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排序——冒泡排序法

随着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企業所擁有的資料量堵在成倍的增長,排序算法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排序的過程中,資料的移動方式可以分為“直接移動”和“邏輯移動”兩種。“直接移動”是交換存儲資料的位置,而“邏輯移動”隻是改變指向這些資料的輔助指針的值。

兩這的優缺點在于直接排序會浪費許多時間,而邏輯排序隻要改變輔助指針的位置就能輕易達到排序的目的。例如:在資料庫中,可在報表中顯示多個記錄,也可以針對這些字段的特性進行分組并排序與彙總,這就屬于邏輯排序,而不是直接改變資料在資料檔案的中的位置。

冒泡排序

本文介紹經典排序法之一冒泡排序法:冒泡排序法又稱交換排序法,是從觀察水中氣泡變化構思而成的,原理是從第一個元素開始,比較相鄰元素的大小,若大小順序有誤,則對調後在進行下一個元素的比較,就仿佛氣泡從水底逐漸上升一樣。如此掃描過一次之後就可確定最後一個元素位于正确的順序,接着逐漸進行第二次掃描,知道完成所有元素的排序為止。

示範:從小到大

原始值:55 23 87 62 16

第一次掃描後: 23 55 62 16 87

第二次掃描後:23 55 16 62 87

第三次掃描後:23 16 55 62 87

第四次掃描後:16 23 55 62 87

程式範例

設計一個C程式,使用冒泡排序法實作以下數字的排序,并逐此輸出排序過程:

16 25 39 27 12 8 45 63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int i, j, tmp;
  int data[8] = {16,25,39,27,12,8,45,63};
  printf("before sort: ");
  for (i=0; i<8; i++)
      printf("%3d",data[i]);
      printf("\n");
  for (i=7; i<8; i++)
  {
      for (j=0; j<i; j++)
      {
          if  (data[j]>data[j+1]) //比較相鄰數值大小,若第一個數值大于第二個數值,則交換位置
          {
              tmp = data[j];
              data[j] = data[j+1];
              data[j+1] = data[j];
          }
      }
      printf("第%d此排序後的結果是:",8-i);
      for (j=0; j<8; j++)
          printf("%3d",data[j]);
      printf("\n");
  }
  printf("最終排序結果:");
  for (j=0; j<8; j++)
       printf("%3d",data[j]);
  printf("\n");
  system("pause");
  return 0;
}
           
c++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