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7歲的毛岸英想和快滿18歲的劉思齊結婚,這本來是件好事,可當他們找到毛主席,請求準許時,主席卻直接拒絕說:“思齊還不到18周歲,着什麼急呀,過幾個月滿18周歲再結婚吧。”
當時,解放區規定,女方隻有年滿18周歲才可以結婚,然而,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當地歲數不到就結婚的,大有人在。
毛岸英剛準備拿這個理由再跟父親争取一下,沒想到,毛主席一句話就把他堵在了門口:“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子?!”
聽到這句話,毛岸英隻得讪讪而歸。
他一生中所有的颠沛流離,都因為”他是毛澤東的兒子“,而他,也用一生證明了——他不愧為偉人毛澤東的兒子!
一、少年孤苦
作為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毛岸英的童年本應是十分幸福的,他的父母相親相愛,家裡長輩也對他極盡愛護,可因為父親的緣故,毛岸英一直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
短短4年之間,毛岸英便跟着父母先後住過長沙、上海、武漢、廣州等地,1927年,毛澤東為了組織秋收起義,不得不匆匆告别妻兒老小,踏上更為艱險的道路。
當時,毛岸英不滿5歲、毛岸青4歲、毛岸龍還不到1歲,誰也沒料到,這次分别竟會讓夫妻天人永隔、父子天各一方。
大革命失敗後,為了躲避反動派的迫害,楊開慧帶着年幼的毛岸英三兄弟,輾轉來到長沙闆倉鄉下老家,堅持地下鬥争。
不幸的是,1930年8月,毛岸英和母親楊開慧被國民黨“清鄉”司令部逮捕入獄。
為了問出毛澤東的下落,逼楊開慧同毛澤東解除婚姻關系,反動派不惜對楊開慧使用酷刑,毛岸英看着母親被打得遍體鱗傷,心中恨極了!
可他當時隻有8歲,又身在牢獄之中,他能做的隻是用小小的臂膀,緊緊護住母親,然而,由于楊開慧始終不開口,敵人一怒之下,于這年11月14日,将楊開慧殘忍地殺害!
從此,毛岸英永遠的失去了最愛他的母親,也是以在獄中大病了一場。
在舅舅楊開智等人的幫助下,毛岸英最終被保釋出獄,然而與家人短暫地重逢後,為了安全起見,毛岸英三兄弟又被緊急送去了上海。
但,前方等待他們的,依舊是難以承受的苦難。
2005年,毛岸英的遺孀劉思齊曾回憶說:
有一次,她和毛岸英正在看《三毛流浪記》的影片,突然,毛岸英的情緒變得很激動,他緊緊抓住劉思齊的手,渾身不停地抖動,電影結束後,毛岸英難過的說:
“我當年在上海,就是過着三毛那樣的生活啊,除了偷和給别人當幹兒子外,其他的我全幹了……”
毛岸英三兄弟到達上海後,被安排進入大同幼稚園學習,這是一家專門收容烈士子女的育兒所。
但後來,由于顧順章等人的叛變,大同幼稚園不得不緊急疏散,很多孩子來不及撤退,被迫流落街頭,就在這時,4歲的毛岸龍因為感染痢疾,不幸夭折。
毛岸英時常為沒有照顧好幼弟而自責,雖然此時的他,也不過是個10歲的孩子。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飽經苦難的毛岸英早早便成長了一個小男子漢。
為了生計,他帶着弟弟岸青,白天四處找活幹,當報童、買油條、推闆車、拾破爛,隻要能換來一點吃的,什麼髒活累活,他都搶着幹……
晚上,他們就睡在馬路邊或者破廟裡,夏天被咬的渾身是包,冬天被凍的長滿了凍瘡……
更令人難過的是,作為流浪兒的他們還經常被打。
有一次,毛岸青在一節電線杆上,剛寫下“打倒帝國主義”這幾個字,就被路過的特務用鐵鉗暴打一頓,直打的岸青頭破血流,奄奄一息。
作為大哥的毛岸英,雖然竭力用自己稚嫩的雙肩護住了弟弟,但毛岸青還是是以落下了雙耳失聰、腦震蕩的毛病。
這樣的流浪生活一直持續了将近5年,直到1936年夏天,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才被組織在一所破廟裡找到。
二、青年流離
1937年,毛岸英、毛岸青被送到蘇聯學習,蘇聯的生活對毛岸英來說,簡直就像從地獄來到天堂一般,他很愛惜這來之不易的平靜時光。
在蘇聯,他如饑似渴的學習各種知識,不僅學會了俄語,還學會了英語、德語、法語。
1938年,毛岸英兄弟倆終于與分别11年的父親聯系上了,他們急切地想知道父親的資訊,遠隔萬裡的毛澤東也同樣為這一刻,感到由衷的高興。
毛澤東在信中親切的稱呼“親愛的岸英、岸青”:
“時常想念你們,知道你們的情形尚好,有進步,并接到了你們的照片,十分的歡喜。現因有便,托至此信,也希望你們寫信給我。我是盼望你們來信啊!”
