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滿腔抱負的趙顼,為何如此執着變法?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作者:運動安曆史

前言

縱覽大陸上下五千年文明,每個朝代都不乏“個性鮮明”的皇帝。在這些人之中,有勵精圖治的行動派、有穩中求勝的保守派,更有隻顧享樂的草包派。不管是貢獻良多還是給國家拖後腿,他們在自己王朝的發展中都代表着不同的含義。

滿腔抱負的趙顼,為何如此執着變法?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而在強調“以文治國”的北宋,卻出現了一位雄心勃勃、不甘現狀的皇帝。他一心想要擺脫束縛,解決本國所面臨的内憂外患。應運而生的兩場“變法”和一個錯誤決定,卻讓他抱憾終身。直到去世,他也沒能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可就是這樣的君主,卻積蓄力量意圖将北宋國力提高一個檔次。是以,他為何對改革如此堅持?又是為何“抱憾終身”的?

一、看似穩定卻暗藏洶湧的北宋

之前在仁宗的統治下,邊境問題雖一直突出但社會發展卻持走高态勢。當時的社會風氣崇尚民主自由,“仁孝”二字更是深深刻進臣民們的骨子裡。到了第六位皇帝神宗登基時,大宋的社會沖突已經十分明顯。如果不加以手段進行調整,整個國家難免要走下坡路。而神宗趙顼,恰恰在此時掌握大權。

滿腔抱負的趙顼,為何如此執着變法?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幼時的他,随父親遠離京都。雖然生活在草莽之地,但趙顼對宗室間的爾虞我詐和社會發展的疲态一直都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的。當父親英宗即位後,趙顼作為太子也是多次奉旨前往各地主辦水利、鹽務等重要事項。逐漸擁有豐富經驗的他,也是将百姓的疾苦銘記。幾年後,子承父位的他便火速将改革事宜提上日程。

二、趙顼的“大手筆”

其實,宋朝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有“武将弱,文臣強”的刻闆印象。但從其開國皇帝到末代皇帝,貫穿始終的一直都是憑武力攻伐天下或丢盔棄甲。無論是政績斐然的宋仁宗、還是他那些誓死抵抗外部侵略者的後代,都面臨着家國内憂外患不止的棘手情況。

滿腔抱負的趙顼,為何如此執着變法?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宋神宗時期也是如此,不僅軍事作戰能力亟待提高,困擾幾代人的“三冗”問題更是迫在眉睫。兵制上,北宋軍隊人員激增,國家負擔沉重。科舉制度上,過于固守文學經典、缺乏時政熱點内容的讨論。民生方面,各行業生産發展差距過大,水利方面耗費大量财力。

是以,趙顼一上位便将王安石調回,共圖變法大業。随後,王安石變法興起,出台的多項措施都旨在解決嚴重影響發展的三冗問題。

滿腔抱負的趙顼,為何如此執着變法?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可惜的是,改革的内容雖走在時代前列,但宋神宗和變法派卻過于高估了自己的眼界和能力。變法措施逐一實行後,被觸動到核心利益的宗室貴族和各級官員甚至聯合反對上表。直到最後,宋神宗迫于壓力不得不将王安石免職。

在這之後,宋神宗還未氣餒。他親自上司關于官制改革的“元豐改制”,意在收歸政權。改制過程中,北宋各級機構的曆史積弊的确有很大改善。然而“理性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趙顼改革的後勁不足。畢竟,當時的社會條件并不足以支撐改制的完全貫徹落實。

滿腔抱負的趙顼,為何如此執着變法?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三、一念之差定敗局

在兩次變法革新都遭遇瓶頸後,宋神宗又把目光轉向軍事方面。衆所周知,北宋的冗兵風氣非常頑固。一直對燕雲十六州耿耿于懷的他,總是期待揮師前進。可面對遼國和西夏的虎視眈眈,加之兵制改革遇阻,并不成熟的軍隊就這樣多次與敵國交戰。

剛開始,宋神宗任命大将收複了熙河,這讓他看到了與西夏交戰勝利的曙光。他對外向來不主張和談,而是希望武力取勝。是以,當西夏皇室出現内讧後,宋神宗更是派兵一舉追擊,想從五個方向合圍。但由于其用人失利且指揮不當,加上對戰事後勤供給考慮欠妥,此次本有轉圜的戰争卻以失敗收場。

最後,當幾十萬西夏大軍向汴京城壓來時,宋神宗便知大勢已去。就這樣,連續幾年的戰事慘敗和兩次變法的擱置,将他提高國力的夢想消耗殆盡。

滿腔抱負的趙顼,為何如此執着變法?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結語

其實,在宋神宗的執政生涯裡确實有很多閃光點。他主張實施的變法措施,也都具有改變北宋現狀的實力。可是,滿懷抱負的他終究還是缺少顧及當下現實的眼界與耐心。

如果他從一開始就肯花心思給變法打基礎、并上些強硬手段,那北宋後來的社會發展也不一定會持續低迷。不管怎樣,神宗的手筆在北宋中期乃至全朝都有舉足輕重之意。他力求革新的勇氣與動搖曆史積弊的決心,永遠無法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