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作者:情花L

情花說:

一對40多歲的夫妻,他們唯一的孩子在車禍中喪生,讓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猶如天塌。從那之後,妻子日日以淚洗面。但同時,她也萌生了想再要一個孩子的念頭,為此,她不惜和丈夫去醫院做試管嬰兒,散盡家财,終于迎來了一對可愛的龍鳳胎。

本以為新生命的到來,是新生活的開始。沒想到卻是另一場災難的降臨……

這些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正如前不久,62歲的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因為沒有生孩子,被網友怼上了熱搜。

“你沒有兒女,你就是失敗。”

這一句話換來的是1萬多的點贊。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或許在很多人認知中,擁有一個孩子是生命的必需,于是拼盡全力,都想要一個孩子。

見證一個生命成長,是很美好的事情。

但有時候,故事也并非如此完美。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50歲生下雙胞胎

10年後“我撐不下去了”

前不久看過一個故事。

一對40多歲的夫妻,經曆了一場絕望。

他們唯一的孩子在車禍中喪生,讓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猶如天塌。

從那之後,妻子日日以淚洗面。

但同時,她也萌生了一個念頭,想再要一個孩子,來彌補這個家庭的空缺。

在她看來,一個家沒有孩子是不完整的。

為此,她不惜和丈夫去醫院做試管嬰兒。

耗盡所有的金錢,終于迎來了一對可愛的龍鳳胎。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新生命的到來,在妻子眼中,是新生活的開始。

隻是在現實下,原本喜悅的面容卻一點點染上苦澀。

因為做試管嬰兒花銷過大,加上兩個孩子各種花費,讓這個家開始搖搖欲墜。

何況兩夫妻年紀大了,一個50歲,一個55歲。

工作之餘,還要帶孩子,每天精疲力竭,休息不夠5小時。

這些重擔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

後來孩子一天天長大,兩人越來越痛苦,妻子精神出了問題,繼而丈夫被診斷抑郁症。

他們相繼崩潰,從天台縱身躍下,隻餘下兩個10歲懵懂孩子。

這個故事中,令人痛心的是——

孩子的到來,本該是救贖,卻成了父母的負擔。

父母本是孩子的避風港,卻讓孩子早早失去依靠。

對于孩子和父母來說,生命的降臨成為一場災難。

問題出在哪裡?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

不要再生了”

我想起去年大熱電影《何以為家》中,主角贊恩說的一句話,或許道出了真相。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了。”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說這話的時候,他臉上沒有12歲孩童該有的天真,而是冷漠和痛苦。

他們家,8個孩子,10口人,就擠在一個不到三十平的出租房裡。

生活已經餓一頓飽一頓,但父母還是一個接着一個生。

超負荷的家庭,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僅12歲的贊恩被迫要扛着重物、打雜工,為了生活,販賣體力和勞動。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11歲的妹妹才來例假沒多久,就被強行送給别人當妻子,交換回來幾隻雞作為食物。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電影呈現的悲劇就是,父母自己的生活都過得朝夕不保,卻還是自私地把孩子帶到世上承受苦難。

隻管種樹,卻不管澆水施肥和修剪,任其跌跌撞撞地長大,瘦弱得不堪一擊,是何其的無辜。

生活中,總有人常問:“為什麼要生孩子?”

或許是因為喜歡孩子;是期待愛情的結晶;是年齡到了,就該要生了;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又或許是為了挽救破滅的婚姻...

這個問題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但無論何種原因,主動權永遠都握在父母的手中,孩子從來沒有辦法選擇。

TA是被愛的,還是不被愛的;TA是富足的,還是匮乏的..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成為“合格”的父母

需滿足三個次元

從孕育一個孩子,到陪着TA長大成人,這是一個持續“戰鬥”的過程。

所謂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善,是父母的“三罪”。

說明生孩子所經曆的那十級疼痛,隻不過是第一步。

接下來的“如何養、如何教”才是最不可或缺的。

是以,在生孩子前,并不是僅僅考慮身體是否具備生育能力就可以,物質、經濟條件、心理因素這些都同等重要。

有心理學家提出,想要成為“合格”父母,需滿足三個次元:

a、角色

當你選擇孕育一個孩子時,你就要做好充當“父母”這個角色的準備。

這個角色意味着——

我們要滿足孩子基本物質需求,冷時有衣服穿,餓時有東西吃,渴時有水喝。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然後再深層次一點,是精神需求層面,父母需要給予充足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而不是反過來,讓孩子充當父母的角色。

就像《何以為家》中的贊恩,被迫成為大人,去幫父母賺錢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承受他年齡不該承受的痛苦和壓力。

角色的錯位,就是一個家庭的悲劇。

b、邊界

父母有時會在自己頭腦中為孩子設計好未來計劃。

  • 有些人要孩子聰明優秀,讀高等學府,成為一名公務員,那樣才能彌補父母年輕時未完成的理想,才能得到他們的愛。
  • 有些人要孩子聽話孝順,工作嫁人就在本市,不能離自己太遠,将來好為自己養老....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都忽略了:孩子不是上一代人未完成部分的修補者,不是一個附屬品。

TA是一個獨立個體,不該一出生就被“綁架”。

是以父母要認識到,正确的親子關系邊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而獨立的人去看待,尊重它,并允許它按照自己軌迹出生、成長。

c、模式

健康的親子關系模式,是把孩子視為一名合作者。

不是互相對立的狀态,也不是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肆意發洩。

成為父母重要的是,要保持平等的心态,和孩子彼此同行。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不亂生孩子

是父母的基本修養

著名薩提亞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認為,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必須要有足夠的心理營養,比如安全感、無條件的接納、充分的自我價值感。

而給予我們心理營養的,大多是來自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媽媽和爸爸。

如果孩子從小缺失這部分的能量,那麼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一個巨大的空洞,充斥着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

幸運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可以說,父母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基礎。

是以為人父母前,記得要“想清楚”。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孕育一個孩子是美好的事情,但美好的前提,是你做好準備下決定見證一個生命成長。

如果沒有做好準備,那麼請懷有對生命的敬畏,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一個新生命的負責。

正如歌手樸樹,是娛樂圈出名的“丁克”一族。

在節目中,他曾道出了結婚多年,一直沒有要小孩的原因。

“我沒有把握把孩子教養成人,塵世很苦,不願意TA來經曆。”

“試管嬰兒”十年後,夫妻雙雙自殺!揭開完美背後的隐情

被網友怼“沒有孩子,你不是女人”的舞蹈藝術家楊麗萍也回應道: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生孩子從來都不是必選題。

如果生,希望有一天你的孩子能因為你的愛,由衷覺得:我能夠被生下來,這真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