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自從看到Yosemite洩露圖的那天起,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堅守Mavericks陣營,堅決不更新,覺得新版系統界面簡直其醜無比,結果過了沒多久,就按耐不住了,在Windows下的虛拟機裡面看了看,發現好像也不是那麼不堪,等到Beta版釋出,終于抵擋不住誘惑,果斷更新了。好吧,這說明我還比較年輕。

想在虛拟機下體驗一把的可以上網去搜,不過貌似隻有windows版的虛拟機,DP1版,CPU如果不支援VT就别費勁了。之前體驗過,巨慢,可能是因為記憶體隻有4G,而且主控端是32位的,而mac是64位的,按常理,這樣是裝不上去的,不過既然大神們都搞定了,就試試吧。

言歸正傳,先劇透一下,Yosemite的實際體驗感受要比你看到的截圖好很多。

首先就是申請Beta版測試資格了,開發者就不用說了,普通使用者,隻需要有個Apple ID,然後到https://appleseed.apple.com/sp/betaprogram/welcome?locale=zh-CN申請Beta版測試,不需要審批,立即就可以出結果,會得到一個兌換碼,點選兌換碼那串數字,就會在App Store中打開,然後就開始下載下傳了,具體操作步驟可以參考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3f16e003c90a092591c103b4.html。好像隻有100萬名額,是以,想體驗Beta版的抓緊了。

新版系統總共5.07GB,伺服器應該在國内,網速好的話,下載下傳也很快,有些高校的網,估計半小時不到就能搞定。安裝前一定先用TimeMachine備份系統,這也是官方建議的,畢竟是Beta版系統。安裝過程很順利,可以說是傻瓜式,中途不會出現什麼需要互動的東西。大概半小時吧,安裝過程中會有若幹次的重新開機,而且好幾次都是從進度條中間打斷的,還有點小驚險,我在更新的時候還以為更新失敗了,都做好恢複的準備了,結果重新開機若幹次之後,一切OK了。心髒不好的就别盯着了,出去喝杯茶,轉一圈,回來就好了。網上有個體驗教程說什麼下載下傳完之後不會自動挂載,需要在控制台使用指令挂載什麼的,我沒有遇到。

下面就是截圖了。

其實Mac的扁平跟微軟的扁平不是一個概念,後者的扁平完全沒有漸變、陰影、圓角,而Mac的扁平其實依舊可以看到圓角矩形的影子,隻是角沒那麼圓了,标題欄也依舊可以看到漸變色,打開的程式,依舊會在程式邊框外有陰影。

Yosemite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優雅,這種半透明的模糊效果現在看來,真的非常讨好眼鏡。不知蘋果是不是對玻璃情有獨鐘,商店一律都是玻璃的、連裡面的樓梯都要用玻璃,界面也傾向于半透明玻璃效果。

1.安裝

Mavericks下的最後一眼了,此步以後,系統不會再進入Mavericks界面。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登入界面沒有截圖,半透明模糊效果,看起來效果不錯,與Mavericks相比,登入界面有很大變化。

2.回報助理

安裝完成後,系統會提示輸入Apple ID以登入回報助理,登入後就會看到下圖,希望也能為新系統盡一份力吧。體驗不到5小時,發現三個mini bug,都是界面上的,準備用用這工具。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3.系統界面

整體界面扁平就不用說了,半透明元素非常多,從Dock、Launchpad到Finder、上下文菜單,幾乎都可以看到半透明的影子。垃圾桶是釋出會上特别強調的,是以有必要強調一下,基本上感覺那些原生圖示裡面,除了iTunes、地圖還沒替換外,其他的基本上已經扁平化了,廢紙簍的風格不太好說,似乎拟物的風格還是比較重,但放在一起,絲毫沒有違和感。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上下文菜單半透明效果。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下載下傳檔案夾,依舊是半透明效果。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Mission Control相比Mavericks頂部的紋理背景沒了,整體背景也做了模糊化處理。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Launchpad也是同樣的模糊處理,頂部的搜尋欄似乎從原來的圓角矩形變成了方的。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Launchpad檔案夾,這個設計幾乎是照搬了iOS系統的檔案夾打開時的樣式,曾經是我最反感的設計,還是喜歡Mavericks那種檔案夾打開的樣子,但體驗了之後發現,有了那種動畫過渡效果,再加上處于整體全新的界面風格下,好像内心也不是那麼排斥了。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側邊欄幾乎是整合了Mavericks裡面的側邊欄通知功能和Dashboard功能,Widget與系統應用整合的很好,提醒事項點選的時候會跳出提醒事項應用。社交網絡目前整合了騰訊微網誌和新浪微網誌,當然,免不了自家的資訊。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通知的設定功能幾乎和iOS版的一緻了,無論是提示樣式還是下面那幾個選項,都可以在iOS中找到相應的選項。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Dashboard并沒有被拿掉(如果看不到,需要到系統設定中開啟),這可是我的最愛。不過在整體扁平、模糊效果的大前提下,Dashboard的陰影、漸變等拟物效果,似乎有點顯得格格不入,估計日後要麼會徹底拿掉,要麼也會改成與其他界面統一的效果。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4.系統應用

釋出會上就提到了Finder在滾動的時候,頂部會看到檔案的内容,從下面的截圖可以看出,的确是可以看到,不過隻有顔色反差比較大的時候才比較明顯,而且不是那種簡單的半透明模糊,頂部标題欄、工具欄下的模糊,似乎要比原來的檔案圖示範圍大不少。

