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覺進入3.0時代,新一代傳感器發展有力

作者:感覺芯視界

來源:億歐智庫

感覺進入3.0時代,新一代傳感器發展有力

編輯:感覺芯視界

随着智能汽車感覺環境的複雜度不斷提高,傳統傳感器已經無法滿足更進階别自動駕駛功能與更好人機互動體驗感。

從智駕層面來看,感覺傳感器的性能會影響後續感覺融合的精确度,更會影響後續決策規劃以及車輛控制。從智艙層面來看,感覺傳感器的性能可以實作一些新型的艙内功能,比如手勢互動、動态監測等。

在智駕和智艙兩個應用場景需求驅動下,一批新型智能傳感器陸續面世,相比傳統傳感器,新一代傳感器在性能、效能方面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明确定義:新一代傳感器在軟硬體層面實作能力躍級

新一代傳感器是指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場景中,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并且能夠支援AI技術處理大規模資料的新一代智能傳感器。例如,雷射雷達、4D毫米波雷達、3D-ToF攝像頭等。

此外,新一代傳感器具備三大特征:

第一,核心部件要求高。比如收發核心元件與傳感器晶片,它們分别決定了傳感器的性能高低以及自身算力大小和資訊處理能力。

第二,資料處理次元高。新一代傳感器會帶來更多元度的深度資訊,如目标物的距離、高度、速度等,并且這些資訊需要實時采集,資料體量非常大。

第三,AI技術的依賴度高。傳統的規則算法無法滿足新一代傳感器的感覺模型需求,而基于AI技術的深度學習模型成為新一代傳感器的應用趨勢。

綜合來看,在軟硬體方面,新一代傳感器相比傳統傳感器在多個次元都有了提升和躍級。

感覺進入3.0時代,新一代傳感器發展有力

新一代傳感器産業鍊:本土供應商占有一席之地

傳統感覺傳感器的核心技術和市場佔有率基本掌握在國外供應商手中,比如SONY是車載攝像頭内置CMOS晶片市場的主導者。

近些年,得益于國内智能汽車大發展的浪潮,新一代傳感器的出現為國内本土供應商提供了機遇,無論是傳感器整機廠還是上遊核心零部件廠商中,都出現本土供應商的影子。

以雷射雷達為例,本土雷射雷達廠商目前占據了大部分國内市場佔有率,頭部廠商如禾賽科技已在美股上市、速騰聚創也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相比而言,國外雷射雷達廠商由于技術服務優勢不如前者,基本已紛紛退出了中國市場。

再比如4D毫米波雷達,雖然國際Tier1巨頭仍然占據了大部分的毫米波雷達市場佔有率,甚至采埃孚的4D毫米波産品實作了部分車型上車,但國内廠商也開始發力4D毫米波雷達業務,相比國外廠商來說,國内供應商在算法開發應用以及服務層面的優勢會更明顯。

感覺進入3.0時代,新一代傳感器發展有力

應用前景:性能優勢明顯,技術與工程化能力需進一步驗證

在智駕和智艙層面,新一代傳感器都表現出更優的自身性能和具體應用方面的優勢。在智駕層面,相比傳統智能傳感器,新一代傳感器憑借自身性能的優勢(如探距能力、惡劣環境适應能力等),能夠覆寫更多的長尾場景(Corner Case),進而讓行車備援安全得到更好地提升。在智艙層面,新一代傳感器在DMS/OMS系統的基礎功能上,憑借傳感器提供的三維資訊實作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手勢識别、眼球跟蹤、安全支付等。

雖然自身性能優勢大幅度提升,但新一代傳感器仍然處于産品生命周期的成長期。一方面,新一代傳感器的技術路線仍未确定,并且存在成本競争力差、算法開發難度大等挑戰。另一方面,由于傳感器發展周期較短,主要問題在于工程化方面,比如內建安裝難度、外部環境幹擾、傳遞預期差等。是以,新一代傳感器仍需要經曆一段較長的發展過程。

近期,圍繞新一代傳感器應用前景的話題讨論尤為激烈,行業從業者較為關注的兩個問題是:雷射雷達是否隻是“裝飾品”?4D毫米波雷達是否會替代雷射雷達?億歐智庫在報告中通過案頭研究、定性訪談以及交叉驗證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也對以上問題做了分析和論證。

首先,雷射雷達仍被需要。一方面,多傳感器融合能帶來更強的安全備援;另一方面,雷射雷達可以讓城區NOA功能的場景複雜度降低。億歐智庫認為,未來雷射雷達将主要配置于高端車型或者中端車型的高選配版本,并且在安全作為首要原則的前提下,雷射雷達将成為整個自動駕駛系統不可忽視的功能件,而非隻是“裝飾品”。

其次,4D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不存在替代關系,更多的是互補關系。從兩者性能來看,兩種傳感器都能提供目标物距離、高度等資訊,同時也能輸出三維圖像資訊,但4D毫米波雷達無論是點雲密度還是角分辨率都遠不如雷射雷達。4D毫米波雷達的性能更多的類似于低線數的雷射雷達,比如4/8/16線雷射雷達。從兩者的應用來看,4D毫米波雷達具備目标物穿透識别能力,可以檢測到前前車(指在前方車之前的車輛)刹車。

綜合來看,雷射雷達和4D毫米波雷達會憑借各自的性能優勢,各自形成差異化的競争優勢。

結語:新一代傳感器更适合未來感覺融合趨勢,市場規模将逐漸提高

前融合的感覺方式是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趨勢,但前融合受限于算力和技術能力,模型落地仍需要較大的驗證周期。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内興起了以BEV+transformer為主的感覺融合方案,可以在不丢失各傳感器資料資訊的情況下,将原始資料的資訊進行特征提取,進而一并映射在同一世界坐标系下進行融合,其優勢在于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目标物識别的準确性。

同時,差別于前期二維的圖像模型,BEV模型所帶來的三維模組化方案,能夠更好地适配雷射雷達、4D毫米波雷達等新一代傳感器所采集的三維資料。

感覺進入3.0時代,新一代傳感器發展有力

未來5年(2023-2025),随着國内搭載城區NOA功能的智能汽車數量不斷增加,自動駕駛車輛需要更高性能的傳感器來提供更多元度資訊,進而保證人機共駕的安全性。同時,城區NOA功能的普及将考驗車端的人機互動能力,艙内感覺如何提供更安全的預警功能,恰恰需要性能更優的傳感器進行支撐。

億歐智庫預測,至2027年,國内智能汽車中的車載雷射雷達、4D毫米波雷達、3D-ToF攝像頭市場規模将分别達到307億元、114億元及79億元。

感覺進入3.0時代,新一代傳感器發展有力

綜上所述,從整個智能汽車産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新一代傳感器提供的深度資訊更适合大模型的發展方向。此外,艙駕功能的量産更新将有助于推動新一代傳感器的市場規模不斷攀升。新一代傳感器仍需要打磨自身技術,并且在量産上車過程中,仍需要不斷克服各類know-how工程化問題。

關于智能電動汽車新一代傳感器的更多内容,詳見《2023中國智能汽車新一代傳感器研究報告》報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圖檔、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删除。本平台旨在提供行業資訊,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感覺芯視界立場。

今日内容就到這裡啦,如果有任何問題,或者想要擷取更多行業幹貨研報,可以私信我或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