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G的落地現狀與未來變局

5月17日,是中國電信日。從2G到5G時代,短短幾十年間,中國就從曾經的落後迅速跨越到了如今的領跑地位。

三天前,在由工信部召開的5G、6G專題會議中透露,我國已經累計建成5G基站超81.9萬個,占全球比例的約70%。從完全依賴國外技術,到自主建設并實作領先,中國僅用了短短的十幾年。

現在,國内5G手機終端使用者連接配接數已達2.8億,占全球比例超過80%;5G标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占比超過38%,位列全球首位。此時的中國已然成為了全球5G行業的領頭者。

從智慧醫療,再到萬物互聯;從無人駕駛,再到我國未來發展的“新基建“……5G正是這樣一個被賦予了改變生活、工作乃至國家發展的重大使命。

但5G的未來,在從我國5G牌照正式發放開始直到如今,經曆了兩年後的5G技術,卻并沒能展現自己應有的實力。令人疑惑的是,當營運商、手機廠商加速入局與投入時,5G的存在感似乎仍然處于最初的階段:“快“。

5G的落地現狀與未來變局

當那個能夠“颠覆“未來的5G,經過兩年時間仍然平平無奇之時,讓人不禁疑惑,5G的未來究竟是什麼?

前世與今生

5G,顧名思義,就是第五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是繼4G、3G和2G之後的新一代通信技術。作為全新的通信技術,5G相對4G擁有高速率、低延遲等性能特點。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移動通信技術就呈現每10年一次技術革新。移動通信技術的革新,帶來的是大幅加速資訊産業的發展,并推動了相關經濟的繁榮。當如今國内網際網路産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之時,其背後正是4G網絡的普及與覆寫,讓随時随地的快速上網成為了可能。

2018年6月,國際移動通信标準化組織3GPP正式準許确立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标準獨立組網功能,第一階段5G标準正式出台,同時也拉開了全球各國搶跑5G賽道的序幕。

新基建作為我國新的國家規劃,代表了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向。新基建所包含了七個重點領域:5G基站建設、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中心、人工智能及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其最基礎的承載網都是以5G作為載體。這也意味着5G将會是承載我國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如今,随着5G基站的快速鋪設,國内5G網絡建設速度也愈發完善。小張是在2019年就購買了5G手機的,作為一名“數位發燒友“,對于新的數位産品有着狂熱的愛好。

“那時5G才剛出來,體驗真的是一言難盡。“在談及最初使用5G手機的體驗時,小張搖了搖頭。”手機貴、流量貴,最關鍵的是還發熱耗電。“最初的5G基帶由于技術問題,功耗、發熱極大,是以使得最初的5G機型往往無法給消費者帶來很好的使用體驗,尤其是當5G基站僅部署在特定的試點區域,是以上網體驗也并不佳。

5G的落地現狀與未來變局

當國内5G基站建設步入加速階段,5G基站建設成為我國“新基建”的未來發展指導方針時,整個5G網絡的鋪設進入了下一階段。“現在的5G手機基本跟4G時代的手機沒有多大差別了,比最初的體驗還是有着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5G信号在大城市基本上還是能夠連接配接的上。”在經曆了首部5G手機糟糕體驗後的小張,如今已經換上了華為的5G新機。當5G逐漸成為了4G網絡的上位替代時,也将會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接入5G網絡。

不過,5G除了上網,就沒有其他用處了?

在對于5G技術的宣傳上,經常能夠看到5G對于工業、日常生活等有着諸多用途,是一種将會颠覆、改變方方面面的全新技術。但事實上,5G的存在感卻微不足道。5G商用直至如今已有兩年,但能夠體驗到5G所帶來的變化的僅僅局限于手機上的網速,更多的5G使用場景仍未出現。

為什麼在宣傳中能夠“改變世界”的5G,現在仍然“平平無奇”?

阻礙發展的三座“大山

對于目前的5G行業而言,阻礙其發展的是擺在5G面前的是三座“大山“。

1、 使用場景仍具有局限性。

雖然,5G所能夠承載的未來極具前景,但在事實上,5G給使用者的感覺仍然處于不敏感的階段。

在大部分使用者的眼裡,5G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快”,超過有限帶寬接入水準的5G網絡,能夠為使用者帶來遠超4G網絡的上網體驗。

從2019年全球首台5G手機三星S10釋出,知道如今5G已經成為各大手機廠商新款産品的标配。随着使用者更換手機,5G的滲透水準也将不斷提升。但除了“網速快”,5G究竟還有什麼用?

