抵達遠山的觀測點,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飛蛾趕去那裡,因為對飛蛾而言,那兒才是比較有利的生存環境。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結合觀測,再聽張甯娓娓道來,學生們若有所思。

對這些孩子來說,暑假外出科考,不同于課堂學習,并不輕松。張甯告訴記者,一次外出探訪一般在5至7天,幾乎每一天,大家隻能睡五、六個小時,難能可貴的是,科考營的孩子都能按時起床,沒有一個賴床,大家很能吃苦,且堅持每天花費數個小時的觀察、并資料進行統計整理。

就拿這次暑假到北京科考之旅來說,張甯和孩子們一共記錄到50多種蝴蝶、300多種飛蛾的标本和生态照片。

2、“蝶行中國”承載的樸素願望

——中國的蝴蝶,要中國人來研究

校外科技老師張甯,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他與蝴蝶結緣,始于國中時的一節生物課。 “中國是蝴蝶大國,但相關的研究卻是日本人在做,不少産地中國的蝴蝶,卻被他們搶先發表命名了,就連介紹中國蝴蝶資源的書《中國的蝶》也是日本人考察後寫的。”國中生物教師的一句話,促使張甯下定決心:中國的蝴蝶,要中國人來研究,命名也應該是中國人來。

此後,他根據老師的推薦考取了上海師範大學生物系,師從沈水根教授專攻昆蟲學研究。1986年大學畢業後,張甯如願成為了一名農村學校的生物老師。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在學校的生物課上,他充分利用農村學校靠近自然的優勢條件,帶着學生們開展科學觀察,認識農田裡的各類昆蟲。比如,農田裡有危害小麥生長的黏蟲,張甯就帶着學生們進行誘捕;他還手把手教學生做資料整理和統計,将觀察結果回報給當時學校所在的鄉鎮,為當地農業害蟲的預測和預報做參考。

每逢周末,張甯隻要有空,總會帶着學生一起騎自行車、到上海周邊郊區乃至江浙滬地帶,開展蝴蝶科考。“到了野外,我們用廢棄的蚊帳布、竹竿和包裝紙闆制作成采集網和儲蝶盒。器材雖簡陋,但絲毫不影響我們探究的興趣。”每每回味起那段時光,這種與自然接觸的幸福感總能萦繞一生。從那時起,張甯給自己到各地搜集、探究蝴蝶的行程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蝶行中國。

如今,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昆蟲探索館的牆上,挂着張甯自己制作的一張地圖,上面清晰地标注着“蝶行中國”項目經過的地點、路線圖、裡程、時間和記錄的蝴蝶種類等。38年來,張甯的行程近38萬公裡,記錄到了國内500多種蝴蝶的種類并制作了數萬号蝴蝶标本。

前幾年,張甯的研究有了新的轉向。原來,他發現上海蛾類品種繁多、有待考察。而在生物界,探究飛蛾的人很少,也沒有太多的文獻資料記載。于是,他決定把探究的領域擴充到飛蛾。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3、截然不同的學習收獲

——研究昆蟲并不耽誤學業,不少人把愛好變職業

翟勁,浦東新區宏文學校初一年級學生,他已經是昆蟲探索館的“常客”了。從國小三年級起,翟勁就跟着張甯探索昆蟲、學習生物學知識,已到各地參加科考活動十餘次。

今年暑假,翟勁又出現在張甯組織的科考營活動中。“原本,我成績平平,自從與蝶蛾打交道,學習成績直線上升,父母也更支援我了。”在張甯帶教的學生中,翟勁并非個案。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2016年1月28日,上海三位00後男生和他們的家長組成“蝴蝶科考隊”,由張甯帶隊,從上海出發,開啟了為期18天的南美科考之旅。“去亞馬遜熱帶雨林科考,是我從小的夢想,我為此準備了20年。”張甯說。

瑪瑙斯,地處亞馬遜河最大的支流内格羅河與索利芒斯河交彙處,被稱為“亞馬遜心髒”“森林之城”,也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張甯和孩子們将科考點設定在了周邊昆蟲資源較為豐富的叢林島、魔鬼島和植物園。

有個細節,張甯至今意猶未盡,屢屢和孩子們提及:原來,瑪瑙斯有很多飛蟲,為了避免被蚊蟲叮咬,大家幾乎“全副武裝”穿戴整齊,隻留下了眼睛。但他們卻看到,當地的土著在沒有過多防護的情況下,即便裸露皮膚也沒被蚊蟲叮咬。其中奧秘何在?

