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提綱

  • Web3概念爆火的原因和背景
  • Web3的定義
  • Web3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 Web3和開源的關系
  • Web3和黑客文化
  • 開源是Web3的基本特征
  • Web3能否解決目前開源共同體存在的問題
  • 如何看待創新? 如何看待監管和創新的平衡?

正文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本文主要試圖讨論了幾個問題:

首先,站在開源的視角怎麼去了解今天大家經常提到的Web3?

其次,怎樣以Web3的視角來了解開源?Web3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鑒的點,來優化目前開源社群?

最後,我們該以怎樣的态度去看待創新?

Web3的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來了,但突然在去年引發了很多關注。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就在去年的12月21日,兩位工程師背景出身的知名創業者,因為Web3這個概念,在推特上争論了起來。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左邊是Jack Dorsey,他是推特公司的創始人,70後,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發了一個計程車排程軟體。右邊這是馬克·安德森,從9歲就開始接觸計算機,在圖書館自學了Basic,之後1993年他和合夥人六個星期就開發出了UNIX版的Mosaic浏覽器。

然後馬克·安德森創立了浏覽器公司網景Netscape,1995年8月9日網景上市,開盤是28.5美元,收盤一下飙到了58.5美元。之後世事變遷,網景公司在浏覽器商業大戰中失敗。2009年馬克安德森成立了風險投資機構A16Z,管理規模是美國規模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這就是兩位大咖的争論細節,Jack認為Web3屬于VC和LP的概念,隻是換湯不換藥,然後馬克·安德森就把Jack屏蔽了。但是兩位的争論,和屏蔽行為,引發了很多知名媒體的關注。其實在2020年初到2021年年中,其實很少有人去谷歌搜Web3這個概念,突然,在這二位網紅辯論的時候,很多人也開始關注這個概念。

那我們沿着這個故事繼續看,到底什麼是Web3? 或者說,大家所認為的Web3到底有什麼願景?特性是什麼?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Web3是建立在去中心化技術上的網際網路,它的願景是通過區塊鍊技術,建構全新的價值網際網路。Web3的特性是,資料所有權,控制權屬于普通使用者,而不再屬于大型網際網路公司。

那麼,Web3為什麼會流行呢?我們試圖去分析一些原因,當然以下這些原因隻是其中一部分: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首先就是國外的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推動。比如像我們前面說過的A16Z這樣的明星風險投資機構,一直在關注區塊鍊相關的項目,當然,也投出了不少表現不錯的創業公司。還有像紅杉美國、還有像Paradigm等等一系列加密基金,比較早的時候開始關注整個Web3的賽道,資本市場對未來的下注,很容易引發大家的關注。

其次,就是NFT的出圈。比如說最早的加密朋克、再到後面的BAYC無聊猿,這些NFT引發了大量知名人士和明星的購買,像歌手賈斯汀·比伯、還有籃球明星奧尼爾,包括周傑倫等等,這些購買NFT的行為就引爆了社交媒體,很多創業者、品牌方也在思考,究竟自己能不能做出來下一個這樣現象級的NFT項目。

最後就是資本市場的表現。比如說去年有一家叫做Coinbase的公司上市了,市場是這樣的,一旦有創業公司上市,那麼這個賽道就會引發很多的關注。當然,原因還有很多,例如DeFi Summer的火爆等等。

總結:其實Web3之是以可以得到這麼多人去關注,是在很早之前時間和實踐積累的結合。從區塊鍊技術開始,再到各式各樣的應用、再到很多各國央行大機構、傳統金融企業、大廠等等,會專門把區塊鍊當做一個專業的技術,這些需要時間和經驗。

Web3究竟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那Web3究竟希望解決什麼問題呢?

首先是目前産業利益配置設定格局失衡的情況,包括很多大平台直接造成的壟斷。這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通病。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發現少數的公司,特别是科技領域,通過早期快速建立護城河和形成的網絡效應,直接導緻壟斷。那麼這種壟斷會帶來什麼呢?直接結果就是會影響中小企業的創新,舉個例子,今天在美國無論做個什麼,很難繞過谷歌這樣的公司,想要做廣告,必須通過這些大的平台,很難平地起高樓。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官方機構,全世界的官方機構也在關注反壟斷,比如說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歐盟委員會,也包括我們國家,都把反壟斷當做了很重要的任務,其實大家目标還是一緻的,就是想保護創新和生态的健康。

