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有得聊”是機械工業出版社旗下IT專業資訊和服務平台,緻力于幫助讀者在廣義的IT領域裡,掌握更專業、實用的知識與技能,快速提升職場競争力。
IT産業的上一次巨變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大型計算機逐漸退出舞台,以用戶端/伺服器為架構的新模式一直被沿用到了現在。雲計算可以被認為是IT産業的又一個重大變化,它描述了一種新的基于網際網路的IT服務模式,人們無需詳細了解雲中的基礎架構、也不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就可以輕松使用。
從雲計算誕生起,對雲計算的各種質疑就一直存在,很多人認為雲計算隻是一個商業噱頭,并沒有真正的創新和價值。對于任何一種新技術和新産品,在聽到正面肯定的同時,存在一些負面評價也是必然的。尤其是伺服器上的虛拟化技術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出現,大規模網絡、自動化運維也早已被長期實踐,是以雲計算背後的技術看起來也并不新鮮。從這一點來說,很多批評者認為雲計算本身更像是一場概念炒作,而不是技術創新也不無道理。

顯然,雲計算并不是一項新的發明,要讨論其創新性,除了技術改進,還需要從商業角度獲得不同的闡述。畢竟,隻有被真正使用的技術才是有價值的。是以,本文将要介紹雲計算的商業模型與價值,從不同角度介紹雲計算的實際使用情況,通過介紹雲計算與雲計算之前伺服器租賃模型的差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雲計算的價值。對于雲計算是否屬于創新,相信讀者在讀完本文後心裡會有自己的答案。
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
對于雲計算的一個常見觀點是,這不就是很多年前的NC概念嗎?
NC又叫作網絡計算機,是1995年就出現的技術。網絡計算機通過使用遠端顯示協定運作多使用者Windows 2000 Server系統的用戶端裝置。它的工作原理是:用戶端和伺服器通過TCP/IP和标準的區域網路連接配接,網絡計算機作為用戶端将其滑鼠、鍵盤的輸入傳遞到伺服器處理,伺服器再把處理結果傳遞回用戶端顯示。衆多的用戶端可以同時登入到伺服器上,仿佛同時在伺服器上工作一樣,它們之間的工作是互相隔離的。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網絡計算機不具備各種資源池化管理系統,本質上還是用區域網路在一個計算機上打開了多個虛拟桌面。和雲計算技術相比,無論是在技術基礎還是實作方法上都有非常大的不同。這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實作技術,NC技術的實作需要一台裝有Windows作業系統的計算機,而且所有的計算資源和記憶體資源本質上并沒有任何隔離,都是共享的。換言之,如果一個使用者感染了計算機病毒,或者做了對作業系統破壞性很大的操作,那麼所有使用者都會失去繼續工作的可能性。雲計算技術是基于虛拟化的,可以控制對資源的通路粒度,比如每個使用者可以使用的CPU核心數量,最大的記憶體占用等,且所有使用者之間是完全隔離的,這樣即便出現什麼問題,也隻是使用者本人的計算機受到損壞,對其他使用者和整個虛拟化平台毫無影響。
放眼世界,雲服務商層出不窮
随着亞馬遜的AWS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雲計算解決方案也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并大力投資。在國内甚至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雲服務的廠商(如北京青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雲計算領域的競争格局開始呈現,各個廠商也開始針對企業級專業化場景提供高度完善和有針對性的功能,進而使得雲計算從概念落地為技術,再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産業。
截至2018年年底,亞馬遜雲(AWS)、微軟雲、谷歌雲、阿裡雲和IBM雲這五大雲服務商控制着公有雲市場近3/4的份額。這其中阿裡雲實屬後起之秀,根據财報顯示,阿裡雲當季收入為人民币56.67億元(約合8.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0%。阿裡雲快速增長的動力來自高附加值産品、服務的收入組合及付費客戶的強勁增長。全球範圍内的情況則是亞馬遜的雲業務(AWS)同比增長46%,達66.8億美元,依然位列榜首。微軟雲、谷歌雲和阿裡雲也在不斷加速追趕AWS,增長率再次遠遠超過全球雲市場的平均增長率,是以市場佔有率均有所提升。雲計算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雖然微軟雲、谷歌雲和阿裡雲的增幅遠高于AWS,但他們要追趕AWS并不容易。排名更靠後的中小企業要追趕前幾名更是難上加難。
