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那些事之北洋時期與軍閥混戰(二)

作者:在京蜀人

1917年,張勳發動複辟戰争,試圖恢複清朝。他在北京擁立溥儀為皇帝,但是很快就被段祺瑞率領的直系軍閥打敗。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控者,并與孫中山在廣州建立的南方政府對立。

民國那些事之北洋時期與軍閥混戰(二)

直奉戰争與北京政變

直奉戰争是北洋時期最大規模和最激烈的一場軍閥戰争,它涉及了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之間的争奪和對抗。這三大軍閥分别是:

  • 直系軍閥:以段祺瑞、曹锟、吳佩孚等為代表,主要控制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以及北京政府。他們是北洋政府的正統繼承者,也是國際公認的中國政府。
  • 皖系軍閥:以段祺瑞、李純、孫傳芳等為代表,主要控制着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區。他們是直系軍閥的分支和盟友,也是北洋政府的支援者。
  • 奉系軍閥:以張作霖、張學良等為代表,主要控制着東北三省。他們是北洋政府的對手和敵人,也是日本的傀儡和走狗。

直奉戰争共發生了三次,分别是:

  • 第一次直奉戰争(1920年):由于段祺瑞與曹锟之間的權力鬥争,導緻直系軍閥内部分裂。曹锟在安徽省建立皖系軍閥,并與直系、奉系、督軍等其他軍閥結盟或對抗。奉系軍閥張作霖率領東北軍,在天津擊敗了直系軍閥吳佩孚率領的精銳部隊。直系軍閥勢力大幅縮減,奉系軍閥勢力大增。
  • 第二次直奉戰争(1922年):由于曹锟與張作霖之間的利益沖突,導緻皖系與奉系之間的戰争。奉系軍閥張作霖聯合吳佩孚等直系殘餘勢力,在河南省擊敗了皖系軍閥段祺瑞率領的主力部隊。皖系軍閥勢力崩潰,段祺瑞下野逃亡。
  • 第三次直奉戰争(1924年):由于吳佩孚與張作霖之間的利益沖突,導緻直系與奉系之間的戰争。奉系軍閥張作霖聯合西北軍閥馮玉祥,在北京擊敗了直系軍閥曹锟率領的政府部隊。曹锟下野逃亡,張作霖控制了北京政府,馮玉祥控制了北京城。

直奉戰争的結果是,北洋政府的權威和信譽嚴重受損,國内的分裂和混亂加劇,國外的幹涉和侵略加劇。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之間的争奪和對抗,使得中國的民族利益和人民福祉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了張作霖的代理人曹锟,成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控者。他試圖與孫中山的國民黨合作,推行改革。但是孫中山在廣州病逝,國民黨内部發生分裂,馮玉祥的改革計劃也受到了各方的阻撓和反對。

北伐戰争與北洋時期的結束

北伐戰争是國民黨在蔣介石的上司下,發動的一場旨在統一全國,消滅軍閥,反抗帝國主義的革命戰争。它從1926年開始,到1928年結束,曆時了兩年多。在這兩年多裡,國民黨先後攻占了廣州、武漢、南京等重要城市,與北方軍閥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北伐戰争的背景是:

  • 孫中山在1924年成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并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他還組建了黃埔軍校,并任命蔣介石為校長。他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建立一個強大的革命力量,并準備發動北伐。
  • 蔣介石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和繼承者,他是一個有着強烈個人野心和政治抱負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并上司了國民黨和黃埔軍隊。他主張以武力解決中國的問題,并不惜與共産黨和左派發生沖突。
  • 共産黨是國民黨的同盟和合作夥伴,他們是中國革命中最積極和最進步的力量之一。他們代表了中國廣大的勞工、農民和革命知識分子的利益和訴求。他們主張以群衆運動和土地革命來推動中國的變革,并不惜與國民黨和右派發生沖突。

北伐戰争的過程是:

  • 1926年7月,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出發,向北方進軍。他先後攻占了廣東、湖南、江西等省份,并于10月占領了武漢。武漢成為了國民黨的第二個根據地,并設立了武漢國民政府。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共政變,清洗了國民黨内的共産黨人和左派人士。他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并與汪精衛在武漢建立的國民政府對立。他還與馮玉祥等北方軍閥結成統一戰線,對抗張作霖等奉系軍閥。

  • 1927年6月,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繼續向北方進軍。他先後攻占了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份,并于11月占領了南京。南京成為了國民黨的第三個根據地,并設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宣布南京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并要求各省承認和服從。
  • 1928年6月,張作霖在東北被日本人暗殺,其子張學良繼承其勢力,并宣布改旗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北方軍閥勢力基本消失,北伐戰争基本結束。北洋時期與軍閥混戰也基本結束。

北伐戰争的結果是,國民黨在蔣介石的上司下,實作了全國的統一和統治,建立了一個以南京為首都的中央集權政府。他們也打擊了外國的幹涉和侵略,恢複了中國的主權和尊嚴。他們還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設,試圖實作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然而,北伐戰争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和後果。首先,它導緻了國民黨與共産黨之間的分裂和對抗,使得中國革命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同盟和力量。其次,它導緻了蔣介石與其他革命派别之間的沖突和沖突,使得國民黨内部出現了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集團。第三,它導緻了蔣介石對全國的專制和獨裁,使得中華民國的民主和共和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總結與反思

北洋時期與軍閥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它反映了中國在近代化程序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在這個時期裡,中國人民經曆了辛亥革命、袁世凱帝制、張勳複辟、直奉戰争、北京政變、北伐戰争等一系列重大的曆史事件,涉及了袁世凱、孫中山、張作霖、蔣介石、馮玉祥等許多重要的曆史人物。這些事件和人物對中國的曆史和未來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這個時期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對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統一等理想和目标的不懈追求和奮鬥。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對于外國的幹涉和侵略的堅決反抗和抵制。我們更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在困境中展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創造力和犧牲精神。

同時,從這個時期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在近代化程序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弊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落後和腐敗。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弱小和貧困。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的淡薄和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