在這之後的回信中,毛澤東總會精心為兒子們準備一些書單或寄些書過去,這些書有哲學、經學、史學、文學,還有人物傳記、地理和武俠小說,毛岸英遵照父親的建議,很快把這些書讀完了。
大量的閱讀拓寬了他的視野,曾經的遭遇又磨煉了他的心性,在同年級的學生裡,毛岸英顯得特别出衆。
得知這一切,毛澤東感到很欣慰,他時常勉勵兩個兒子:“我歡喜你們,望你們更好”。
1946年,經過學習和戰争雙重洗禮的毛岸英學成歸國,臨行前,斯大林親自接見了毛岸英,并送給了他一把手槍作為紀念。
三、父子相聚
1946年1月7日,毛岸英終于回到了闊别已久的祖國,毛主席不顧重病在身,親自到機場迎接他這位朝思暮想的長子。
19年了!這是多少個充滿淚水的日日夜夜啊!
毛主席把眼前這個身材魁梧、長相頗似楊開慧的兒子看了又看,心裡樂開了花,病也好了一大半!
可毛岸英回到延安還不滿兩個月,毛主席就為他安排了一個新的去處:到20多裡外的吳家棗園學幹農活。
在生活習慣上,毛主席也為兒子做了調整:
大頭皮鞋換成了硬幫布鞋,毛呢大衣換成了打更新檔的灰布棉襖,面包牛奶換成了小米稀飯,懂事的毛岸英欣然接受,并很快與農民打成一片,犁地、撒糞、播種……毛岸英很快就上手了。
毛主席還不忘時時提醒岸英:“一個人無論學什麼或做什麼,隻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着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
毛岸英一直謹記父親的教導,建國後,毛岸英才獲準與心愛的姑娘劉思齊成婚,作為主席的兒子,毛岸英的婚禮隻能用“寒酸”這二字形容。
除了窗上的大紅喜字,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對新人喜結連理了!
而毛主席“拿得出手”的新婚賀禮,也隻是一件穿過的黑色大衣!
看着喜喜洋洋的兩個孩子,他幽默地說:“我沒有什麼貴重東西,就這麼一件大衣,白天讓岸英穿,晚上蓋在思齊的被子上,你們倆都有份”。
雖然物質生活依舊艱苦,但婚後二人互相勉勵、共同進步,日子過得非常甜蜜,然而,一場戰争的到來,把所有的一切都毀了。
四、抗美援朝
1950年的一天,劉思齊因為手術住院了,毛岸英匆匆趕來,滿懷愧疚同妻子說了會話,在門口鞠了一躬,就離開了。
劉思齊雖然覺得岸英的舉動有點奇怪,但她也沒多想:興許他又是到什麼地方出差去吧!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毛岸英不是去出差,而是作為“第一個志願兵”,去了抗美援朝前線!
更令她想不到的是,這匆匆一見,竟是二人此生的最後一面!
當時很多人都反對毛岸英參戰、希望他能留在國内繼續做翻譯工作,可毛主席卻堅定地說:“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
就這樣,毛岸英瞞着妻子劉思齊,以“機要秘書兼俄語翻譯”的身份,和數百萬志願軍一起跨過鴨綠江、到了戰争的最前線。
誰知,毛岸英在入朝作戰的34天後,就不幸壯烈犧牲!
那是1950年11月24日,正在指揮第二次戰役的彭德懷,突然接到上級指令:司令部從業人員務必在11月25日佛曉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崗位。
很快,彭德懷也被士兵“強行”搬進了半山腰上的防空洞裡。
25日上午11點左右,彭德懷命軍事秘書楊鳳安回到大榆洞作戰室檢視前線情況,當時,毛岸英和高瑞欣剛從政治部休息回來,正在作戰室裡收拾作戰地圖和檔案。
正當楊鳳安問完情況,準備離開時,突然頭上響起了飛機的轟鳴聲,“不好,敵機來了,快跑!”
然而,還沒等他們跑出去,4架敵機同時朝作戰室周圍扔下了上百枚凝固汽油彈,參謀成普、徐畝元和彭德懷的兩個警衛員由于離門比較近,逃出了火海,成普臉上還被燒了一塊,但離門較遠的毛岸英和高瑞英卻瞬間被火海吞沒了。
凝固汽油彈,被評為戰場上最不人道的武器之一,這些凝固的汽油爆炸時不僅濺射範圍大,而且瞬間能産生1000多度的高溫,且能附着在其他物體上長時間的燃燒。
上千度的燃燒彈,将作戰室燒為灰燼,事後,志願軍在一片燒黑的殘骸上,找到一塊蘇聯手表的殘殼和一把手槍,大家這才意識到年僅28歲的毛岸英已經犧牲了。
這塊蘇聯手表,是毛岸英臨行前向嶽母張文秋借的,這把手槍,是當年斯大林送給他的禮物。
直到這個時候,毛岸英的身份才被公開!
