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澎湃思想周報丨芭比旋風;學生報道如何揭露斯坦福校長

作者:澎湃新聞

芭比旋風

由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執導的真人電影《芭比》全球上映以來刮起一陣粉色旋風,目前全球票房已接近4億美元,遠超預期。對中國觀衆而言,較為直接的感受可能是,發現電影院中《芭比》的排片明顯增加了。影片引發的國内外讨論也很有意思。

澎湃思想周報丨芭比旋風;學生報道如何揭露斯坦福校長

《芭比》

歐美影評人對《芭比》評價總體比較積極,贊揚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女性主義視角以及随處可見的、令女性觀衆會心一笑的隐喻;批評大多認為這是一部在芭比娃娃的制造者美泰公司控制下的産品宣傳電影,是以在立意表達上顯得不夠犀利。

英國《獨立報》的Clarisse Loughrey在一篇打五星評論中說道,《芭比》是近期記憶中最有創意、制作最精良、最令人驚訝的主流電影之一——它證明了“即便在資本主義的腹地也能實作這樣的東西。……雖然任何制片公司的電影都不可能真正具有颠覆性,尤其是當消費文化已經接受了‘自我意識對商業有利’的觀念時,《芭比》所表現出來的東西卻遠遠超出了你的想象”。

英國《每日電訊報》的Robbie Collin也對該片給予了積極評價,打出了四顆星,并稱該片“有深度的怪異,構思巧妙,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他寫道,這部影片“諷刺的角度……被熱情而調皮地榨取了出來。裡面有一些插科打诨的段子,歡快地捅了一些網上的男性氣質馬蜂窩”。

這與中國觀衆的觀影體驗如出一轍,國内社交平台上有關帶男友/直男去看《芭比》的體驗和影片中諷刺的一些橋段不謀而合。

《每日郵報》的Sarah Vine卻不太看好這部電影對男性的表現。她寫道:“這是一部極度反男性(anti-man)的電影,是所有‘TikTok女權主義’的延伸,它把任何形式的男性氣質——除了最平淡無奇的——都描繪成有毒的、掠奪性的......”

“每個男性角色不是白癡、偏執狂,就是可悲的失敗者。如果角色颠倒過來,由男性導演拍攝一部關于所有女性都是歇斯底裡、神經質、拜金女巫婆的電影,那麼這部電影将被譴責為——非常正确地——極具攻擊性和性别歧視。”

英國《衛報》的Peter Bradshaw對該片的評價也不高,隻給了三顆星。他認為《芭比娃娃》是“一部善意但自我意識很強的電影”,“偶爾非常搞笑,但有時也會莫名其妙地顯得端莊和拘謹,似乎搞笑的沖動隻能是刻薄和諷刺”。

他還說,“這部電影也許是一個長達兩小時的巨型産品廣告,雖然并不比《樂高大電影》更誇張,但《芭比娃娃》并沒有像《樂高大電影》那樣樂此不疲地進行喜劇表演”。

Empire的Beth Webb在她的四星影評中稱贊了羅比和高斯林飾演的芭比和肯的表演。她說,羅比非常搞笑,但最始終如一的搶鏡人物是金發脆弱先生。“高斯林全身心地投入到肯的不安全感中,他從芭比娃娃的小跟班變成了父權制的海報男孩。他的每一次肌肉拱起、每一次頭發甩動、每一次吉他彈奏都堪稱完美。”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的Devan Coggan也對本片的導演贊不絕口,他說“永遠不要懷疑葛韋格”。“這位曾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人打造了一場激烈、有趣、深具女性主義色彩的冒險,讓你敢笑敢哭,即使你是塑膠做的。”

Lithub的Olivia Rutigliano認為《芭比》展現了當下女性的生存狀态的很多隐喻。“《芭比》講述的是在男性視角中根深蒂固的嫉妒、仇視女性的思潮。在《芭比》中,我們看到所有女性的進步、作品和夢想都被男性拆解、抹殺和摧毀,他們需要感覺自己控制着強大的女性,進而感覺自己強大。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講述堕胎禁令、1月6日的暴動和我們的後特朗普社會,就像它給人的感覺一樣(可悲的)永恒。”

