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液氦

今天突然看到,說是美國把這種東西做為一種戰略資源而收緊對外出售。可以看到這種東西的重要性。它可能真的代表了進步的科技。而他的用處可能不隻是在超導體上。也有可能是美國發現了什麼更重要的實體性質,為了不讓其他國家進行科研而進行的一種制裁手段!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科技與别人的差别可不是一二十年的事。如果我們還不能依靠我們自已,那麼我們的科技可能會一蹶不振!形成馬太效應,一再加大差距。因為我們差太多了。想想,1981年時美國就有航天飛機了。而我們國家到現在還正在研制。國内的資源,科技,各個方面的差距也非常的大,特别是西北地區。有很多中國人的思想可能還停留在50年前。世界已經不是你所想象的樣子了。我們要接受全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了。

        液氦具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超流動性普通液體的粘滞度随溫度的下降而增高,與此不同,HeⅠ的粘滞度在溫度下降到2.6K左右時,幾乎與溫度無關,其數值約為3×10-6帕秒,比普通液體的粘滞度小得多。在2.6K以下,HeⅠ的粘滞度随溫度的降低而迅速下降。HeⅡ的粘滞度在λ點以下的溫度時立刻降至非常小的值(<10-12帕秒),這種幾乎沒有粘滞性的特性稱為超流動性。用粗細不同的毛細管做實驗時,發現流管愈細,超流動性就愈明顯,在直徑小于10-5厘米的流管中,流速與壓強差和流管長度幾乎無關,而僅取決于溫度,流動時不損耗動能。

  對HeⅡ性質的理論研究首先由F.倫敦作出。4He原子是自旋為整數的玻色子,倫敦把HeⅡ看成是由玻色子組成的玻色氣體,遵守玻色統計規律,玻色統計允許不同粒子處于同一量子态中。倫敦證明了存在一個臨界溫度Tc,當溫度低于Tc時,一些粒子會同時處于零點振動能狀态(即基态),稱為凝聚,溫度愈低,凝聚到零點振動能狀态的粒子數就愈多,在絕對零度時,全部粒子都凝聚到零點振動能狀态,以上現象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L.蒂薩認為HeⅡ的超流動性起因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由于已凝聚到基态的HeⅡ原子具有最低的零點振動能,故有極大的平均自由程,能夠幾乎無阻礙地通過極細的毛細管。蒂薩首先提出二流體型,後來L.D.朗道修正和補充了此模型。二流體模型認為HeⅡ由兩部分獨立的、可互相滲透的流體組成,一種是處于基态的凝聚部分,熵等于零,無粘滞性,是超流體;另一種是處于激發态(未凝聚)的正常流體,熵不等于零,有粘滞性。兩種流體的密度之和等于HeⅡ的總密度,溫度降至λ點時,正常流體開始部分地轉變為超流體,溫度愈低,超流體的密度愈大,而正常流體的密度則愈小,在絕對零度時,所有原子都處于凝聚狀态,全部流體均為超流體。利用這個二流體模型可解釋關于液氦的許多力學和熱學性質。

  熱傳導HeⅠ具有普通流體的導熱率,因而當減小壓強時,液氦出現激烈的沸騰現象。HeⅡ的導熱率要比HeⅠ高出106倍,比銅高出104倍。當溫度越過λ點,HeⅠ轉變為HeⅡ時,液氦從很壞的熱導體突然變為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熱導體。由于HeⅡ的導熱率異乎尋常地高,其内部不可能出現溫差,因而内部不可能汽化,即不能沸騰。當利用抽氣方法減低蒸氣壓時,開始階段出現激烈的沸騰,溫度降低至λ點以下時,HeⅠ轉變為HeⅡ,沸騰突然停止,液面平靜如鏡,汽化隻發生在液面。正常流體的導熱率與溫度梯度無關,純粹是反映物質性質的量,但HeⅡ的導熱率卻與溫度梯度甚至容器的幾何形狀有關。

  氦膜任何與HeⅡ接觸的器壁上覆寫一層液膜,液膜中隻包含無粘滞性的超流體成分,稱為氦膜。氦膜的存在使液氦能沿器壁向盡可能低的位置移動。将空的燒杯部分地浸于HeⅡ中時,燒杯外的液氦将沿燒杯外壁爬上杯口,并進入杯内,直至杯内和杯外液面持平。反之,将盛有液氦的燒杯提出液氦面時,杯内液氦将沿器壁不斷轉移到杯外并滴下。液氦的這種轉移的速率與液面高度差、路程長短和障壁高度無關。