其次是算法濫用。包括:歧視推薦、歧視定價、算法控制,通過收集和利用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來進行差别對待,平台由于具備了強大的資料擷取能力,對消費者的精準識别能力也空前提升,這些就是把消費者帶入了不利的境地。

最後就是網際網路資料權屬和價值表達不清晰。我們很長時間以來,其實很多時間會生活在網際網路空間上,包括我們會把攝影作品、音樂這些數字的出版物和作品、财産等等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傳輸。但是很長時間以來,其實我們很難去界定數字資産的權屬,比如說,在NFT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很難去區分真正屬于自己的一張圖檔,和别人複制的這張圖檔。這個權屬怎麼界定?包括音樂、版權等等,這些數字資産怎麼去進行标記?那麼通過Web3和NFT,是可以去探索如何用這樣的技術,對數字資産進行确權。

Web3和開源的關系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首先,如果從網際網路曆史的發展角度來看,開源軟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上面這張圖:

首先,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今天耳熟能詳的很多應用和基礎設施,都是基于開源做出來的。比如說,作業系統Linux,Linux應用非常廣泛,例如車載作業系統,嵌入式、伺服器等等,還有就是資料庫,像MariaDB和MongoDB。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程式設計語言,比如Python、JAVA、RUST、Go等等,這些開源語言編寫出來的應用占據了網際網路應用的很大一部分江山。

其次,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安卓手機用的系統,還有Chrome火狐這樣的浏覽器,很早深入到了大家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而這些都是因為開源,而能變得越來越完善。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然後就是區塊鍊技術的誕生和開源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實區塊鍊技術的誕生,和開源文化誕生的文化起源是一緻的。

為什麼這麼說?這裡我先講講黑客文化:

注意,這裡面我們提到的黑客,不是喜歡攻擊系統的惡意分子,這裡的黑客,指的是熱心于計算機技術,水準高超的計算機專家和網絡安全專家。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197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的學生們開始了一項活動,撰寫了一個特别的指南《MIT入學手冊》,指南中,單獨有一章關于黑客攻擊(這裡的攻擊主要指玩笑類型的惡作劇)的内容,并讨論了曆史、黑客組織、道德規範、安全提示和活動風險。

早期的學院派年輕人通過一些惡作劇樣式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情感。在2001年之前的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中,還有一個MIT特色的黑客廳,裡面展示了很多MIT過去的Hacker故事。

上圖左側,1982年,在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橄榄球比賽中,突然出現了一個标有MIT的大氣球,麻省理工校友們在在哈佛和耶魯比賽期間,惡作劇策劃者将一個由真空吸塵器電機驅動的小泵移動到比賽場地,偷偷将其掩埋,并将其連接配接到氣球上,大家都是為了好玩。

上面PPT右側圖是大教堂與集市的作者Eric的一句話,麻省理工電氣工程系采購了PDP-1計算機首先被用來不是計算,而是被一群貪玩的學生用來打遊戲了。

當然,遊戲沒有白打,遊戲玩家們一起開發了一款空戰視訊遊戲"SpaceWar",世界上第一款多人制遊戲。

是以我們可以發現,早期的黑客文化,就是勇于探索、創新,稍微帶一點點沒有惡意的反叛精神。黑客文化其實是工程師們基于興趣去探索和解決問題,也是創造力的重要來源。Unix誕生其實也是因為喜歡和興趣,然後包括後面的自由軟體運動,開始于Unix誕生之後,再到後面自由軟體基金會誕生,Ricard Stallman發起了GPL許可證。

然後再往後,像Linux系統,也是Linus當時自己喜歡和熱愛,才去做的。再到後面Linux基金會、Apache基金會成立,開源軟體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是以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憑借探索和創新精神做出來的東西,本質上都是起源于黑客文化和精神,這個點是很有趣的。

Web3和黑客文化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說完開源軟體、自由軟體與黑客精神的關系,再來看看Web3和黑客文化。

30年前,1992年的加州舊金山灣區,有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樓, Cygnus Solutions公司,是計算機科學家John Gilmor為了讓自由軟體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建立的創業項目。30年前的1992年的某個周六,一個屬于神秘群體的小範圍讨論會議即将在這裡開始。

這個會議由Eric Hughes、Timothy C. May(英特爾的電子工程師和進階科學家,很早就财務自由退休了)和John Gilmor主導,他們邀請了身邊不到20個關系最要好的朋友參加,這二十個人基本都是密碼學專家。

在首次會議上,John Gilmor幽默地把這個小團體稱作密碼朋克(Cypher Punk)。會上讨論了啥?

