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技術大牛AI創業:一半意難平,一半現實

作者:钛媒體APP
技術大牛AI創業:一半意難平,一半現實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大模型及其背後AIGC的火熱,是一場技術大牛的奔赴山海。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前、背景職責的劃分,把程式員、工程師等技術人員“封存”于幕後,他們搭建了産品架構、修改了bug、優化了體驗,而站在前台侃侃而談是産品經理,居功于對使用者體驗的洞察而創造出“神殿”級的産品。

時至如今,奮戰在一線的技術員已成為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或是CTO、或是某條業務線的負責人,從陪伴企業完成0到1的增長,到維持現狀,他們早已離開一線,但内心卻始終是“技術人”。

ChatGPT的引爆,對于心懷夢想的“技術人”或許是一次救贖。

意難平的夢想

“挺懷念熬夜寫代碼的年代,也希望找回從0-1的狀态,” 這是賈揚清離開阿裡後公開表示。

提起賈揚清,業内耳熟能詳的是「架構大神」。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讀研究期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NEC美國實驗室和谷歌研究院工作/實習。2008年,奔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期間創立開源深度學習架構Caffe,被微軟、雅虎、英偉達、Adobe等公司采用。

2013年,加入google大腦團隊,在“圖靈獎三巨頭”等人的帶領下,參與了TensorFlow平台的開發 ;2016年加入Facebook,期間建立了首個開放模型格式的原型ONNX;2019年3月,加入阿裡擔任技術副總裁,負責大資料以及AI方向的技術、産品和業務。

2023年3月20日在荒誕哲學的陪伴下離開阿裡,“我和團隊宣布了畢業的消息。3月20号是冬天的最後一天,借用加缪的一句話:每個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開。”

有人猜測是做AI架構創業,有人猜測是做大模型。賈揚清在4月份在「科技早知道」表示,不做大模型,做To B方向的AI應用層搭建,填補中小企業與AI之間的鴻溝,并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無獨有偶。3月7日,李沐離開AWS與「參數伺服器之父」Alex Smola教授共同創辦Boson.ai人工智能公司,Alex Smola教授曾于2016年7月加入亞馬遜AWS擔任副總裁級别的科學家。

3月8日,媒體爆出,快手MMU(Multimedia understanding,多媒體内容了解)負責人李岩,成立了AI公司元石科技,主要業務是進行多模态大模型的研發。

李岩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是快手AI技術研發的核心人物,2015年11月,在快手内部組建了内部深度學習部門DL(Deep Learning),目标是建構算法模型對違法違規的視訊内容進行識别。随着快手對視訊内容了解産生了更多的需求。2016年,團隊改為MMU組。

3月24日,位元組跳動視覺技術負責人王長虎已離職加入龍湖集團,組建創業團隊聚焦生成式AI的視覺多模态算法平台。

王長虎2017年加入位元組跳動人工智能實驗室擔任總監,主研方向包括計算機視覺、視訊了解、多媒體檢索和機器學習等。随着内部職位調動,轉任位元組跳動的商業化視覺技術負責人,負責抖音、TikTok、今日頭條等多條主要産品線。

身為高管李岩、王長虎在大企業中也有身不由己,跟随者業務的需求,變為業務增長的助手。

“研發出身在技術時代創業是有天然的優勢”一位高管向「钛媒體創投家」表示,AI發展的速度很快,大企業雖然想跟上步伐,但是由于内部各方利益牽扯比較多,各個團隊之間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反而是阻礙AI創新能力的施展。

“如果可以重開,我會把産品的創新型做的更高,和市場的适配度更高一些。”賈揚清公開表示。

大洋的彼岸,上演着同樣的橋段。

3月22日英特爾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離職,創辦了一家專注于遊戲、媒體和娛樂的生成式AI初創公司。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生成式 AI重新點燃了我進入軟體領域的熱情,希望可以利用非CUDA硬體來處理這種工作負載,這是我創業的初衷。”

