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征戰物聯網時代,長虹使出殺手锏

面對已經拉開的“萬物互聯”物聯網時代大幕,剛完成與網際網路擁抱與融合的中國家電産業,又将如何迎接新一輪時代浪潮的沖擊?日前,随着全球首個開放的物聯營運支撐平台(UnitedPlatforms,簡稱UP平台)在長虹落地建成并對外釋出,标志着以長虹為首的中國傳統家電制造企業,在完成網際網路時代布局後開始啟動新一輪面對物聯網時代的征戰。

在行業專家、奧維雲網助理總裁張彥斌看來,“UP平台的核心,就是推動和支撐傳統企業在物聯網時代的大資料營運能力,探索從過去的營運産品向未來的營運使用者模式變革。這符合物聯網時代特征,即通過大資料的一個個小場景應用來開啟傳統企業的商業藍海。從這個角度來看,長虹智能服務新興産業的核心基礎能力已建立,這将會催化公司在未來幾年的營運模式和商業模式變革。”

開放平台,長虹有何後發優勢?

開放平台已經成為所有企業基于網際網路、面向物聯網時代競争的重要入口。那麼,同樣是開放平台,起步并不算最早的長虹UP平台,又與此前包括阿裡、京東、百度等網際網路企業,以及海爾、美的等家電企業的開放平台,又有什麼差異化優勢?

在長虹公司首席技術官陽丹看來,“從平台定位來看,UP平台屬于平台的平台,是支撐長虹物聯網平台的核心平台。同時從功能定位來看,其它平台有的是定位于物,有的定位于人,有的定位于體驗,而長虹開放平台更關注的是物與聯平衡下的智能服務能力”。

基于長虹過去幾十年強大的軟體服務和大資料營運能力,長虹UP平台可實作智能硬體、O2O服務等使用者行為資料的采集、分析并反向完善智能硬體和O2O服務,跨界協同聚合使用者,為使用者提供“更加懂你”的個性化“産品+雲+資料+服務”。也就是說,UP平台就是長虹為使用者打造的一個“智慧大腦”,變過去的被動響應為主動适應。

陽丹透露,經曆過去幾年的持續轉型布局,長虹已經擁有龐大的裝置數量和數以千萬級的智能終端使用者、完整的智能終端産業布局以及強大的資料分析能力,這為長虹打造物聯營運支撐平台及衍生智能服務産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UP平台的落地還拉開了整個中國家電産業進軍“物+聯”的智能服務新時代大幕。接下來,長虹将通過整合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能交易及強大的供應鍊等資源,最終要實作“O2O+C2B”,以資料驅動為使用者主動、無感、精準提供“所需即所得”個性化産品及服務。這也正是長虹“十三五”産業發展規劃中五大新興産業之一的智能服務。

對此,清華大學新經濟與新産業中心首席專家管益忻教授指出,“面對衆多企業的開放平台戰略,長虹厚積薄發,通過UP平台開放讓更多的企業看到隐藏在企業征戰物聯網時代的戰略版圖和路徑。特别是通過物與聯的平衡布局,既推動了長虹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的對接,更實作了長虹以智能服務為突破口,抓住了營運使用者的核心就是産品與服務。”

大資料商業化,長虹怎麼幹?

UP平台的核心,正是近年來長虹一直在推動和探索的“物聯資料分析與營運”能力。這既是傳統企業的後發優勢,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擁有大量的使用者和終端;也是傳統企業的競争短闆,即如何實作萬物互聯後的萬物互控、萬物互懂,實作物聯網時代的大資料商業化營運。

早在2013年,長虹和IBM成立大中華區首個大資料競争力分析中心,并成立行業首個大資料公司。2014年,先後上市CHiQ電視、冰箱、空調以及手機、廚衛等智能終端産品,形成完整的終端布局;2015年,長虹推出“智慧社群下的智慧家庭”服務解決方案,推出“點點幫”智慧物業、“妥妥醫”智慧健康等業務平台。

目前,長虹已擁有100多名專業的大資料研發工程師,是中國家電唯一一家擁有使用者行為分析、大資料處理能力以及龐大伺服器資源的公司。其中,智能産品達5000萬台,由此産生的裝置資料100PB;擁有5000萬使用者,使用者行為資料超過80PB,使用者标簽15782個,活躍使用者超過1200萬。

長虹公司首席資料官劉東稱,“通過長虹旗下智能終端、智慧家庭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分析,我們發現了大量的使用者新需求和待滿足的應用場景。其中一部分通過長虹的智能制造平台、O2O服務業務、售後服務平台可以得到滿足;而更多的使用者需求是長虹并不擅長的領域。這必須要通過開放,整合社會資源一起做大平台做強服務。”

此前,長虹CHiQ冰箱可自動采集使用者的飲食食材資料,再結合健康秤上的體重、脂肪等資料,發送到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會分析使用者飲食資料,提醒使用者調節飲食結構,實作使用者的健康管理功能;同時,長虹“點點幫”智慧物業平台可根據使用者每天關門開門時間,判斷上班的大約時間,根據此資料可連接配接第三方叫醒服務、晚班打車服務等……這些都是長虹物聯資料帶來的諸多超乎想象的應用場景,也将會共同建構長虹生态體系的藍圖。

目前,長虹UP平台已經形成使用者中心、裝置中心、支付中心等21個能力中心及能力開放平台,來自友商、第三方開發者、創業公司等可實作平台共享、能力共享,進而大幅度提升合作夥伴的物聯資料營運效率,擷取使用者行為資料,實作終端裝置的自動響應與服務,并根據使用者需求進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