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作者:數字化觀察網

2023年年初以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層出不窮;各類人工智能領域的讨論會議幾乎每天都有,熱潮不減。是科技自媒體在不斷發酵?還是各路資本在對賭狂歡?作為普通大衆,可謂看得眼花缭亂,心智懵圈。

本期,數字化觀察網聚焦時下大熱的人工智能話題,對話清華智能網絡計算實驗室主任、中國雲體系産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飛諾門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級特聘專家、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沈寓實先生,一起探索2023關于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篇章——開啟一場源于科技、關乎你我、涉及未來的深度思考。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數字化觀察網對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沈寓實作高端訪談

GPT-4攪動人工智能風雲

掀起大模型和AIGC軍備競賽

如果說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2022年被稱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元年,那麼2023年則可以稱作是人工智能(AI)發展新元年。2023年把大模型創新應用發展推向高峰,GPT-4的釋出,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進入了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的階段。

沈寓實院士介紹稱,大模型的技術基于超大算力、超大資料、超大模型,主要表現在極度複雜和特别多的參數,原來是幾十億幾百億,現在是上千億的參數。“其實大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并不是一個新的技術突破,但它的應用和影響力從去年開始有了一個曆史性的大突破”,沈寓實院士表示。

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人工智能(AI)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六十多年來,曆經邏輯推理、專家系統、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人工智能也經曆了數次沉浮,有如日中天的發展階段,也有因技術不足而熱潮退去的寒潮期。而每一次寒潮後,也會經曆技術的蟄伏發展,為人工智能帶來裡程碑式的進步。

2022年11月30日,OpenAI釋出語音聊天機器人ChatGPT,推出僅2個月使用者就過億。

2023年3月初,受ChatGPT刺激,谷歌兩名創始人親自下場敲代碼。3月6日,來自谷歌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一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公布了多模态具身視覺語言模型PaLM-E。

2023年3月15日淩晨,OpenAI正式釋出推出多模态預訓練大模型GPT-4,自此攪動人工智能風雲,掀起全球大模型和AIGC競賽。

2023年3月16日,百度正式釋出大語言模型、生成式AI産品“文心一言”。

3月20日,NVIDIA(英偉達)在GTC 2023大會正式釋出AI Foundations,用于定制大語言模型和生成式AI。3月22日,英偉達釋出ChatGPT專用GPU,推理速度提升了10倍。

億歐智庫商業潛力研究分析認為,短期看,GPU占據AIGC訓練及推理的絕對地位,英偉達基于CUDA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及自身産品力建構了護城河;遠期看,FPGA及ASIC晶片時延低、特需設計等特點将使其成為主力晶片,國内廠商憑借兩者的多年積累有望加速AI晶片的自主化程序。

群模大戰 百家争鳴 開源&免費&可商用

人工智能發展勢不可擋

4月初,Meta的AI模型Segment Anything Model(SAM,分割一切模型)釋出,一鍵輕松實作圖像分割。

4月11日的阿裡雲峰會上,阿裡正式宣布推出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未來所有阿裡系應用,将會是以變得更加智能。

4月底5月初,繼Chatgpt後,AutoGPT(自主人工智能)上線,又成為人工智能發酵重要的方向之一,讓GPT相關模型有進一步躍升。

5月4日,微軟宣布将其旗下搜尋引擎New Bing和Edge浏覽器進行一系列重磅更新,基于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新一輪創新。

5月9日,Meta釋出并開源了第一個能同時連接配接6種模态資料的多模态AI模型ImageBind,讓AI可以像人一樣通過不同感官資料關聯認識世界。

5月15日消息,Midjourney官方中文版已開啟内測。

5月下旬,華為雲盤古大模型提前5天預報了台風“瑪娃”的轉向路徑。

5月25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準許了艾隆·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KE可以進行人體大腦晶片植入的臨床試驗。

6月1日,英偉達研究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共同釋出了一款新型AI模型“神經朗基羅”(Neuralangelo),颠覆3D模組化行業。

6月13日,360集團舉辦360智腦大模型應用釋出會,曆時僅兩個半月,360智腦疊代至4.0版本,重新整理大模型“中國速度”。

6月14日,美英聯手(美國加州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利用幹細胞全人工合成技術,首次成功培育出人類胚胎。