事實上,對于大部分的使用者而言,5G網絡的使用場景的顯得非常局限。雖然随着基站數量的迅速提升,讓5G信号覆寫程度不斷上升,但面向C端使用者卻并沒能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與5G技術開始商用初期媒體宣揚的強大能力不同,無論是“實作萬物互聯”、“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落地”、“在遠端醫療、教育上的應用”……從使用者的實際使用體驗上,感覺微乎其微。雖然5G網絡相比4G網絡的速度有着極大的提升,但其更多僅僅展現在測速的數值上,缺乏實質性的作用。

2、 高額能耗與資金投入限制發展

2020年有媒體報道稱,營運商為了省電,半夜将5G基站關閉。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曾表示,目前5G基站為智能基站,在使用者連接配接數低或沒有連接配接時将會自動關停,降低能耗,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影響。而這也間接表示了,5G基站對于營運商帶來的巨大的能耗壓力。

此前中國鐵塔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5G基站的功耗基本處于3500-5000w之間,而與之相對的是4G基站的單系統功耗僅有1300w,僅有5G基站的三分之一。

此外,由于5G頻段的特點,使得5G基站的信号覆寫範圍小于4G基站,這就需要提升5G基站的部署數量來滿足5G信号覆寫的需求。2020年上半年,移動、聯通、電信三大營運商的财報中顯示,移動電信上半年“能源使用費”分别達237億元和74億元,同比上漲28億元和6億元,而聯通的“網絡運作及支撐成本”也有着14億元的明顯漲幅。

高昂的建設成本和高耗能帶來的電力支出壓力,而當未來想要實作5G全覆寫,将帶來的成本壓力,可想而知。

3、 較高費用阻礙推廣

如何緩解5G網絡建設之中産生的成本?買單的自然是消費者。

4G網絡普及前夕,前當當網CEO李國慶就曾在微網誌上說道:“如果晚上忘了關閉4G連接配接,一覺醒來,你的房子快成中移動的了。” 雖然是調侃,但也反映了當時4G網絡高昂的價格。而現在5G網絡的價格也與當年不相上下。

由于5G網絡建設及維護需要高昂的費用,在技術還無法降低這部分費用及網絡體系還未建成時,這些費用仍将持續不斷的增長。這個周期是很長的。以4G網絡的建設為例,從2013年12月獲得4G拍照,一直到2018年才基本完成4G網絡的建設與覆寫,以此為代表的是大量不限量的套餐開始普遍出現,這意味着基站的鋪設将能夠承載大量使用者使用。是以,4G網絡的建設周期大概是4年左右時間。

5G的落地現狀與未來變局

但對于5G而言,這一周期則會有着顯著的延長。5G網絡采用高頻毫米波,這意味着其基站覆寫範圍将會小于4G基站,是以需要靠提升密度來保障信号覆寫,這也會使得建設周期延長。其次是5G建設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加上基站的建設需要選址,密度的提升将會使得選址難度提升。而在國外沸沸揚揚的“抵制5G基站“的消息,以及國内某小區抵制基站建設等新聞報道,這意味着基站的建設将有着諸多的阻礙。

是以,這樣來看,國内5G建設時間至少将會持續5-6年,當這一過程仍在持續之時,5G資費将很難落至使用者能夠接受的價格。可以看到的是,在當下雖然5G手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但對于大部分的使用者而言,4G套餐仍然是首選。

從場景建設局限、建設資本高昂,再到較高的使用者使用成本,5G的發展仍然面臨着較大的困境。當人們在疑惑5G為何仍然存在感低時,這很大程度上源于當下的5G行業沒有跨過這三座大山的實力。

翻過“大山“,未來就可期?

