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料廣播中 OC與DC的比較與差別

OC與DC之比較

在以DVB為基礎的數字電視系統中,在TS碼流中插入的資料可以分為幾類:

1)                節目資訊,即PSI資訊,包括PAT、PMT、NIT等,這些資訊是從碼流中分解出節目所必需的;

2)                業務資訊,即SI資訊,包括NIT、SDT、EIT、TDT、TOT等,這些資訊包括了網絡描述、業務說明、節目介紹、時間等;

3)                專用資料(如Subtitle、Teletext等),這類資料是作為輔助業務的;

4)                應用類資料,這類資料的資料格式和傳輸封裝方式與具體的應用相關,而且資料量都比較大。

在DVB的系統中,上述前三類的資料類型都是通過DSM-CC Section方式來封裝的,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通過校驗和來排查資料傳輸中的錯誤。但是DSM-CC的Section封裝隻是解決了所需的一部分要求,另外還需要對資料結構、資料關系進行定義。前三類資料都具有明确的應用目标,在DVB标準中,對他們的用途、資料格式、封裝方式都進行了詳細而明确的定義。第四類資料随着具體應用的不同而存在較大的變化,DVB标準無法預先具體地定義。但是,DVB标準為這些資料的發送提供了幾種機制,雖然沒有明确資料格式,但在傳輸封裝上作了盡可能細緻的規定和說明。

一、DVB的5種資料廣播方式

DVB系統中,針對上述的第四類資料,提供了5種廣播式傳輸機制。應用系統可以根據具體使用要求,選擇一到幾種機制。這幾種方式各有自己的特點。

1 資料管道(Data piping)

這種方式實作在廣播網上傳送簡單的、異步的端到端資料。廣播資料直接由MPEG-2 TS包的負載攜帶。

2 資料流(Data Streaming)

這種方式實作在廣播網上發送面向流的端到端資料,發送方式可以是異步的,也可以是同步的或從同步的。資料是由MPEG-2系統中定義的PES攜帶。異步資料流僅指無定時要求的資料流(如RS-232資料)。同步資料流是指有定時要求的資料流,且資料和時鐘可以在接收端重新生成一個同步的資料流(如E1、T1)。從同步的資料流是指有定時要求的資料流,且流中的資料通過和其它類型的資料流同步能夠回放(如視訊和音頻)。

3 多協定封裝(MPE)

這種方式在廣播網上傳送通訊協定資料報(datagram)。實作方法是把資料報封裝成DSM-CC section,後者和MPEG-2私有section格式相容。

4 資料輪(DC)

這種方式通過廣播網周期性地發送資料子產品。子產品大小已知,且可以随時更新、加入資料族或從中删除。如果業務需要,子產品可以聚內建子產品組,同樣,組可以聚內建超組。

資料輪使用DSM-CC資料輪傳送。在DVB資料廣播規範中,定義了用于DVB相容網絡需要添加的結構和描述子,沒有對PID和定時參數的外部引用,進而能夠離線準備内容。

5 對象輪(OC)

這種方式通過廣播網絡周期性地發送資料子產品,資料子產品的内容既可以是目錄結構、檔案實體,也可以是流或流事件資訊,這些内容以對象的方式進行封裝,對于不同類型的對象可以分别指定發送速率。不同的對象可以跨流發送,同一個對象也可以屬于多個對象輪,是以對象輪的傳送方式給予了前端系統非常靈活的操作方式,即可以将多種内容關聯操作,形成一個功能強大的服務,而且還可以根據服務應用的優先級給予不同級别的響應。

6 對象輪——多媒體業務廣播的首選

從上面的介紹可知道,對象輪這種發送機制是最靈活的。在開展基于資料廣播的多媒體業務時,有幾個要求:

1)                載體類型以檔案和信号流兩種方式為主,而檔案需要比較複雜的目錄結構;

2)                媒體類型多種多樣,包括文字、圖檔、視訊、音頻等;

3)                業務組織形式需要靈活,實作資料與視音頻互動,業務之間關聯性也比較強;

4)                資料内容需要重複發送。

根據以上的要求,對比5種傳輸機制的特點,可以看出,對象輪機制是最好的選擇。

選擇對象輪作為傳輸機制,也是滿足系統先進性和前瞻性要求的。在DVB标準體系中,MHP定義了一套開展多媒體業務所需要的技術體系。該體系就采用了對象輪作為首選傳輸機制。

二、OC與DC的直覺比較

首先,DC是基礎層協定,面向應用層提供一個資料傳輸和控制協定;OC是應用層協定,應用層的靈活性高。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像網絡協定中的TCP/IP和Http的關系。

其次,從協定内容來看,DC是定義資料塊傳輸,而OC則定義資料塊的邏輯意義。是以OC中定義的是邏輯對象,比如Directory,File以及這些邏輯對象之間的關系,而這些對象最終要通過DC的資料塊來傳輸。

第三,DC本身并不能傳輸任何東西,它的擴充版本EDC才可以。在中國,DC(EDC)定義出來後,隻有2家實施,而且,EDC沒能對接過,也就是沒有經過實踐驗證過。

第四,從傳輸效率來講,他們的傳輸效率差不多,隻是OC複雜一些。 2002 年,我們搞了一個比較測試,結果如下:

                       DC(EDC)    OC

效率       96%~97%      93%~95.2%

我們可以看到,OC比DC(EDC)隻低3個百分點。

實際上,随着機頂盒filter能力的不斷提升,這個傳輸效率差異影響不大。

第五,目前國際主流的資料廣播系統如Thales,Canal+,NDS,OpengTV,Alticast,Liberate等都是采用OC協定。

三、如何對OC與DC進行差別

由于OC是在DC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了邏輯定義,實際上兩者的傳輸并無本質性差別,是以從表面效果以及功能上,很難分别資料是由OC還是OC方式廣播.

目前采取的差別方式有兩種:

1.    對碼流的分析

對播放的碼流進行分析,OC和DC的差別,根本展現在DSM-CC中的BIOP Message資料結構上

OC:

在OC方式廣播的碼流中,BIOP Message由Dir Message和Fil Message組成,清晰的描述了各對象直接的邏輯關系

DC:

在DC方式廣播的碼流中,BIOP Message由Date Message(沒有dir,fil之分)組成,不存在邏輯關系.

差別步驟:

a.      通過碼流分析工具,檢視PAT/PMT

b.      在PMT表中,查找到Ox 3C 資料的描述,找到對應的pid值

c.      根據在PMT中查找到的pid值,查找該pid值的packet包(通常的碼流分析工具,會對此類pid的包進行歸納,否則需要收工查找)

d.      通過對DSM-CC資料結構的分析(一般情況下碼流分析工具會代替我們完整這部分工作)

e.      分析0x 3C 資料中的DDB資料結構

f.      在DDB中,分析到DataBlock字段,就可以區分是OC資料廣播還是DC資料廣播.

g.      如果可以看到前四個字段為:0x 42494F 50 即BIOP

h.      根據此圖繼續對資料結構進行分析:

i.      分析到objectKind data字段,就可以判斷此BIOP的資料結構.

j.      如果對應的objectKind data字段值為上圖中的0x 66696C 00 (fil) 或者64697200 (dir) 則可以斷定,為OC資料廣播.

2.    采用制定終端進行接收

簡單易行的方法是采用标準OC終端裝置進行接收,由于采用DC廣播方式的碼流無法在OC終端進行解析,由此也可以對OC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