得知消息後,彭德懷痛心不已,整整一個晚上,他不吃不喝、隻開口說了兩句話:“毛岸英同志是第一個報名參加志願軍的人,我該怎麼向毛主席交代啊?”
但事情發生了,總要向上彙報的,一封短短的114字電報:彭德懷寫了改、改了寫,直寫了一個多小時才讓人發出去。
2020年,這封絕密電報被公開,人們這才得以知道,毛岸英犧牲的更多細節:
軍委、高賀:
我們今日七時已進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個參謀在房子内,十一時,敵機四架經過時他們四人已出來,敵機過後他們四人傳回房子内,忽又來敵機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燒彈,命中房子,當時有二名參謀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燒死,其他無損失。志司 廿五十六時
五、大愛無言
接到電報後,周總理大為震驚,在考慮到主席的身體和當時激烈的戰況後,他和劉少奇等上司人商量後,決定先把電報的事壓下來。
直到1951年1月2日,周恩來才把電報和一封信送給毛主席看,在信中,周總理說道:
“毛岸英同志的犧牲是光榮的。當時我因你們都在感冒中,未将此電送閱,但已送少奇同志閱過。在此事發生前後,我曾連電志司黨委及彭,請他們注意指揮機關的安全問題,前方回來的人亦常提起此事。高瑞欣亦是一個很好的機要參謀。勝利之後,當在大榆洞及其他戰場多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烈士墓碑。”
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由機要秘書葉子龍送給毛澤東。
信和電報都不長,可毛主席卻看了很久。
毛主席身邊的衛士李家骥,多年後回想起當時的一幕,依舊熱淚盈眶:
“主席一會拿煙,一會又把煙丢那兒。回過頭,他又點煙。本來那個火柴盒就在他前面,他不知道,還在口袋裡找。淚汪汪的,但是不明顯地讓你看出來他在哭,但是我們心裡明鏡得很,他的淚水比我們還要多,還要疼,那是他最親愛的兒子。”
就這樣,58歲的毛澤東強壓心中的悲痛,煙抽了一根又一根,靜靜地在沙發上坐了一整夜!最後,他歎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唉!戰争嘛,總要有傷亡。”
1951年2月21日,彭德懷回京彙報工作,在見到毛主席後,他無比自責地說:
“主席,你讓岸英随我到北韓前線後,他工作很積極。可我對你和恩來幾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訓示不重視,緻岸英和高參謀不幸犧牲,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和同志們至今還很悲痛。”
看着彭德懷少有的不安的樣子,毛主席反過來安慰他說:
“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
為了不打擾兒媳劉思齊的學業,毛主席一直強顔歡笑,隐瞞着這個消息,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後,才将這一噩耗告訴她。
悲痛欲絕的劉思齊提出要到北韓,親自為丈夫掃墓,毛澤東含淚答應了。
臨行前,他拿出自己的稿費,囑托思齊說:“你們去看望岸英,這是我們家的私事。不準用公家的一分錢,不要驚動北韓的同志,住在大使館裡,也不要呆的太久。”
多年後,毛主席的好友章士钊問他:“你後悔讓岸英去北韓嗎?如果你不同意他去,他也許就不會犧牲。”
毛主席猛吸一口煙,回答說:“你說我不派他去,他就不會犧牲,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作為一個上司人,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
後來,有人曾提議要将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安葬,毛澤東拒絕了,他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北韓戰場有36萬犧牲的志願軍烈士,他們都能遷回國安葬嗎?毛岸英作為他們中的一員,必須起到帶頭作用。
于是,這才有了後來,幾十萬人民子弟兵埋骨異國他鄉。
總結:
1990年,在清理毛主席留下的遺物時,從業人員意外在倉庫的一個櫃子裡,發現了幾件毛岸英生前穿過的衣物。
據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回憶,主席對個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卻瞞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留下的兩件棉布襯衣、一頂藍色軍帽、一雙灰色沙襪、一條毛巾,洗的幹幹淨淨,疊的整整齊齊,珍藏在櫃子裡26年!一直到1976年9月9日逝世。
看到毛岸英的這些遺物,在場的從業人員全都濕了眼眶,直到這時,人們才發現,毛主席對兒子的愛是那麼的濃厚、深沉,他對岸英的犧牲是那麼的在意和悲痛!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槍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毛岸英犧牲後,毛主席曾多次吟誦這首詩,也許隻有這樣,才能将他的喪子之痛诠釋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