  熱效應包括機-熱和熱-機兩種效應。盛有液氦的兩個容器用極細的毛細管C連通,注入液氦,溫度低于λ點,右側液面高于左側,形成壓強差Δp.液氦中低熵超流成分能從右側通過毛細管轉移到左側,而高熵的正常成分不能通過毛細管。這導緻右側液氦的熵增加,左側的熵減少,這意味着右側溫度升高而左側溫度降低。這種由機械力引起的熱量遷移稱為機-熱效應。機-熱效應的逆過程稱為熱-機效應。右側液氦受熱後(吸熱Q),低熵的超流成分減少,左側液氦中的超流成分通過毛細管流向右側,而正常成分不能通過毛細管,這導緻右側液面升高形成壓強差。熱-機效應的“噴泉”裝置。帶毛細管噴嘴的無底玻璃管的填充金剛砂粉末P,用棉花C塞住底部,浸入液氦中。用光照射玻璃管,使管内的液氦溫度升高,超流成分激發成正常成分。管外的超流成分通過棉花塞向管内轉移,形成内外壓強差,液氦從噴嘴噴出。

  第二聲波普通流體中的聲波是由密度交替變化形成的,稱密度波。1941年朗道發展了量子液體的流體動力學,預言在HeⅡ中除普通密度波(稱第一聲波)外,還存在另一種聲波,它是由液氦中超流成分(低熵,溫度較低)與正常流體成分(高熵,溫度較高)的相對運動形成的,稱為溫度波或熵波(第二聲波)。實驗證明了溫度波的存在。

  3He是4He的同位素,在天然氦中所占比例小于10-7,通過人工核反應可得足夠數量的3He.3He的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強分别為3.34K和1.17大氣壓。與4He一樣,在常壓下液态3He不會固化,在絕對零度附近需加34個大氣壓才能固化。1972年,D.D.奧舍羅夫等人在2mK低溫下發現了兩個3He的液态新相,分别稱為3He-A和3He-B,它們均為超流态。液态3He和4He在0.87K以上溫度時完全互溶,在該溫度以下則分離成兩相,按3He所占比例的多少分别稱為濃相(含3He較多)和稀相(含3He較少),濃相浮于稀相之上(因3He比4He輕)。3He原子從濃相通過界面進入稀相時要吸熱,這就是稀釋緻冷機的工作原理(見超低溫技術)。3He原子的電子總自旋為零,核自旋為1/2,故與電子一樣屬費米子,遵守費米-狄拉克統計,液态3He稱為費米液體,正常态的液态3He的性質可用朗道的費米液體理論描述。

  在本世紀初的幾十年裡,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氦氣資源,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充飛艇。但是到了今天,氦不僅用在飛行上,尖端科學研究,現代化工業技術,都離不開氦,而且用的常常是液态的氦,而不是氣态的氦。液态氦把人們引到一個新的領域——低溫世界。

  在液态空氣的溫度下,氦和氖仍然是氣體;在液态氫的溫度下,氖變成了固體,可是氦仍然是氣體。

  要冷到什麼程度,氦才會變成液體呢?

  英國實體學家杜瓦在1898年首先得到了液态氫。就在同一年,荷蘭的實體學家卡美林·奧涅斯也得到了液态氫。液态氫的沸點是零下253℃,在這樣低的溫度下,其他各種氣體不僅變成液體,而且都變成了固體。隻有氦是最後一個不肯變成液體的氣體。卡美林·奧涅斯決心把氦氣也變成液體。

  1908年7月,卡美林·奧涅斯成功了,氦氣變成了液體。他第一次得到了320立方厘米的液态氦。

  要得到液态氫,必須先把氫氣壓縮并且冷卻到液态空氣的溫度,然後讓它膨脹,使溫度進一步下降,氫氣就變成了液體。

  要得到液态氦,必須先把氦氣壓縮并且冷卻到液态氫的溫度,然後讓它膨脹,使溫度進一步下降,氦氣才能變成液體。

  液态氦是透明的容易流動的液體,就像打開了瓶塞的汽水一樣,不斷飛濺着小氣泡。

  液态氦是一種與衆不同的液體,它在零下269℃就沸騰了。在這樣低的溫度下,氫也變成了固體,千萬不要使液态氦和空氣接觸,因為空氣會立刻在液态氦的表面上當機成一層堅硬的蓋子。

  多少年來,全世界隻有荷蘭卡美林·奧涅斯的實驗室能制造液态氦。直到1934年,在英國盧瑟福那裡學習的前蘇聯科學家卡比查發明了新型的液氦機,每小時可以制造4升液态氦。以後,液态氦才在各國的實驗室中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應用。

  在今天,液态氦在現代技術上得到了重要的應用。例如要接收宇宙飛船發來的傳真照片或接收衛星轉播的電視信号,就必須用液态氦。接收天線末端的參量放大器要保持在液氦的低溫下,否則就不能收到圖像。

  然而,液态氦的奇妙之處還不在于低溫。

  卡美林·奧涅斯是第一個得到液氦的科學家。他并不滿足,還想使溫度進一步降低,以得到固态氦。他沒有成功(固态氦是1926年基索姆用降低溫度和增大壓力的方法首先得到的),卻得到了一個沒有預料到的結果。

  對于一般液體來說,随着溫度降低,密度會逐漸增加。卡美林·奧涅斯使液态氦的溫度下降,果然,液氦的密度增大了。但是,當溫度下降到零下271℃的時候,怪事出現了,液态氦突然停止起泡,變成像水晶一樣的透明,一動也不動,好像一潭死水,而密度突然又減小了。

