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的形象的出現
“龍”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狀是一個大頭,有一個彎曲的身子。傳說在帝舜的時候,董父因馴養龍很好,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豢龍氏”。夏代也有馴養龍的人叫劉累,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禦龍氏”。從這些傳說看,至少在堯舜禹時期,人們跟龍就有關系。
從考古發現上看,目前發現的3600年以前的龍遺存大約已有10多個。比如,2004年在河南偃師二裡頭發現了一個大型的綠松石龍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後。另外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當中,發現了一件大的陶盤,陶盤裡面用彩繪畫了一條龍,年代是4400年至4300年前左右。這個年代也就是我們古史說的堯舜禹到夏階段,龍的意識觀念應該是那個時候形成的。
二、龍的形象的由來
關于龍的來源,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其主要觀點有:蛇說、鳄魚說、蜥蜴說、魚說、馬說、熊說、恐龍遺存說、雷電說、龍卷風說等等。
蛇說是流行最廣和最早的。早在漢代文字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龍為鱗蟲之長的說法。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為,“所謂龍者,隻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龍即鳄魚”的觀點。旅居加拿大的古史學者許進雄認為,龍的特征,臉部粗糙不平、嘴窄而扁長且有利齒,是鳄魚之外他種動物所無的異征。揚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現,而雨又下自空中,古人見此認為它有降雨的神能,并想象它能飛翔。而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蚌塑龍,與鳄魚很相似,也為“龍即鳄魚”說提供了佐證。
除了動物起源論外,還有人另辟蹊徑,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雷電說”。知名學者朱大順認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了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這一觀點在曆史資料中也可以找到證據,王充在《論衡》中分析說:“雷龍同類,感氣相緻”;“龍聞雷聲而起,起而雲至,雲至而龍乘之”。而《山海經》裡出現的雷神,正好是一副龍的形象。
三、龍作為帝王的象征
漢代開始龍和帝王聯系在一起。現在流傳這樣一個說法,“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就是說龍與炎帝、黃帝是有聯系的。據考證,最早将龍與炎帝、黃帝聯系起來大約是在漢代。在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王符的《潛夫論》中都有這樣的說法。
而把龍和帝王聯系起來,進而成為帝王的象征,也是從漢代開始并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同樣與司馬遷有關。司馬遷在《史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的母親(劉媪)在大水域邊上休息時,突然下了雷雨。劉邦的父親出來找劉媪,看到一條蛟龍盤在劉邦母親的身上。後來劉邦的母親就懷上了劉邦。劉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國諸侯王後裔的身份高貴。為了擡高自己樹立權威,劉邦及其親信便編造了這一荒誕的故事,把自己說成是龍之子,以使人們像尊崇龍一樣尊崇他、畏懼他。另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被稱為“相龍”。雖然相龍究竟指什麼,史家說法不一,但秦始皇與龍神拉上關系是無疑的。
雖然在漢代開始,龍與皇帝就有了某種聯系,但把龍和皇權聯系起來,可能是從唐代開始的。在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個“千秋節”,當時有一種銅鏡叫盤龍鏡,上有一條龍,還有銘文“千秋”,這種銅鏡的用途是在千秋節的時候由皇帝頒賜給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給皇帝。這個盤龍鏡當時叫做“天子敬”,從這個角度講,龍就和皇權聯系起來了。
而真正把龍作為皇帝象征,還從明代開始。皇帝穿龍袍,這個規則就是從明朝制定的。龍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權威的象征以後,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專屬品。比如皇帝即位稱為“龍飛”,皇帝的身體叫“龍體”,臉叫“龍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睡的床叫“龍床”,就連皇帝的子孫也叫“龍子龍孫”。
四、佛教對中國龍的影響
中國龍文化之是以能長期延續,除了原有的龍圖騰崇拜之外,還在外來佛教中吸取了新的鮮活因素。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龍文化影響很大。佛教中的龍王、龍珠、龍宮信仰及其傳說與中國本土龍文化融合,使中國龍文化更為豐富多彩。
在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這種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佛教中的那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有許多相似之處,是以在佛經轉譯為中文時,那迦順理成章地被譯為龍。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神通廣大,被稱為“龍王”。據佛經記載,龍王在居住的海中有莊嚴華美的宮殿,佛曾到海底龍宮中宣講佛法,這些内容對後來中國龍王傳說的形成都産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種神靈信仰并納入自己的體系之中。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道教就借鑒參照佛教,引進龍王并加以改造,創造出自己的龍王系列。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龍也就更為中國化,比佛教的龍更為世俗,更迎合中國群眾的心理。道教中龍王的職責主要是興雲布雨,據說,在百姓遇到炎旱之時,天帝就派各位龍王前去布雲施雨。
五、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龍早已深深的紮根于中華文化,也可以說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自黃帝時候開始,政治制度上分官,以龍為官名,如龍師、龍帝,都以龍為代表。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标記,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旗幟。
中國遠古文獻并沒提到龍的傳人。龍是我們所用的一個标志。清末洋務運動,中國在經曆兩次鴉片戰争的失敗之後,準備建立自己的海軍。北洋水師使用了黃龍旗,後來作為清朝的标志用于外交。近些年,經曆媒體的宣傳,“龍的傳人”的說法開始傳播開來。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 中國社會 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 中國 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 中國文化 的象征。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 遠渡 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 龍的傳人 ”、“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