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度故技重施,比亞迪被罰6360萬,印度仍不滿意,還要追加調查

印度故技重施,比亞迪被罰6360萬,印度仍不滿意,還要追加調查

印度故技重施,這一次輪到比亞迪被開巨額罰單,比亞迪為何被罰?印度為何還要追加調查?中企在印度未來要如何生存?

近些年,中企在印度的投資大幅增加,但是相應地,印度針對中企的新聞也是連綿不斷,今年以來,中企在印度的生存環境更是“步步驚心”,稍有不慎,就要面臨巨額罰款。

如今,連比亞迪也中招了。

8月2日,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印度稅務情報局稱,比亞迪在印度組裝并銷售的汽車進口零部件,不符合印度的低稅率政策,要求比亞迪補繳7.3億盧比,也就是折合人民币大約6360萬元的稅款。

印度故技重施,比亞迪被罰6360萬,印度仍不滿意,還要追加調查

那麼,是比亞迪偷稅漏稅了嗎?事情并沒有這麼簡單。

按照印度方面提供的資料,在2022年全年,比亞迪在印度才賣了1960輛電動車,這還是通過跟印度本土公司組建的合資公司管道銷售的。

或許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才賣不到2000輛電動車,卻要繳納6360萬的稅?

這就是印度稅務管理的“特殊之處”了,最開始,印度為了引進外企投資建廠,于是給比亞迪承諾的是隻需要征收進口零部件稅款,稅率在15%或35%,但是如今印度卻“翻臉”,要求比亞迪按照完全組裝的電動汽車進口征稅标準繳稅,而這個稅率高達70%或100%。

這也意味着,如果按照100%的稅率繳稅,比亞迪賣出的1960輛電動車等于全部白送,而且期間産生的廣告、運送、售後等等額外費用,比亞迪還得自己掏錢補上。

碰到印度這種“馬後炮”增稅做法,比亞迪也沒有辦法。合資公司後續已經釋出了計劃,今年還要推出新車型Seal電動轎車,更不用說,小米資産被扣押的例子就在前面,于是比亞迪也隻能咬咬牙,就把這6000多萬稅款繳了。

但是印度方面很快就傳出新消息,這件事情還沒完,據消息人士稱,印度稅務局還在對比亞迪的稅款問題進行進一步調查,也就是說,接下來很可能還有其他的罰款措施。

印度為什麼要如此針對比亞迪?

在此前的節目中我們聊過,今年,印度是打算要從比亞迪進口電動公共汽車的,按照原計劃,印度要花費20億人民币,從比亞迪購買1000輛K9電動公共汽車,不過最開始,印度方面提出貨到付款的交易方式,遭到了比亞迪的拒絕,比亞迪方面強硬要求印度必須付清全款才肯發貨。

印度故技重施,比亞迪被罰6360萬,印度仍不滿意,還要追加調查

這一下,可把印度給得罪了,緊接着,印度就以“投資安全”為由,拒絕了比亞迪在印度合資建廠的計劃。

據悉,比亞迪打算投資10億美元,與印度位于海德拉巴的一家私營企業合作,組建一家專門組建電動汽車的合資企業,主要負責的是在印度生産從掀背車到豪華車型的全系列車款。有消息人士指出,在該工廠建成後,比亞迪在印度的年産電動車數量将提高到10萬輛。

按理說,以比亞迪的生産技術,進入印度後,為印度群眾提供大量高成本效益的電動車,改善群眾生活,這未嘗不是好事,但是印度卻并不滿意,因為印度政府的雄心很大。

首先,印度政府一直緻力于推動“印度制造”,想要把本土制造業做大做強,是以印度有着十分嚴苛的本土保護政策,外企來到印度,必然要受到重重限制,最直接的展現,就是會被征收高額的進口稅。

印度故技重施,比亞迪被罰6360萬,印度仍不滿意,還要追加調查

其次,印度現在的制造技術還未完全跟上“制造業大國”的雄心,是以印度也明白,引進外企建廠是必然的,但是印度想要的,并不是比亞迪這樣的合資工廠,而是希望比亞迪等大企業,能夠把整條生産鍊都搬到印度,這樣印度就能成功“偷師學藝”。。

不然的話,所有的産品都要被征收高達100%的進口稅,而且這個稅到底是怎麼收,都是印度自己說了算。

就以比亞迪的汽車為例,雖然比亞迪都是将零部件運送到印度國内後進行組裝,按理說可以享受低于35%的進口稅,但是印度在談進口合作的時候是這麼承諾的,而汽車賣出去了,印度又換了種說法,反正解釋權都在印度政府手上。

你要問印度官員怎麼回事,他們也隻會說,你的産品“不符合低稅率的要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近來也看到不少中企被印度以稅務問題罰款。同樣就在不久前,印度電子和資訊技術部長宣稱,中國智能手機供應商在過去幾年内逃避了數十億美元的稅收,包括小米、OPPO和vivo在内的供應商全部遭殃,其中小米原本就被針對得夠嗆,一聽消息,趕緊又支付了1.076億印度盧比的關稅和8.204億印度盧比的商品及服務稅,以及一些利息和罰款。

印度故技重施,比亞迪被罰6360萬,印度仍不滿意,還要追加調查

OPPO也補繳了122億盧比,但是據印度方面稱,剩下還有460億的罰單等着OPPO償還。同樣的,vivo也被指控遺漏了288億印度盧比的關稅,目前已繳納了超過17億盧比的商品及服務稅。

印度已經成為全球人口大國,擁有廣闊的市場,印度的終極目的,其實從來不僅僅是要吸引一點外資或收繳這些企業的罰款。這些舉措并非為了短期利益,而是要讓這些企業去妥協:要麼你就将供應鍊搬到印度,免去高額的進口稅;要麼你就直接離開印度,印度同樣可以低價甚至免費接收中企在印度的公司。

印度是中國以外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在印度投資的中企同樣面臨“險”與“機”,而中國也是印度所有貿易夥伴國當中,被采取反傾銷措施比例最高的國家,在印度的中企也勢必會面臨更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