6月16日,Meta正式釋出語音生成模型Voicebox,精通六種語言,支援多種語音功能。

7月13日,谷歌釋出了旗下與ChatGPT正面打擂台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Bard最新進展,支援中文等40多種語言,新增讀圖、調整答案語氣和風格等“硬實力”,并進軍歐盟市場。

7月14日,Meta公司釋出出一款高效先進的文本和圖像多模态語言生成模型CM3Leon,可以在了解、編輯、生成圖像、文本的不同任務間自由切換。

7月18日左右,Meta公司(原名Facebook)釋出了Llama 2大語言模型,開源、可免費商用。其多個外部基準評分測評表現優異。7月26日左右,據報道,阿裡雲已成為首家支援Meta開源AI模型Llama的中國企業,并允許其中國企業使用者開發基于該模型的程式。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Meta公司釋出Llama 2大語言模型

7月24日,由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創立耗時三年的WorldCoin項目正式啟動并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35個城市上線推廣,通過虹膜采集器掃描人臉和虹膜擷取個人編碼資訊,聲稱可區分人類和AI。

7月25日,蘋果公司已經在内部使用Apple GPT來幫助員工工作;百度副總裁稱,新版文心一言能力已超ChatGPT3.5,未來隻會有少量大模型。

7月27日,美議員Tom Emmer表示,他提出的《區塊鍊監管确定法案》獲得通過,将為美數字資産生态系統提供持續創新的監管确定性。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用于掃描虹膜的裝置“Orb”

中國決策式AI已達世界一流水準

垂直領域正強勢打入大模型戰場

沈寓實院士告訴數字化觀察網訪談記者,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很多布局,國内的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研究也是緊跟世界先進科技國家的發展步伐。與此同時,中國也有很多發展大模型、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如資料量極大、人才很多,應用場景也極其豐富。

據億歐智庫《2023中國AIGC商業潛力研究報告》論述,中國決策式AI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中國是發表AI論文最多的國家,且近10年來占比逐年增加;同時,決策式AI技術主要應用在被譽為“世界最先進工廠”的“燈塔工廠”中,據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合作開展的全球智能制造“燈塔工廠”遴選項目研究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的“燈塔工廠”已增至50座,占比超過統計總數的1/3以上,持續排名全球第一。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2021年受關注論文篇數居前10的企業

而在生成式AI方面,與國外還存在參數量的差距,背後隐含着算力資源、資料品質、晶片和基礎硬體要素不足等原因。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2018年-2022年中外大模型參數量對比

沈寓實院士表示,中國在前沿性科技方面畢竟起步較晚,是以現在仍處于快速跟進階段。“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屬于整個高科技發展前沿的尖端技術,跟國際的差距是存在的,但并不是非常巨大,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也一定會有所突破,特别是大模型在具體行業中的應用,我覺得更有希望領先突破”,對于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水準,沈寓實院士信心十足。

不僅如此,火爆半年多的國内大模型領域也迎來了中場激戰,在垂直領域深耕多年的機構、企業,開始借助行業特色優勢打入大模型戰場。

6月22日,中科院團隊開源了FastSAM模型,能以50倍的速度達到與原始SAM相近的效果,并實作25FPS的實時推理,有利于視覺基礎大模型的行業落地,有利于工業化應用落地。

7月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正刊發表了華為雲盤古大模型研發團隊研究成果——《三維神經網絡用于精準中期全球天氣預報》。華為雲盤古氣象大模型是首個精度超過傳統數值預報方法的AI模型,速度相比傳統數值預報提速10000倍以上,全球氣象秒級預報。緊接着,華為雲正式釋出盤古大模型3.0,在晶片、算力、架構、平台、模型和工具鍊六大層面實作全棧自主創新。此外,盤古醫藥模型可以參與藥物研發,使研發周期從數年縮短至幾個月,研發費用降低70%,高效準确,且算力完全國産化。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

