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作者:12目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曾經,藝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自從我們的祖先在洞穴中畫動物以來,它們一直與自然生活在一起,所有這些都從一開始就留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而城市和消費社會将我們與集體潛意識分離,有時使我們感到莫名其妙的不知所措。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洞穴壁畫(創作于約32,000年前)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上層美術館展覽館

張居和他的兒子張思遠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城市除了廣告牌、水泥路、建築工地、百貨公司、寫字樓等等,還應該有美、藝術,就像在社群裡少了理發店就有人開了理發店,少了服裝店就有人開了一家服裝店, 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社群現在承載美來安慰人們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

于是城裡的父子們,在辦公樓附近的住宅區開了一家小型的"上層美術館",他們希望任何一個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裡,隻要有需要,都可以去博物館,就像下一個博物館一樣,街上的人無論是在潮濕的雨天還是晴朗的下午, 随時受到這些穿越時空的西方藝術大師的原有歡迎。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遊客喜歡繪畫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牆上的畫廊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上層藝術博物館的大部分藏品都是17世紀歐洲的畫作,具有廣泛的主題和方法。這一時期是歐洲藝術的一個轉折點,曾經為貴族、教會等階級統治者服務的藝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大衆,在經曆了啟蒙運動的改革之後,藝術開始逐漸走出教堂和宮殿,最後開始關注現實生活和自然。

藝術家們用畫筆記錄了各個時代的肖像,以及他們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生活,使他們真正自由和生動。而這些作品的精神也與"上層美術館"的概念——一種普世價值和精神相對應。

雖然很小,但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歐洲和世界知名藝術家的原創作品,如卡爾斯,夏加爾,雅各布,華諾,安格倫,達莫耶,特魯伊貝爾,達裡安,施泰納,科爾伯格,馬卡尼,阿尼戈尼,巴蘭德,藤田等。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這對夫婦的路易斯·古斯塔夫·裡卡德(1860)

在上面的油畫收藏中,一對年輕人正在享受在河邊釣魚的樂趣,通過圖檔我們可以看到水面的厚重濕度,幾乎可以聞到河水的味道。在畫面的右下角,網中的魚被一隻略帶狼哨的鳥兒捕捉,生動而诙諧。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我認為真正的藝術畫廊,其功能不是灌輸,而是啟蒙。精通西方藝術史的張思遠認為,藝術不應該是特權,不應該是精英和貴族。他認為藝術應該像過去一樣回歸生活。但對于西方繪畫的審美,對于中國觀衆來說,由于缺乏知識和背景資訊,這需要張的父子來解釋。

"我們舉辦過一個展覽叫'西方藝術史,17世紀以來西方大師的原創展覽',揚州4、5名學生包車,專門來看這個展覽,看了2個小時是不會去的,是拼命看每一件作品,不放手任何細節,各種拍攝, 我們一直在給他們解釋,然後他們2個小時包車回來。

有很多學生真的很喜歡藝術,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沒有機會看到它,是以這一切都激勵着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張菊和張思遠父子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雖然張的父子帶着藝術民粹主義的思想開了博物館,但這并不意味着開一家美術館的必要性可以少一點,開館需要非常高的專業水準。該系列均為張闊和張思遠的原創作品,他們在歐洲生活了20多年。

在歐洲,他們有分工:張闊來自"人"關系和藝術直覺,如莫奈的老師尤金·波登,畢加索的情人朵拉瑪爾,徐曉紅的老師讓大洋的作品等等,而對藝術史的系統研究張思遠則來自西方藝術史。

有時候,父子倆對是否要買一些作品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終總能得到一個極好的平衡,這就是我們在上層美術館看到的: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慈善使者,西蒙尼利·約瑟夫(1650-1710)

作為博物館的代表收藏品之一,西蒙尼利·約瑟夫的作品是一種穩定的色彩,有着慈善信使的堅定目光,胸前寫着拉丁語單詞"慈善",貼近心靈,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使者的自信和事業的高尚。整幅畫莊嚴,充滿力量。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查爾斯·西奧·菲爾·安格蘭(Charles Theo phil Angland)的《夏日河濱》(Summer Riverside)(1890年)

這件印象派新作使用各種顔色的圓點來增強陰影并提供适當的色調,通過使用點彩技術,它描繪了夏季河邊和森林的光影,就像夏日午睡後看到的夢幻,清晰和無序的世界。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人性追求美,但審美有時并不容易,尤其是要欣賞更廣闊的藝術作品,它挑戰了人們先入為主的固有觀念和生活經驗,每當有畫家對作品感到困惑時,父子就會一遍又一遍地解釋每一個細節,直到對方了解。

"我們希望通過藝術打開人們的思想,創造精神價值,這是我們選擇這項業務的一個重要原因。美術館是人們發現自己的地方,其中一件藝術品是心靈的一面鏡子,因為當一個人欣賞一件藝術品時,他會用自己的興趣、個性、文化、信仰、價值觀來看待它,然後回過頭來看待自己精神的方方面面。

是以,整個觀看活動實際上發生在藝術品和觀衆之間的這個空間中。這個過程使人們在精神上和智力上成長,并保持一種心态。這種行為,繼續下去,最終将指向一個存在主義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哪裡,我為什麼在這裡。

畫廊裡有太多的元素,對于任何進來的人來說,它提供了完全平等的條件來發現自己并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心靈得到了豐富。

在張思遠看來,藝術作品的便利性非常重要,博物館有着偉大的使命,它具有支援人類情感的巨大潛力,讓我們把人類視為一個集體,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成為全球社會所能實作的最好的東西。

藝術畫廊讓人們看到和思考,發現他們從未見過的東西,這樣人們就可以擺脫曾經圍困他們精神的小世界。它打開了邀請每個人進入不同世界、時代、心靈的大門,即使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不會消失,但自由的精神将不再被這些具體的東西所束縛。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作家 /利百加

編輯 / 志珂8

封面人物 | 上·美術館:滿是鏡子的房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