或許,5G的時代還并未到來。至少從現在來看,5G的未來仍然還很遠。

在今年4月12日舉辦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這樣說道:“我一直認為5G的作用被誇大了。”當5G技術已然成為各行各業繞不開的話題之時,或許5G還仍然隻存在于發展的程序之中。

事實上,從技術上來看,如今的5G更多的像是一個半成品,可以被稱作是“4.5G“,因為現有5G技術的實力僅僅展現在了高速傳輸所需要的高頻率傳輸信号,除此之外便再無利用場景。

5G,所代表的是一個頻譜,是由多個高頻頻段的組合統稱。5G離我們的身邊并不遠,5G WiFi實際上就是5G的一種應用形式,但兩者的差別就在于5G是需要擁有頻段資源才能夠使用的,是以5G WiFi在功率、頻率上都有着限制,想要實作商用,必須擁有頻段的使用資格。

那5G的未來究竟在哪?

目前5G最大的诟病,就在于缺乏優勢使用場景。從5G誕生之處,直至現在,速度仍然是5G最具有代表性的特點。似乎對于5G技術的需求,并沒有那麼大。

無論是常說的“萬物互聯“,還是無人駕駛,實際上5G網絡的接入需求并不高。

萬物互聯,既物聯網,就是将各種各樣的物品通過網際網路連接配接在一起。但這并不一定是需要5G網絡。誠然,5G網絡擁有高速率、低延遲的特點,但物聯網更多的是需要高并發的多裝置接入,而并不僅僅是單一的超快網速所能解決的。

而在5G網絡中最值得關注的5G工業,實際上需求并不大。對于工廠而言,連接配接網際網路的需求并不高,尤其是連接配接網際網路可能遭遇的網絡安全問題,這意味着5G的速度優勢作用被忽略。最重要的是,物聯網的核心訴求就是穩定,而作為全新技術的5G或許并不是最優選。以已經倒閉的ofo為例,由小黃車建構的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應用ofo智能車鎖,就是采用的由華為計中國電信共同研究的NB-IoT,從技術上來說就是4G的“删減版“。

5G的落地現狀與未來變局

上面的大段内容,所說的就是物聯網又或者萬物互聯,與是不是5G沒有聯系,5G的意義僅僅是給了廠商們更多的選擇而已。

而對于無人駕駛,很顯然通過遠端操作時并不現實的。從無人駕駛本身的技術上來說,其需要通過車身搭載的雷達或攝像頭來對路況進行識别,然後将資料傳到車載電腦進行分析識别,進而做出對車輛的控制。目前的無人駕駛汽車都是通過車身所搭載的晶片來進行資料處理的,這也是為何當全球晶片減産對于汽車制造産生影響的原因。

由于資料傳輸處理始終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尤其是對于自動駕駛這種需要對大量資料進行處理的應用場景。即使處理晶片搭載在車輛上,但事實上仍然會存在一定延遲。而采用5G網絡,對将車輛資料發送至遠端伺服器進行處理,再發送給車輛,其中産生的延遲是車輛駕駛之中并不能接受的。

自動駕駛出現的原因,就是為了避免由于人類反應而導緻的車禍事故發生,而經過“資料擷取-傳輸-處理-回傳-反應“這一流程之後,其産生的延遲顯然是無法預測的。這也意味着在短期内,車載無人駕駛處理平台,仍然将會是行業主流,這不是僅僅一個5G技術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而更多的遠端醫療、雲遊戲,即便是如今速率、穩定性遠遠高于5G的有線連接配接,也并不能夠完美的實作,尤其是當遠端醫療這類關系的病人性命的應用場景,不穩定的遠端控制方式顯然并不是能夠成為大規模推廣的方向。

與被媒體吹過頭所不同的是,5G的存在并沒有太光鮮亮麗。5G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對相關領域未來發展的夢想或者期待。技術的實作是必然的,但如果沒有實質性的技術突破,想要實作技術的發展與疊代,這顯然并不可能。

當下的5G,正是缺少這樣的技術積累。當對于5G技術發展的投入不斷增大,當5G技術出現代表性的突破之時,那時的5G才能給為整個行業帶來新的變革。

4G時代帶來的是令人驚歎的直播時代,而更快更強的5G到來,可能将會為我們帶來意料不到的驚喜。但聚焦當下,少一份吹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的研發上,而這将才是5G真正的未來,也将更快的帶來一個嶄新的5G時代。

5G已經出現,卻也還未到達,但是,未來可期。

作者 松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