系統應用基本上都取消了右上角的全屏,取而代之的是左側第三個按鈕,也就是原來的(内容)最大化按鈕。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iBooks依舊是半透明模糊效果,基本的布局什麼的沒有變化,感覺比iOS下的iBooks讓人喜歡。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iTunes沒有任何改變,連左上角的三個系統按鈕都不舍得變,好吧,根據一些洩露圖,蘋果應該是在憋大招,新版的iTunes确定無疑會上扁平化界面。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App Store模糊效果似乎沒有其他的那麼出衆,而且除了頂部做了扁平化處理,内部的樣式差不多還是以前的風格,估計以後也還會大動手術。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電腦的扁平效果比較明顯,界面配色好像也不錯,穩重和活潑都展現出來了。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地圖似乎比之前快了不少,而且搜尋一個地點時,一排圖釘頂上去的效果不錯^_^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下面是重頭戲了,浏覽器,也是我更新系統最大的原因。

位址欄不會像以前那樣填充工具欄剩餘的所有空白了,有空間沒有填滿時,它也不會拉伸。

當點選位址欄後,可以輸入位址、搜尋,以前的收藏夾也內建在了下方,可以直接選擇,不過如果要是收藏在檔案夾中的話,操作明顯比以前複雜了,以前是"點選收藏欄檔案夾-點選收藏",現在要在以前的基礎上先點選位址欄。

插件依舊可以使用,我裝的AdBlock Plus、Pocket、CustomerReader2等都可以使用。

發現一個不太好的地方,以前的Safari,Common+T打開新标簽時,位址欄直接就會聚焦,這時候輸入網址,點選收藏都可以,現在的位址欄,預設是不聚焦的,需要手動點選,才能輸入位址、點選收藏,增加了操作步驟。收藏欄也沒有提供在工具欄下方顯示的功能,不過可以點選邊欄,然後選擇收藏。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邊欄增加了半透明模糊效果,看起來很迷人。位址欄不再顯示完整URL,點選位址欄時,才會顯示。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雙指聚攏(Pinch手勢)可以将同一個域名下的站點放入同一個組中,我試了好像不管用,詳細原因沒有深究。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設定選項依舊如故,搜尋加入了新興搜尋引擎DuckDuckGo,看了下,界面極簡,而且聲稱絕對不會收集使用者資訊,不知道會不會變成第二個“不作惡”。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最後就是Splotlight了,一句話總結:的确很強大。內建了方方面面的搜尋,從應用、字典,到郵件、檔案、曆史記錄,而且支援中文應用拼音直接搜尋,不知道此功能一出,Alfred是不是該哭了,其實也不至于,Alfred自有自己的強項。

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關于更換字型,個人沒有明顯的不适感,也沒有明顯的感覺到換了字型,如果你不是對字型非常敏感的話,估計也沒什麼感覺。

後記:

其實這麼多年來,計算機行業一直遵循摩爾定律發展,硬體的性能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軟體也越做越大,但客觀的說,沒有出現那種适合PC,但又能很好的消化PC性能的軟體,硬體要求太高,PC廠商高興,但使用者不買單,是以Vista很快死掉了,是以,現狀就是,硬體的性能得不到消化,PC已經出現了性能過剩,使用者沒有更換電腦的傾向,整個行業自然趨于疲軟。作業系統基礎功能多少年前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程序排程也好,記憶體管理也罷,就那幾種算法,不會有太大改觀,Windows 7和Mavericks的釋出,幾乎是PC世界和Mac世界作業系統的巅峰了,是以如果硬體沒有出現革命性的創新,估計作業系統也不會在日後看到什麼革命性的創新了。

好多人在激烈辯論究竟是拟物效果好還是扁平效果好,其實沒什麼好辯的,一個事物發展久了,主次沖突激化的一定程度,變是很自然的事,最開始的界面是沒有拟物效果的,也是扁平,但那種扁平跟現在的扁平不是一個概念,後來慢慢加上了漸變、陰影、紋理、光暈之類,慢慢地拟物了,而現在,又開始回歸扁平。發展軌迹是“扁平-拟物-扁平”。

最早的電腦,大家共用,顯示器連接配接的其實都一台主機,後來蓋茨提出要讓每個人都用上電腦,于是,慢慢變成了分布式的,現在炒的雲計算,又有集中的趨勢,但其内部又是分布式的。誰能說日後的計算機一定是雲計算的天下?如果量子計算、超導實作了,每個手機都能當超級計算機,那我們可能也就不需要雲計算了。發展軌迹也是“集中-分布-集中”。

軟體架構也一樣,最開始沒有浏覽器,是C/S的天下;後來web技術快速發展,B/S大行其道;現在浏覽器、電腦性能、網絡帶寬、Web技術等各方面不斷成熟,基于浏覽器的軟體也可以利用HTML5、Adobe Air、微軟的Silverlight等技術實作超越原來B/S架構的一些複雜互動和功能,是以,又有C/S的傾向,發展軌迹同樣是"C/S-B/S-C/S"。

其實世界上的事物,無不如此,都是在做一種震蕩式的發展,或者說螺旋式上升,沒有任何一種事物可以說是發展到了終極形式,每一個階段可能都會重複以前的東西,但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适應目前環境、各種内外部沖突的結果。所謂“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覺得結合咱們祖宗的思想,把是拆成“是”和“不是”,就更完整了,曆史有其必然性,是以,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存在的的确都是合理的;但事物要不斷發展,要是現在的都合理了,那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也就意味着終極形式的到來?這顯然有違常識,是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存在的也都是不合理的。

扯了這麼多,最後的結論就是,扁平和拟物,沒有孰優孰慮之分,隻是特定環境下的特定産物罷了。喜歡了,果斷跟上,不喜歡,那也是大勢所趨,堅持你的Mavericks或者Win7就好,沒必要内心痛苦,或者挖空心思證明拟物的優越性,你的堅持改變不了任何人,用或者不用,你還是你,世界還是這個世界,太陽照常東升西落。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tevenluo/p/3877469.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