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談丨赢了球卻拿不了冠軍 姚明放到現在還能脫穎而出嗎?

體談丨赢了球卻拿不了冠軍 姚明放到現在還能脫穎而出嗎?

撰文 | 于睿寅

編輯丨馮小

在全國性質、官方背景的賽會制比賽中,赢了決賽卻拿不了冠軍,是什麼道理?

即便不是因為這離譜的結局,在頒獎儀式上“喜提亞軍”卻面色鐵青的張子宇,也很難不讓人一眼認出來。這位山東女籃U17隊的内線巨無霸,才16歲身高就達到了2米27。如果籃協主席姚明親自來頒獎,那應該是他為數不多的,不用低頭看人的體驗。

這場讓張子宇大無語的決賽發生在8月2日晚上,全國U17青少年籃球聯賽女子組前十六強決賽中,她代表的山東隊以96-63大勝浙江隊,而她本人30分、21個籃闆的資料延續了之前鶴立雞群般的表現。越是在低年齡段的比賽中,身體的靜态天賦就越能成為碾壓式的優勢;可是戰勝對手易,戰勝賽制難。

體談丨赢了球卻拿不了冠軍 姚明放到現在還能脫穎而出嗎?

圖說:赢得決賽卻悶悶不樂,張子宇這個獎拿得有點憋屈。

最終的冠軍,歸屬了她決賽中的手下敗将浙江隊。為什麼呢?這次U17聯賽的規則寫了,比賽總名次将根據比賽得分、素質與技術達标得分、技術評定得分三項成績總得分綜合評定,各項權重不同,最終算出總分。最後一計算,浙江隊得分确實比山東隊高,是以才襯得張子宇的表情格外尴尬。

不過别誤會,這可不是比賽專門為某支球隊“量體裁衣”定制的,“蘿蔔坑”式的特殊規則,它施行至今已有10年時間。在2013年前後,國家體育總局為了整治青少年U系列賽事一味追求成績,忽視全面素質的通病,大幅改革了成績和排名的計算方法,并逐漸在足籃排等團體項目中開始實施。在目前公開管道仍能找到的,由中國籃協官網釋出的《關于2014年全國U15籃球集訓賽競賽規程的通知》中,就明确規定了如下排名計算方法:

總名次根據總分排定,總分多者名次列前。如總分相等,比賽名次在前者列前。總分=比賽得分+素質與技術達标得分+技術評定得分。

(一)比賽得分 =(隊數 — 名次)×55%

(二)素質與技術達标得分 =(隊數 — 名次)×25%

(三)技術評定得分=(隊數 — 名次)×20%

這3項所占權重,在不同組别、不同賽事中或有所差别,但總體思路大抵如是。不難看出,是體育主管部門在青少年人才的選拔中,規避“唯成績論”“唯資料論”的偏見,更平衡地實踐“體教結合”“以體育人”理念的試探,從方法論角度是值得肯定的。可這回的比賽中卻如此不遭人待見,甚至淪為笑柄,為何?究其原因在于,這樣的賽制太過反認知。在大多數人的了解裡,體育比賽最終的赢家理所應當地就是冠軍。可由于現在政策主導思想的幹預,本來簡單清晰的因果關系,變得讓人難以了解,甚至會被誤解。

其實,在張子宇身上,此前已經發生了“被誤解”的情況。

上月舉行的U16女籃亞洲杯上,中國隊44-70輸日本,63-84輸南韓,最終僅排名第六,無緣明年的U17女籃世界杯。這表現甚至引得掏錢贊助女籃的武漢某企業直接向中國籃協發出質疑函,白紙黑字地追問:“5個月的集訓就是這樣結果?是訓練不到位?還是選人出錯?隊員不行?或者說教練不行?”

體談丨赢了球卻拿不了冠軍 姚明放到現在還能脫穎而出嗎?