曾均參與了 LLaMA 開發的工程Lacroix 和 Lample,離職後創立Mistral AI,産品是大型語言模型和生成人工智能,成立一個月獲得1.13 億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站在時代的轉折,他們的離開中,似乎透露着意難平的夢想。

夢想與現實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是金錢。

“技術人員創業最可怕的是陷入技術執念,而忽略商業化的名額,資金是一家企業的生命線,無論是融資,還是自造血。”業内投資人表示。

技術專家創業和科學家創業有很多共通點。比如,對于某一項技術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出廠”自帶光環,過往擁有行業資源,對于技術前景和行業變革的洞察深刻,實屬VC投資人最愛的人群。

同樣,科學家創業面臨的挑戰,在技術專家身上亦會展現。比如,商業思維、管理思維、營銷思維的綜合能力有待補充,技術是專注在某一個點上做深、做精,而創業是把技術變現,帶來商業價值,面對市場競争,擁有不斷創新的盈利技能。

一流技術大牛“抱大腿”。矽谷大模型4大玩家均有攜手盟友。

OpenAI背靠微軟,過去三年,微軟向OpenAI累計投資達130億美元,估值達到290億美元。

排在其身後的 Anthropic與結盟谷歌,谷歌注資3 億美元,換取該公司 10% 的股份,Anthropic 将谷歌雲作為其首選雲服務提供商。Anthropic由OpenAI前安全和政策副總裁Dario Amodei創立,兩年估值超過 40 億美元,并且積攢起對抗如日中天的 OpenAI 的實力。

其次是Inflection AI 聯合英偉達建構世界最大 AI 叢集。最後是,Cohere與甲骨文達成雲計算AI協定,甲骨文計劃向其雲客戶出售Cohere大型語言模型的通路權。Cohere由Gome創立,他曾在谷歌擔任 AI 研究員,是“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論文作者之一,目前融後估值已達到 22 億美元。

二流的技術大牛拼的是速度,對市場敏銳的速度、産品研發的速度和變現的速度,亦稱為先發優勢。

一位連續創業者述道,當一項新的技術面市之前,先有學術論文出來,然後在技術人員交流的網站上,會出現技術愛好者做的app或demo,此時就應該馬上出手了。前提是,長期深耕一個技術領域,可以判斷哪些是技術疊代後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哪些是暫時無法帶來商業化的。

“破除技術迷信,以商業的視角看技術,技術是幫助企業變現,擷取使用者的工具。”這位連續創業者表示。

三流的技術大牛最終成為CTO。“每一個人有自己的能力強項也有弱項,技術出生的創始人,創業前期非常有優勢,能夠把産品快速做出來,到了産品擴張期,需要攻占市場,如果能力比對不上,我們會選擇幫助他找一個CEO搭檔。并非否認技術創業者的能力,隻是站在投資的角度,為了讓被投企業盡快産生現金流、健康良性發展的政策。”業内投資人向「钛媒體創投家」表示。

四流的技術大牛“流浪在社群”等收購。“高手在民間,AI發展速度非常快的當下,我們會在‘社群’收購創新AI項目。”某企業戰投部投資人表示。

“開源社群、技術交流社群内有很多優秀工程師做的應用,這些應用可以幫助大企業嘗試新業務時,快速度過冷啟動階段。大企業内部立項、開發、成本需要審批、評估,這都是時間成本,技術風口到來的時候,我們并不想錯過,是以會在社群挖掘好的應用項目、找到有出售意願的項目溝通。”某企業戰投部投資人說道。

所謂一流、二流、三流、四流技術大牛的分類,并非特指技術專家的能力差異,而是呈現技術專家在創業時,夢想與商業變現之間多元的生存狀态。

技術專家創業,技術和賺錢之間,似乎顯得沒有那麼泾渭分明。技術或許不再是充分競争條件,當技術理念已經被驗證,剩下更多的競争将展現在金錢、應用場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