  這是另一種液态氦。卡美林·奧涅斯把前一種冒泡的液态氦叫做氦Ⅰ,而把後一種靜止的液态氦做氦Ⅱ。

  把一個小玻璃杯按在氦Ⅱ中。玻璃杯本是空的,但是過了一會,杯底出現了液态氦,慢慢地漲到跟杯子外面的液态氦一樣平為止。

  把這個盛着液态氦的小玻璃杯提出來,挂在半空。看,玻璃杯底下出現了液氦,一滴,兩滴,三滴……不一會,杯中的液态氦就“漏”光了。是玻璃杯漏了嗎?不,玻璃杯一點也不漏。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氦Ⅱ是能夠倒流的,它會沿着玻璃杯的壁爬進去又爬出來。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碰到過的現象,隻有在低溫世界才會發生。這種現象叫做“超流動性”,具有“超流動性”的氦Ⅱ叫做超流體。

  後來,許多科學家研究了這種怪現象,又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其中最有趣的是1938年阿蘭等人發現的氦刀噴泉。

  在一根玻璃管裡,裝着很細的金剛砂,上端接出來一根細的噴嘴。将這玻璃管浸到氦Ⅱ中,用光照玻璃管粗的下部,細噴嘴就會噴出氦Ⅱ的噴泉,光越強噴得越高,可以高達數厘米。

  氦Ⅱ噴泉也是超流體的特殊性質。在這個實驗中,光能直接變成了機械能。

  大家還記得拉姆賽把各種物質放到液态空氣中的各種奇妙的實驗吧!各種物質放在液态氦裡,情況就更奇妙了。

  看!在液氦的溫度下,一個鉛環,環上有一個鉛球。鉛球好像失去了重量,會飄浮在環上,與環保持一定距離。

  再看!在液氦的溫度下,一個金屬盤子,把細鍊子系着磁鐵,慢慢放到盤子裡去。當磁鐵快要碰到盤子的時候,鍊子松了,磁鐵浮在盤子上,怎樣也不肯落下去。

  真像是到了魔術世界!這一切,隻能在液态氦的溫度下發生。溫度一升高,魔術就不靈了,鉛球落在鉛環上,磁鐵也落在金屬盤子裡了。

  這是低溫下的超導現象。

  原來,有些金屬,在液态氦的溫度下,電阻會消失;在金屬環和金屬盤中,電流會不停地流動而産生磁場。這時候,磁場的斥力托住了鉛球和磁鐵,使它們浮在半空中。

  在低溫下,出現了許多奇妙的實體現象。許多重要的實體實驗,都要在低溫下進行。

  目前,世界各國的實體學家還在研究液态氦,希望通過液态氦達到更低的溫度,研究各種物質在低溫下會發生什麼奇妙的變化,會有什麼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的性質。這就産生了實體學的一個新的分支——低溫實體學。

  氦,這個奇妙的物質,一直在引起科學家們的注意。科學家們繼續研究氦,通過科學實驗,不斷地為氦寫下一頁又一頁新的曆史。

  實體學家不僅僅得到了液态氦,還得到了固态氦,他們正在向絕對零度進軍(實體學把零下273.16℃叫做絕對零度。這個溫度标叫做絕對溫标,用K表示。OK就是-273.16℃,而273.16K就是0℃)。從理論上講,絕對零度是達不到的,但是可以不斷接近它。液态氫的沸點是絕對溫标20.2℃,液态氦的沸點是絕對溫标4.2℃。在絕對溫标2.19℃的時候,氦Ⅰ變為氦Ⅱ。1935年,利用“絕熱去磁”法,使液态氦冷到絕對溫标0.0034℃;1957年,達到絕對溫标0.00002℃;目前已達到跟絕對零度隻相差0.000001℃了。

  天文學家也繼續研究着太陽元素。太陽上的氫“燃燒”變成了氦,以後的命運又如何呢?他們發現宇宙間有一些比太陽更熾熱的恒星,中心溫度達到幾億度。在這些恒星的核心,氫原子核已經都變成了氦原子核,氦原子核又互相碰撞,正在生成着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同時放出大量的能。這類恒星橡心髒一樣,一會兒膨脹,一會兒收縮,很有規律。為什麼會這樣?這也是因為氦在起作用。

  天文學家還研究了銀河系内氫的含量和氦的含量的比值。根據這個比值,有人估算了銀河系的年齡有一二百億年。

  氦的曆史并沒有完,人類認識氦的曆史也沒有完,而我們這本講氦的故事的小冊子,卻不得不結束了。

  要問在發現氦和研究氦的曆史上誰的功勞最大呢?是天文學家詹森和羅克耶嗎?是化學家拉姆賽和實體學家克魯克斯嗎?是發明分光鏡的本生與基爾霍夫嗎?當然還要考慮把空氣、氫氣以及氦氣液化的漢普松、卡美林·奧涅斯等人的功勞。

  很難說。在人類認識氦的曆史上,他們都有着自己的貢獻。氦僅僅是一種元素,但是發現它和認識它,是許多門科學——實體學、天文學、化學、地質學等的共同勝利,決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