圖說:女籃U16亞洲杯上,中國隊的臨場表現和選人用人為人诟病。

這封質疑函瞬間炸開了鍋。U16國家隊的主教練李昕沒有帶上張子宇,一時間成為球迷們口誅筆伐的決定。2米27的張子宇沒進國家隊,反倒是她在山東隊的替補,1米92的梁雅琪被推上主力,讓球迷大呼“看不懂”。梁雅琪在輸給日本的比賽中得到8分、10個籃闆,也僅在球隊回天乏術後打出幾個好球。

更有媒體人深挖資料發現,在該年齡段U系列聯賽中得分、助攻、籃闆三個單項資料排名靠前的30個姑娘中,隻有2人被李昕選進了國家隊,排名得分榜前三的李雨汧、劉亦梵、張子宇全部落選。另有媒體人考證:“去年U15的全國聯賽中得分前十的球員,沒有一個入選本屆U16國少。”

真的是女籃功勳人物、曾經在奧神男籃上演“女帥男兵”的李昕不懂球嗎?誰也不敢這麼說。據一位媒體人援引籃協内部人士的消息稱,張子宇的确曾随U16國家隊集訓過5天,但最終沒能留下,一方面是節奏上跟不上全隊,一方面是無法滿足教練組提出長期跟隊的要求,遂一拍兩散。

體談丨赢了球卻拿不了冠軍 姚明放到現在還能脫穎而出嗎?

圖說:張子宇的确在同年齡段中鶴立雞群,但技術和速度的劣勢也同樣明顯。

回到國内同年齡段的比賽中,張子宇的确大殺四方,難覓對手,速度和技術上的劣勢在身高優勢的映襯下不值一提。即便此次亞洲杯入選,估計打薩摩亞這樣弱隊(的确隻赢了這一場)的時候能刷出好看的資料,但碰上日本、南韓和中國台北這樣“快準靈”的成熟隊伍,缺點很容易無限放大,被對手針對性地“軍訓”一番。

從去WNBA走一遭的李月汝,到本屆大運會陣中的劉禹彤(兩人都是2米01),這些“重型坦克”式的女籃中鋒在青少年比賽中都曾經是無敵的存在,而其後的發展道路也都證明,“女巨人”的養成需要本人和團隊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至于比她倆還要高26公分的張子宇,女籃界此前沒有這類球員培養、成功的可見路徑,摸着石頭過河,能否成功誰也不知道。不像當年姚明橫空出世時,男籃有穆鐵柱的成功經驗可以稍作參考。不過話說回來,這幾十年間身高2米20以上的苗子并不是個例,卻再沒出現哪一個,像姚明這樣值得舉全國之力去期待、培養、支援。

體談丨赢了球卻拿不了冠軍 姚明放到現在還能脫穎而出嗎?

圖說:“女巨人”的養成除了超人的身體天賦,還要付出超人的努力。

說回張子宇昨天遭遇的不開心。U系列青少年賽事的成績和排名計算方法,如果真的為大多數人所質疑,不可能延續10年仍在施行。這件事看客們的不解甚至憤怒,是因為“赢決賽丢冠軍”的反差感颠覆了我們競賽觀、公平觀的傳統認識,再加上張子宇前陣子落選事件的渲染,讓很多人一時間腦子轉不過來彎。

平心而論,最終成績的認定的确有可以優化的細節。在賽會制比賽中,既然有“冠亞軍決賽”一說,那勝者奪冠就應該是不言自明的規則,不應該摻雜過多可能讓結局反轉的因素,引發此番的質疑。畢竟終場哨聲響起,勝者享受榮耀的場景,是體育賽場最美妙的瞬間。至于此次引發争議的素質與技術達标得分、技術評定得分等考量“綜合素質”的因素,當然也不能廢棄,但如果以單項獎、單項排名,或是差別于成績排名外的其他認定形式,是不是更容易服衆一些?

賽制未見得“奇葩”,但它肯定不盡完美。對于十五、六歲,三觀尚未完整養成的孩子們,這樣莫名的挫折以及伴随而來的怨氣,很容易讓他們對自己選擇的體育之路産生懷疑和動搖。體育決策者們對決“拔苗助長”的努力的确奏效,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讓矯枉過正的“胡折騰”盛行,我們的體育人才田地,非但培養不出第一個梅西,甚至也尋覓不得第二個姚明。

體談丨赢了球卻拿不了冠軍 姚明放到現在還能脫穎而出嗎?

圖說:如果姚明晚生20年,按照現在的選材标準,他還能順利地脫穎而出嗎?

從張子宇本人角度,落選國家隊和赢球丢冠軍,作為接踵而來的兩次打擊,的确讓16歲少女的花季夏日變得有些陰郁。但好在她還年輕,還有時間去調整、鞏固、提高——不管是她作為運動員的生涯,還是更長遠的人生選擇。相比起姚明打少體校的年代,那個2米20以上的絕對身高很容易讓籃球運動員冒尖兒的環境,如今的選材标準變得多元,卻也會讓她的青春更加迷惘——決定我是不是“人才”的選拔标準,到底是誰說了算呢?

不知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