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盛CEO大衛·所羅門表示正在對加密貨币支付進行廣泛研究,“相信支付系統的未來必然依賴于區塊鍊”。
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資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文 | 陳向明
出品 | 火星财經APP(ID:hxcj24h)
一份招聘清單徹底暴露了高盛進軍加密貨币市場的決心。
7月10日,全球最大投資銀行之一的高盛在其官網更新招聘資訊,新增“加密資産項目經理(Digital Asset Project Manager)”一職。該職位招聘需求透露出2點重要資訊:
1. 高盛已成立新的加密資産團隊
2. 高盛正在探索加密資産領域新的業務範圍及方向
據該招聘需求顯示,高盛(Goldman Sachs)已在其孵化器内推出一項新的加密業務。該業務将與加密貨币衍生品交易業務分離,用于探索新的加密資産機遇。加密業務下的新團隊将隸屬于高盛加速團隊,向其加密資産部門主管Justin Schmidt彙報工作。
△高盛官網公開招聘“加密資産項目經理(Digital Asset Project Manager)”一職
盡管招聘資訊所透露的細節不夠詳實,但内部人士表示,高盛可能正着眼于推出類似JPM Coin的産品。JPM Coin是由其競争對手摩根大通(JP Morgan)所推出的的數字資産,旨在簡化該行與批發客戶之間的國際交易。
為何高盛要迫不及待地加入加密貨币領域?它将如何布局?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高盛又會給加密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從高盛的曆史說起。
高盛亟需尋找新的突破口
高盛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曆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擁有大量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和政府機構。由于投資回報率表現亮眼,高盛被冠上“華爾街之王”的美譽。
但高盛2019财年第一财季的表現讓支援它的人備感喪氣。據該季度财報顯示,高盛總營收為88.07億美元,同比下降12.6%。
投資不可能永遠穩賺不賠,高盛也不例外。但讓投資者感到意外的是,一度被譽為“固收之王”的高盛,當季固收、大宗商品及外彙業務 (FICC)收入大幅腰斬,下滑幅度遠遠超過同處于逆勢中的華爾街同行。業内人士認為,高盛FICC業務表現差勁和高盛的産品組合不無關系。高盛的産品組合和客戶類型都比較複雜,導緻了高盛對市場的波動依賴性比較強。
近幾年在核心業務遭挫的情況下,高盛一直處于疲弱态勢,亟需向投資者呈現一個更具吸引力的、長期可持續的收入模式,而加密貨币的出現恰恰讓高盛看到了轉機。
高盛老對手摩根大通率先殺入加密貨币領域
除了自身業務亟待轉型的“内憂”,高盛還要面對強大的“外患”。
作為高盛三十多年的老對手,摩根大通在今年2月率先推出自有加密貨币JPM Coin。JPM Coin類似穩定币,以1:1比例錨定美元,将用于即時結算客戶之間的支付交易。
摩根大通表示,JPM Coin的一大應用場景是“取代美元”。摩根大通區塊鍊項目負責人Umar Farooq放出豪言,要用JPM Coin替換摩根大通客戶持有的美元。
據了解,摩根大通為Honeywell、Facebook等科技公司處理大量受監管的資金流,2018年,這項服務為摩根大通創造了90億美元的收入。如果成功通過JPM Coin取代公司業務中的美元,摩根大通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和管理資金,實作更高利率。在通過加密貨币整合自身業務上,摩根大通已經領先老對手高盛。
據火星财經APP(ID:hxcj24h)此前報道,摩根大通預計在2019年年底測試JPM Coin。Umar Farooq表示摩根大通會和一些客戶測試JPM Coin,來了解如何通過它幫助客戶快速轉賬。提及轉賬,Farooq稱JPM Coin能夠在區塊鍊上實作債券的即時傳遞。
對于老對手摩根大通已搶先推出自有加密貨币JPM Coin,高盛CEO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在接受法國《回聲報》采訪時回應道,高盛同樣在對加密貨币和支付進行“廣泛研究”,“絕對”會跟進摩根大通和JPM Coin。
△高盛CEO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
水下的巨鳄:高盛一直在積極探索加密貨币領域
高盛進軍加密貨币市場其實很早之前就有迹可尋,并且它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2017年12月就有消息稱高盛正在開發加密貨币交易平台。在一份聲明中,高盛發言人Tiffany Galvin曾作出如下描述:“為了滿足客戶對各種加密貨币産品的興趣和需求,我們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提供相關服務。”
2018年年初,高盛首次招聘加密貨币人才,聘請前加密貨币交易員Justin Schmidt擔任高盛證券部門副總裁兼數字資産市場主管。同年5月,高盛突然被傳出即将啟動比特币交易服務,并且會使用自有資金與客戶進行比特币價格相關的合約交易。這一消息促使比特币價格大漲200美元。之後高盛再次傳出消息,稱其正在設計加密貨币托管服務。
