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維修計算機的一般步驟,計算機故障診斷處理的一般步驟

計算機故障診斷處理的一般步驟

一、計算機故障診斷的原則

即:先靜後動,先軟後硬,先外後内,先大後小、,“從整機到零配件(部件)”,“從部件到部位”,“從面(線)到點”。具體如下:

1.先靜後動。首先,冷靜地分析、考慮故障可能發生的目标地方所在,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然後,再向可能的故障目标動手,進行下一步的維修操作。

2.先軟後硬。首先,從軟體判斷入手,然後再從硬體着手。就是計算機出故障以後,應先從軟體上、作業系統上來分析原因,看是否能找到解決辦法;能用軟體解決的就不要動硬體;軟體實在解決不了的故障問題,再從硬體上逐漸分析、判斷故障原因,進行硬體維修。

3.先外後内、先大後小(即“從整機到零配件”)。首先,從外部,從大件着眼,先檢查計算機主機、顯示器,以及各外部裝置的電源、線路是否連接配接不良或有故障;然後,再開機箱檢查内部裝置、闆卡等是否有故障。

4.“從部到位”(即“從部件到部位”)。先檢查各領部配件是否有故障,然後再檢查零部件,特别是主機闆上的各插槽即各晶片部位是否有故障。

5.“從面(線)到點”。從檢查各插槽、晶片、電路,到檢查插槽、晶片各觸腳及各元器件。

在計算機的日常維修中,應準備各種配件的驅動程式,如光驅、聲霸卡、顯示卡、MODEM 等。另外,軟驅和光驅的清洗盤及清洗液等,也應常備。

二、計算機故障診斷檢查的一般步驟

在診斷檢查計算機時,為使診斷檢查計算機故障的部位準确、迅速,應遵循一定的診斷檢查步驟。

具體診斷檢查處理步驟如下:

1.分部診斷檢查。它是指通過冷靜、仔細的分析、觀察、考慮,分範圍、分部分的診斷檢查所發生的故障,直到指向較小的某一部分範圍内;再動手診斷檢查,以進一步縮小診斷檢查範圍、縮短診斷檢查時間、加快診斷檢查速度,最大限度地發揮診斷檢查效率,壓縮并找出故障一定的範圍。

2.分級診斷檢查。它是指将故障壓縮到一定的範圍後,通過進一步分析、觀察,将故障繼續壓縮到某一級;即确診是邏輯軟故障,還是實體硬故障;是宏觀的闆卡故障,還是微觀的晶片、元器件故障。進而,使故障診斷檢查範圍更為縮小,檢修目标更為明确。

3.分路診斷檢查。它是指将故障壓縮到某一級後,通過進一步分析、觀察,将故障範圍進一步縮小到某一個電路;然後,再根據這一電路的特點,分析、故障産生的原因,判斷出故障的部位所在。

4.分點診斷檢查。它是指診斷檢查故障的部位未端,即故障的最小範圍,亦是診斷檢查故障的重點。要将故障範圍縮小到某一個或幾個部位上、甚至一個點上,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不但需要弄清楚其工作原理,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診斷檢查經驗與良好的檢修方法。

5.直流診斷檢查。它是指診斷檢查直流電路的電壓、電流是否正常。當出現故障時,首先應檢查直流通路正常與否,各級直流供電電壓與電路要求電壓是否相同,各點電流是否正常等。根據檢測結果,來判斷直流通道有無問題,以及故障原因。

6.元件診斷檢查。它是指診斷檢查半導體、阻容元件等在電路中是否正常工作。在計算機中,內建電路比重很大,進行電路直流狀态檢測時,往往與半導體、阻容元件等有關。然而檢查半導體、阻容元件等正常與否又不能輕易将其焊下,通常是在路測試,隻在有一定把握的情況下,才能焊下。

7.交流診斷檢查。它是指診斷檢查交流電路的信号是否正常。當直流電路與管子經檢測正常時,則需要從交流信号回路,來查找問題,即查找交流通路部分的故障。交流通路部分的故障,大部分與電阻、電容、電感等元件有關,其中,多數故障是由于電容元件有問題而引起的。可用萬用表在路測量,看是否有充放電現象,判斷其故障所在。

8.晶片診斷檢查。它是指診斷檢查內建電路等在電路中是否正常工作。計算機內建度越來越高,有大量的內建電路晶片,診斷檢查內建電路晶片有一定的難度,晶片診斷檢查時,也不能輕易将晶片焊下,通常也是在路測試。可以采用各種實體方法,電子學方法,總線方法,電平方法進行測試,以判定其是否有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