同樣在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傅利葉智能現場釋出中國GR-1通用人形機器人,和特斯拉、波士頓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其搭載自研FSA高性能一體化執行器,全身自由度高達40個,具有感覺、決策和執行能力,作為通用人工智能的最終載體,未來還将為機器人植入AI大腦,使其更智能。

7月13日,在2023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暨京東雲峰會上,京東推出言犀大模型,率先布局産業應用。

7月下旬,北京交通大學聯合中國計算機學會智慧交通分會與足智多模公司等正式釋出、開源了自主研發的國内首款綜合交通大模型 ——TransGPT・緻遠,可商用。與通用型的多模态交通大模型産品不同,TransGPT主要緻力于在真實交通場景中發揮實際價值。

…… ……

截止發稿,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依舊層出不窮,疊代不息,熱潮不斷。

技術創新 産品應用 政策監管

合力開辟AIGC安全發展之路

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營造創新生态,重視防範風險”。

4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國家網信辦)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專門對AIGC産品提供者的責任邊界提出要求,強調要尊重知識産權、商業道德,不得利用算法、資料、平台等優勢實施不公平競争。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釋出消息稱,中國科學院研制出一款超高內建度光學卷積處理器,具有大帶寬、低延時、低功耗等優點,提供了一種“傳輸即計算,結構即功能”的計算架構,有望避免馮·諾依曼計算範式中存在的資料潮汐傳輸問題。

6月30日,由醫聯發起的AI醫生與真人醫生的聯合問診在成都展開,120多位真實患者和10位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主治醫師,以及中國首個AI醫生MedGPT共同參與了這場評測研究。經7位專家教授稽核打分,真人醫生綜合得分為 7.5分,AI 醫生綜合得分為 7.2分,兩者在比分結果上的一緻性達到了96%。

7月6日,大資料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釋出《大語言模型提示注入攻擊安全風險分析報告》,測評結果顯示,目前的大語言模型普遍存在嚴重的提示注入攻擊的風險,且尚無可行的方案從根本上應對此類風險。報告建議從“安全評測、安全防禦、安全監測預警”等方面提升大語言模型的安全性。

7月13日,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正式釋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8月15日起正式施行),提出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

安全與發展并行

多元考量人工智能安全問題

智能的世界是否安全?如何做才能更安全?面對這一提問,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沈寓實先生表示,這個話題非常大。“首先,安全永遠是相對的,因為不存在絕對的安全。同時安全的防護也是雙刃劍,是以我們一直講安全和發展就像車的兩個輪子,一定要并行,這是第一個大的思路,不能因為對安全的擔心而拒絕或者排斥變化。”

“其次,我們确實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沈寓實院士認為,随着基于超大資料、超大算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安全問題有幾個不同的次元需要考量:“第一是技術本身是否安全,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在各方面技術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經驗推動發展的結果,當然随着資料的開放、人工智能算法的演進,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斷地演變;第二是對于隐私方面的顧慮,如今的大資料時代,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無所不在的攝像頭,無所不在的傳感器,無所不在的資料分析,是以出于對隐私方面的考量和顧慮也是一種廣義的安全;第三是整個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的威脅,這是基于更大層面的安全考量。因為現在人工智能已經突破了圖靈測試,從弱人工智能慢慢越來越走向強人工智能,是以人工智能跟人類智能如何和諧地共存發展也是一個安全考量的次元。”

在沈寓實院士看來,泛泛而談人工智能的安全,話題非常大,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沈寓實院士表示,“總體而言,技術向前發展就像曆史潮流,勢不可擋,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做好引導規範,以及多方共識共赢的工作,具體還有更多值得展開詳細讨論的方面”。

視訊加載中...

抓住本質 找準切入口

颠覆式創新 正循環疊代 實作彎道超車

在這場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中,中國的數字化産業怎樣突圍?産業數字化如何提質增效?中小企業怎麼抓住這個機會實作彎道超車?