主要針對密碼學目前的各類問題,以及密碼學到底如何能造福人類,其實Geek們還是想要通過技術讓世界更好,這是他們内心想要的東西。

首次密碼朋克的會議讨論很熱烈。于是,這次讨論會,逐漸發展成了每月一次的定期聚會,問題又來了,大家發現高手之間的交流經常會對彼此思路産生啟發。于是乎,密碼朋克們決定建構一個CypherPunk郵件清單,這樣一來,美國灣區之外的其他“密碼朋克”也可以一同加入讨論。

郵件清單逐漸在密碼朋克們之間流行起來,大家每天都在交換關于密碼學的想法、讨論計算機工程、提出一些好的點子,對代碼進行測試。自由分享自己關于數學、密碼學和計算機科學乃至哲學的辯論,當然也有意見和觀點不同而出現的吵架和辯論,但這并不影響彼此之間對問題的探讨。1997年,郵件清單的訂閱者的數量預估已經到了2000人。

在密碼朋克的讨論組裡,走出了很多大神: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1997年,Adam Back 建立了Hashcash,首次嘗試了匿名交易系統。

1998年,Wei Dai發表了關于B-Money的提案。Wei Dai提出的方法被稱為“權益證明”(POS),以太坊借鑒了這個思路。如果你看過以太坊白皮書,可以看到Vitalik對密碼朋克們的緻謝。2004年,Hal Finney借鑒了Adam Back的Hashcash ,建立了RPoW(也就是BTC所采納的工作量證明重要參考要素之一)。

2009年1月3日的芬蘭赫爾辛基,中本聰(Satoshi)在一個小型伺服器上首次建構、編譯了一項開源代碼,運作了SHA256運算。2009年3日18點15分,中本聰建立了BTC世界的第一個區塊(block),然後密碼朋克Hal Finney也是第一個接收中本聰發送BTC的人。

是以我們發現,區塊鍊、Web3的起源,和這種協作、共享,為一個更好的世界節努力,初心其實都是一樣的。

開源是Web3的基本特征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為什麼說開源是Web3的基本特征呢?

首先,今天所有經受過考驗的Web3項目和技術,都是開源的。需要讓大家都能看到代碼的具體情況,典型案例就是以太坊。項目不需要對使用者隐藏任何内容。開源有助于項目具有完全的可見性和透明度。如果使用者對特定項目中的某些内容有疑問,她可以輕松檢視代碼,使用者可以在投資/交易中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公衆眼中可見也意味着項目的開發人員應該盡最大努力提供高品質和無差錯的代碼。如果沒有可見性,編碼人員可以簡單地開發錯誤和易受攻擊的代碼,沒有人會注意到幕後發生的事情。

其次,就是避免重複造輪子。區塊鍊、Web3像許多其他軟體解決方案一樣,沒有必要在區塊鍊項目中從頭開始制作所有内容。這部分與區塊鍊空間中幾乎所有内容都是開源的事實有關。如果你有開發區塊鍊項目的想法,并且有編碼經驗,你可以簡單地浏覽數千個可用的公共存儲庫,找到一個适合你需求的基本代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其中許多代碼已經過稽核,并且删除了典型的錯誤。這将節省大量時間,成本和能源。

最後,通過開源,開發人員可以在全世界的範圍内,收到更多的回報和建議。開源社群的數百名開發人員或專家提供樂意幫助或與開源項目的疊代。對于資源有限的Web3項目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進步的機會。

Web3能否解決目前開源共同體存在的問題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先從幾個事件來看,NPM是NodeJS包管理和分發工具,而faker.js和color.js是 npm 上非常知名的開源工具,每周下載下傳量高達千萬,作者是工程師 Marak Squires 。

Marak Squires 租的房子遭遇了一場大火,他的所有财産幾乎全部喪失,盡管Marak Squires在推特上釋出了求助,告訴大家已經無家可歸,希望有人可以給他一些資助。但是,或許Marak并沒有獲得足夠自己生活的資金,于是他在Github上公開譴責了免費使用他開源項目的大公司,之後的2022年初,Marak Squires一怒之下,破壞掉了自己的軟體源代碼,以至于所有人都無法使用它們。