然而到了9月,加密貨币市場加劇惡化,低迷的市場沒有轉好的迹象。在此背景下,高盛傳出将延期推出加密貨币場外交易平台(OTC)的壞消息。知情人透露,高盛基于以太坊的NDF産品隻有20個客戶注冊。在2018年持續一整年的加密貨币寒冬中,高盛慢慢停下了探索的腳步。
進入2019年,加密貨币市場快速複蘇。大型金融機構入場成為2019上半年加密貨币市場的“主旋律”。受此影響,高盛CEO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在6月28日對法國《回聲報》表示,高盛正在對加密貨币進行大量深入研究,相信支付系統的未來必然依賴于區塊鍊。這是高盛首次對外表明進軍加密貨币領域的決心。
直面摩根大通,高盛或将推出“類JPM Coin産品”
據内部人士透露,高盛可能會推出類似JPM Coin的産品。如前文所述,JPM Coin是高盛競争對手摩根大通(JP Morgan)推出的的數字貨币,旨在簡化與批發客戶之間的國際交易。JPM Coin類似于穩定币,每枚可以兌換1美元,其價格沒有波動性。據官方描述,客戶在摩根大通存入美元後,即可獲得JPM Coin;在區塊鍊上使用代币付款或購買證券後,銀行将銷毀這些代币,并将相應數量的美元返給客戶。
據摩根大通描述,JPM Coin具有三大應用場景:
第一種是針對大型企業客戶的跨境支付,目前這種支付通常通過擁有數十年曆史的SWIFT網絡在金融機構間進行電彙。但由于金融機構有交易時限,且各國使用不用的系統,是以有時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來進行結算,而非支援使用者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段進行實時交易或結算。
第二種是證券交易。2018年4月,摩根大通在區塊鍊平台上測試了債券發行,模仿加拿大國民銀行發行1.5億美元一年期浮動利率揚基存款憑證(CD)。據報道,機構投資者可以使用摩根大通的代币,而非依靠電彙購買債券。這将有助于消除交易結算和支付間的時間間隔,進而實作即時結算。
第三種用途是通過JPM Coin取代美元。摩根大通表示,要通過JPM Coin使那些使用摩根大通資金服務業務的大型公司替換掉其全球各個子公司持有的美元。據了解,摩根大通為Honeywell International、Facebook等公司處理着大量受監管的資金流,将美元支付給員工和供應商。2018年,這項服務為摩根大通創造了90億美元的收入。
對于高盛進軍加密貨币市場,前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部執行董事、火星行情特約分析師喬紅濤認為,今年“正規軍”進場都比較務實,進場的一大核心在于搶占支付賽道。喬紅濤表示,以下3個技術層面将帶來3個層次的支付類賽道機會。
第一層: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統。該系統即價值錨定,代表案例就是比特币。
第二層:企業級别和銀行間的支付系統。這一系統必然采用聯盟鍊。JPM Coin賽道的技術難度在于反洗錢,即如何使用零知識證明等密碼學技術解決國際間的反洗錢難題。
第三層:散戶應用類的支付。這個賽道的難點不在于反洗錢,而在于私鑰管理系統和快捷友善。Facebook Libra就屬于第三賽道,主打小額支付。它的核心是便捷和快速。
高盛同樣注意到加密支付的巨大機會。所羅門也表示對加密支付的認可,指出高盛也在對加密貨币支付進行廣泛研究,“相信支付系統的未來必然依賴于區塊鍊”。
高盛入場的4大影響
如果高盛入場并成功發币,除了對其金融服務競争力的提高将大有幫助,還會激勵和迫使其他金融企業效仿,運用密碼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具體來說,将帶來4大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加密業務的推出有望助力高盛完成業務轉型,走出傳統業務困局。
另一方面,高盛等主流機構的入場,除了有可能提振市場信心,直接促進市場的繁榮,為其他機構入場帶來示範效應意外。可以預計,類似高盛的機構還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第三個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于,機構客戶在某種程度上也能降低因存在大量散戶交易而造成的市場高度波動性。
第四,高盛等主流機構的入場、金融科技的進步,有望促進行業監管的提速,倒逼監管改革。
與2017年相比,今年加密貨币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驅動主體從散戶轉變為主流機構和傳統資本。2019年堪稱機構大舉進軍比特币和加密貨币的“元年”。除了高盛,摩根大通、Facebook、Visa、瑞銀、富達等全球頂級科技金融公司也紛紛殺入。
未來幾個月,加密資産市場最值得關注的主題無疑還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入場。換句話說,比特币和其他一些加密貨币正處在即将成為主流投資資産的關鍵時刻。機構進場已成趨勢,但由于政策合規等原因,目前機構布局仍有顧慮。一旦這個桎梏被突破,加密貨币很快就會呈現新的面貌。這将大大促進市場的流通性,吸引更多投資者入場,也将促進加密貨币市場逐漸走向正軌。
互動時刻:
高盛入局加密貨币市場,你認為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歡迎小夥伴在下方留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财經官方立場。
添加微信befabing,加入火星财經讀者交流群,讓我們産生更有價值的互動和連接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