“在雨林裡,土著導遊教我們辨認一種特殊的蟻巢。這種蟻巢十分巨大,從樹幹上倒挂下來,足有一人多高。”向導示範着把手放在巨大的蟻巢上,隻見他的手上迅速爬滿了小小的螞蟻,然後兩手反複搓,手上就有一股香味,再抹在臉上、身上,這樣蚊子就不會近身,野獸也就不會來。原來,這種螞蟻含有一種特殊的蟻酸。後來幾天,張甯和孩子們用同樣的方法,即便穿着短袖,也再沒被蚊蟲叮咬過了。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完全不同于傳統課堂的學習,給了孩子們截然不同的收獲。他們“泡”在亞馬遜雨林,尋找、拍攝、記錄了100多種蝴蝶,這些南美蝴蝶與中國蝴蝶完全不同,成為了十分珍貴的生态物種資料。這三位00後回到上海後撰寫了一份考察報告,後來在浦東新區第八屆學術年會生物分會活動上釋出,引起不小轟動。如今,這三名孩子分别在美國和蘇格蘭的高校讀博,其中一人研究的方向便是昆蟲。

曆經多年辛勤積累,張甯也陸續創辦了青少年蝴蝶科教館、巴西蝶藝館、家庭昆蟲博物館,共培養了5000多名昆蟲愛好者,學生獲獎200多項。跟随張甯探究昆蟲的學生中,不少人考入了上海知名高中,有的學生目前已是名牌大學生物系碩士研究所學生。

4、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從小根植在學生心中

暑假過半,張甯發現,自己已帶着“小蟲迷”和家長志願者走了不少地方,包括北京喇叭溝門、河北承德興隆和四川雅安龍蒼溝等地。“隻要有時間,帶着學生一起去科考,這已經成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從2015年張甯創辦野趣蟲友會算起,8年來,他先後組織科考之旅100多次。巴西亞馬孫熱帶雨林、馬來西亞婆羅洲、印尼科莫多島、海南尖峰嶺、新疆伊甯夏塔、黑龍江小興安嶺等國内外三十多個昆蟲營地都留下了“小蟲迷”的身影。

據說,要進入張甯的野趣蟲友會,還有一些“門檻”。張甯坦言,外出科考可不是旅行,是以他要求“小蟲迷”不僅要對科考有興趣,且具備一定技能,比如認知一定數量的昆蟲、能辨識蝶蛾500種以上;會做一些自然筆記、并能老師輔導下撰寫開題報告等。“掌握這些從事科學探究的素質後,學生們也能将其遷移到校園生活的其他方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到昆蟲探索館采訪時,記者還看到了整整兩大盒東方菜粉蝶标本。張甯說,這是去年他在家門口随意收集的。他發現,城市中如果人的活動相對減少一些,飛來的蝴蝶數量就會增多。“如何平衡好人類生活和物種生态之間的關系,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談及此,張甯的語氣也沉重了一些。

就在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附近一片建立的生态公園裡,張甯曾看到勞工們在此作業,拔掉了雜草、鋪上了大片的草坪……他不由心塞,“這樣的設計,可能比較符合人類生活的需求,但破壞了昆蟲的生活環境。”

怎麼辦?張甯很快有了對策。他與公園負責人達成合作,在公園開辟2000平米的區域,供學生們開展生态項目探究。“就用最真實的項目和生态建設,告訴孩子們維護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張甯設想着,當這些學生長大後,保護生态的理念如同喝水吃飯一樣平常,我們的環境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張甯:探索蝶蛾足迹踏遍全中國,最珍貴的成果是培養了一批“小蟲謎”|申城科學教育校外老師“點将錄”

談及未來,明年後的退休生活已被張甯納入了計劃。他說,會繼續帶學生外出科考,“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暑假是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一直都在。”

作者:張鵬

編輯:張鵬

圖檔來源:受訪者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