2021年底,基于Java的日志記錄架構Log4j出現了漏洞,這是一個開源的且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的架構,但這個漏洞導緻基于JAVA的數十億台裝置可能會面臨安全風險。盡管這這些事引起了業内的争議,但是也給很多人了一個反思的機會。

還有就是OpenSSL,這是有史以來應用最廣泛的開源密碼庫項目。如果OpenSSL代碼存在漏洞,全球三分之二的網站伺服器将會受到影響。但是,OpenSSL這個開源項目不屬于任何商業公司,每一行代碼都依靠世界各地程式員們在閑暇周末的自願貢獻。最早 OpenSSL每年得到的捐款收入始終徘徊在可憐巴巴的兩千美金。說出去大概沒人會信,但最早這個保障了半個網際網路安全的密碼庫項目實際上隻雇得起兩個全職員工。

大家最終意識到,今天的網際網路和科技巨頭的正常運作,和被很多關鍵部門廣泛應用的軟體系統,高度依賴着開源愛好者們在業餘時間無償維護、用愛發電的軟體。今天汽車上的車載作業系統,手機作業系統,甚至到探月衛星和航空航天,幾乎都靠Linux和安卓這樣的開源項目,而這些堅持維護開源項目的工程師付出了很多努力,算得上是真的無名英雄,但他們卻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經濟回報。

那麼,能否可以用Web3的模式,去探索解決今天開源共同體存在的問題?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Web3目前有什麼新的要素可以嘗試使用?

首先,NFT,可以用來标記生産資料,也可以在一定範圍内流通。

其次,DAO,也就是去中心化組織,DAO又是什麼呢?我們把DAO先了解為一個新型的、建立在區塊鍊上的新型組織形态,DAO沒有中心化的管理者,就是這個組織裡沒有老闆,沒有CEO,通過智能合約把規則寫在章程裡,通過規則來運作,這也是Web3組織結構的一大特點。

最後,是Token,Token有物權、股權等屬性,這種特殊屬于Web3的屬性,也給Web3的經濟系統和金融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創新要素,最近比較流行的“NFT”的T,就是Token的縮寫。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如果存在去中心化的系統資料庫,再加上一個信譽系統,并存在經濟激勵機制支援,是否可以暴露壞的軟體參與者?并且獎勵好的軟體參與者?

這裡我提了一個實際的案例: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Tea去中心化系統的簡化視圖      

能否通過軟體包管理器提供物質資訊,以便開發者評估他們是否可以信任一個軟體包及其作者。這種資訊可能是基于聲譽、社群贊譽、從去中心化身份(DID6)系統中檢索的資料、其他包管理器或可能依賴網絡參與者将經濟價值置于風險之中的激勵機制。Tea.xyz的工具、資訊和獎勵的組合,是否可以将公正地激勵開發者,幫助刺激開源軟體的增長,促進創新?

如何看待創新本身?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那麼,在今天我麼究竟應該如何了解創新?如何看待新興事物?包括如何了解所謂的泡沫?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首先,如果我們從2000年前後的網際網路泡沫看,雖然網際網路泡沫中有很多公司已經不複存在,但是,當時蓬勃生态包括試錯,也給後面的技術應用和創新應用奠定了很多基礎。

第二個就是技術的疊加效應導緻的創新,我們舉個例子,從網際網路疊代的過程,可以發現有的時候早期技術出現并不一定能馬上做出改變世界的應用,而這些技術單點彙集在一起,彼此組合,卻發展出很多偉大的産品。舉個例子,TCP/IP是20世紀70年代首次出現的,而DNS是1985年前後發明的,而直到1993年世界上最早的浏覽器推出,這些技術才真正結合做出了改變技術曆程和世界的産品。

平衡監管與創新

Web3:開源文化下的技術創新

最後,全世界各個國家近幾年的主題,都是要平衡好監管和創新。對于各國,保護普通消費者是非常重要的立場,因為我們會發現一些領域,特别是金融,今天所有我們看到法律法規都是有着它存在的道理的,通常是血的教訓,核心就是要保護普通使用者。

其次,就是也要給創新留有一定空間,并且努力和全球特别是技術應用接軌。

然後,其實沒有人能真正預測未來,除了未來真正到來的那天。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技術,都是一點一點應用起來的,通過大家的努力和疊代,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要重視創新,和未來可能發生的趨勢,同時也不能忽視目前存在各種問題,未來還是要繼續探索的, 始終要努力往前走,解決問題,讓整個開源和Web3都能變得更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