是以目前雲計算市場,尤其是IaaS領域,呈現出一種一家獨大、多家追随、遍地開花的局面。一家獨大的亞馬遜看起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依然是雲計算的領軍企業。追随的幾家公司似乎需要尋求一個突破的場景,其中谷歌提供了G Suite,希望在辦公雲平台上有所斬獲;IBM開始轉投開源的産品架構,并率先涉足區塊鍊領域的超級賬本項目,希望借此有所突破。
雲計算産業在國内高速發展
放眼世界,雲計算已經成為工業智能更新背後的基礎設施。雲計算雖然是由美國科技公司發明的,但到下個十年末,它卻可能成為中國科技公司的主導領域。
中國一直在積極推動雲計算産業的發展。自2015年國家推出“網際網路+”的戰略以來,雲計算、大資料和物聯網的整合就已成為幫助制造業和其他産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随着越來越多傳統企業IT基礎設施的不斷更新,國内雲計算的産業規模、從業人數都在快速增長。最好的例子可能是阿裡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裡巴巴)的雲計算大會,在2018年9月,該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内外約12萬人參加,與亞馬遜同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約5萬人現場相比,阿裡巴巴雲計算大會的規模着實大了許多。
阿裡雲栖大會現場 |
中國雲市場由本土企業主導,阿裡巴巴是國内最早開展雲計算業務的企業,在2009年便推出了雲服務。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度)和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等公司都在加速擴充自己的雲計算服務規模。
據IDC的資料顯示,2018年阿裡雲占據國内公有雲市場42%的份額,其次是騰訊雲(12%)、中國電信(9%),AWS在國内的市場佔有率僅為6%。2019年上半年,中國的雲基礎設施和軟體市場總額達到了54億美元。
而根據2019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RC)釋出的白皮書,預測到2023年,國内的雲計算産業規模将超過3000億元,比2018年的962.8億元增長兩倍多,而且在5年内,将有超過60%的企業和政府機構的日常營運會依賴雲計算。
雲計算對IT行業職場産生的影響
雲計算對IT行業的職場技能會有新的要求,這些影響會突出展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對從業者綜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第二個方面是會對一些崗位形成降維打擊。
先來談談第一個方面。在雲計算開始普及之前,開發人員、測試人員和運維人員是完全分開的角色,開發人員一般會在程式代碼管理版本庫中提供最終傳遞代碼;測試人員(差別于開發人員的獨立的角色)會對代碼進行測試;最後運維人員會嘗試将代碼放到生産環境中進行釋出。由于三種角色的使用者都有自己的使用習慣和配置環境,是以經常會出現運維人員傳遞之後發現運作有錯誤,而找到開發人員,開發人員卻說自己這裡是沒問題的,這時就會産生代碼責任不清楚的推诿問題。産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雲計算對解決這種問題有非常好的效果,通過使用雲計算技術,開發人員、測試人員及運維人員都使用一緻的雲伺服器環境進行開發、測試及最終部署,這個流程進一步發展成了開發人員自己進行測試,自己釋出虛拟化容器作為建構件進行最終部署。于是一種開發模式誕生了,這種名為DevOps的模式就是開發人員、測試人員和運維人員結合的新角色,開發人員對代碼的所有情況負責到底,從實際工作經驗上看,這種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釋出效率,且更好地控制了軟體産品的品質。這就是雲計算為IT崗位角色帶來的第一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