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GDP(國内生産總值)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如今,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整個經濟更新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也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希望所在。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人工智能産業是數字産業發展的基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将是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一環。沈寓實院士進一步解釋道,其中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數字經濟本身的産業化,即數字産業化,由數字化新技術帶來一些新的産業發展機會;現在更重要的是産業數字化,也就是傳統的各行各業如何在數字技術賦能下進行更新改造,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如何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讓很多産業甚至所有行業都能再有個較大的提升,甚至重做一遍。”

如何做?沈寓實院士認為,“首先我們要深入了解數字經濟的本質,用數字化的手段來提升效率,用資料來驅動生産力的提高、效率的提升、資源配置的加速,利用數字化技術将各産業及企業生産中的方方面面進行優化整合”。同時,沈寓實院士補充道,如果再有跨界思想,就可能碰撞出新的創造性領域。

“總之,不僅要解放思想,擁抱數字化技術;同時也不能盲目突破,還是要抓住各行各業的行業本質,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更新轉型”,沈寓實院士強調。

在沈寓實院士看來,當下的經濟和時代特點、市場環境,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既是最困難、最壞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好的時候,轉型或彎道超車的機會很多,是以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沈寓實院士認為,“如今的規模化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性的曆史階段,從資本、資源各方面來看,中小企業生存艱難,不占優勢;但同時,随着數字化技術、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轉型更新内在規律的推動,對于抓住機遇的中小企業可能就是一次實作重大突破的黃金期”。

如何抓住這次科技變革的重大曆史機遇?沈寓實院士給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解決之道:“企業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在行業的本質,運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找準切入點,用新的技術、新的模型、新的範式來颠覆式地創新,推動企業進行變革和轉型更新。”此外,“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需要特别強調的就是快速疊代,企業一定要快速形成正循環來進行優化疊代,這是中小企業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要素”,沈寓實院士補充說道。

新科技 新機遇 新型舉國體制

助力數字科技“卡脖子”領域創新突破

2021年10月18日,中央會議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中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要充分發揮海量資料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大陸數字經濟。

2023年3月7日,中央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資料局。此次改革方案,加強了科學技術、資料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機構職責優化和調整,将推動科技創新和資料生産要素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實作其價值。

目前,新型舉國體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助力解鎖數字科技“卡脖子”領域,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為大陸的技術突破提供機遇,保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新型舉國體制以集中式政策為指引,跨區域整合調配全國優勢資源,優先将資源配置到産業鍊條關鍵節點,最大化發揮技術研發機構、專業投資機構、科創團隊等創新資源的潛力,舉全國之力推動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數字科技“卡脖子”領域創新突破。35項“卡脖子”技術清單中,中國目前至少已攻克了60%。

數字科技是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如果說工業網際網路是工業數字化的主要抓手,服務業數字化應用是大陸數字經濟先行發展的高地,那麼,人工智能無疑就是數字科技發展的“大腦”,也是引領數字科技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已進入人工智能驅動的經濟數字化轉型階段,各行業AI滲透率将呈倍速擴張。

技術層面上,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基礎應用技術日臻成熟,逐漸形成商業化和産業化模式,科技巨頭都在技術層面深度布局。應用層面的企業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針對不同場景或行業領域研發産品或提供服務。

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已覆寫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正在加速融入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辦公、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智慧安防等應用領域,如共享單車、遠端會議、商品溯源、線上教育、災害預警等,數字經濟既在拓展和滿足人們愈加豐富與高階層次的需求,也在為傳統産業、實體經濟帶來新的轉型變革契機與新的發展增長點。

此外,據沈寓實院士介紹,人工智能根據其發展程度被分為:弱人工智能ANI、強人工智能AGI和超級人工智能ASI三個階段。目前還沒有适用于所有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的國際倫理規範架構,AI的發展預示着人類又一場超級革命,但必須承認的是,如果不能正确認識并控制ANI所帶來的倫理風險,對AGI和ASI的探索将面臨重重阻礙,人類對于未知的恐懼将長久地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如同人類經曆的種種重大變革一般,曆史的車輪終将飛速向前奔馳。

中國力量|新科技 新機遇 AI+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沈寓實主題發言PPT

由于篇幅有限,關于“人工智能對整個社會和科技沖擊的同時,對于我們普通人在職業發展中又提出了哪些職業素養和能力方面的新要求?對未來下一代的教育,沈寓實院士又有哪些好的建議?”等諸多熱門話題,數字化觀察網将繼續邀請沈寓實院士與您一起,深入探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