“但更深刻的是,當芭比意識到她的世界是一場災難時,她會發生什麼。她變得郁郁寡歡,開始憎恨和懷疑自己。她覺得自己沒有吸引力、不重要,就像一個失敗者。葛韋格在創作劇本時受到了1994年出版的非虛構類書籍《重振奧菲利亞》的影響,該書講述了女孩在青春期突然遭遇的大規模自信和抑郁危機。她向《Vogue》雜志解釋了這一現象:‘她們風趣、率真、自信,然後她們就停止了。’......突然之間,(女孩們會想),哦,我不夠好。”

“看《芭比》的時候,這一刻(羅比飾演的芭比陷入絕望,大頭朝下,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因為她無法解決身邊發生的可怕事情)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的最直覺的時刻之一。”

在小宇宙搜尋“芭比”單集,絕大部分評價的角度與上述觀點相近,主播們盛贊這部輕巧的女性主義商業電影,認為“尋找自我的肯和芭比才是男女平等”,即便有所批評,也認為這是“瑕不掩瑜的玩具IP電影”。

對于IP電影的資本屬性,《好萊塢報道》的 Lovia Gyarkye 持否定意見,她寫道:“無論葛韋格的《芭比》做得多麼精巧,整部影片都萦繞着一種不好的預感。

“導演成功地在一個僵化的架構中刻畫了自己的特色,并引出了更深刻的主題,但故事的犧牲是顯而易見的。《芭比》中渾濁的政治和平淡的情感處理都表明,這部影片最終是為一個品牌服務的。”

The Baffler網站也注意到了這部電影,并且不無揶揄地揭示該電影展現了資本主義的虛僞:這部泡泡糖電影由葛韋格執導,葛韋格曾是聰明、人性化電影的時尚達人,但顯然長期以來一直懷有“成為大制片廠導演”的雄心壯志。這部電影激發了從《華盛頓郵報》到密歇根州州長等所有人為美泰這家跨國玩具集團搖旗呐喊的熱情。去年,這家玩具集團通過向兒童銷售越來越精緻的塑膠垃圾,毫不費力地獲得了近55億美元的收入。《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們蹭熱點發了一篇“芭比大廚的十三種菜單”的稿件,但有理由懷疑,芭比常年注意自己的非人身材,絕不會吃這些食物——從奶油泡芙、大理石花紋酥餅、紙杯蛋糕到意大利肉醬。或者拜《紐約時報》的報道所賜,盤點一下芭比龐大的房地産投資組合。正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所指出的那樣,芭比的馬裡布夢想之家(Malibu Dream House)要想在氣候變化中幸存下來,就必須重新設計。對那些想了解成人銷售市場情況的人來說,可以看看Mashable對十大品牌聯名進行的排名,其中包括芭比娃娃品牌的Chi電熨鬥、Béis行李箱和狗衣服、Crocs 和 Xbox(以電影《芭比》為原型的視訊遊戲尚未公布)。而美泰公司高管抗議說,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為了銷售玩具”。就差把“呵呵”寫在文章裡了。

與此形成有趣呼應的是虎撲熱帖:“美國人揭露電影《芭比》的美國陰謀”。這是一個搬運自抖音的視訊,制作者簡介為“一個普通的美國農村人,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國際關系學碩士畢業”。該視訊題為“美國資本如何用電影攻擊全球人民例如《芭比》”,觀點認為電影是美國軟實力的有效載體,美國資本借《芭比》傳播男女對立的思維,并對各國觀衆洗腦。

《雅各賓》則将這部電影與正在進行的好萊塢編劇演員大罷工聯系在一起。“它終究是另一部怪誕、高調、為資本主義叫好的IP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的成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它們被吹捧為拯救了電影業,而此時,WGA 和 SAG-AFTRA 的大罷工正威脅着好萊塢停滞不前。”

“如果這些電影遭到嚴重抵制,也許會迫使電影業陷入危機,進而為編劇和演員達成體面的協定,避免電影業的未來變得更加可怕。另一方面,美國電影業在制作有趣的電影方面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有時甚至讓人懷疑它是否值得拯救。”

“不過,我們已經習慣了隻有糟糕的選擇。似乎永遠都是粉色高跟鞋或博肯鞋,也許還有洞洞鞋作為第三個選擇。不過,即使你對好萊塢偉大的類型電影時代的愛已經淡去,你也會情不自禁地為流行電影中終于出現了一些東西而感到一絲興奮。”

參考連結:

https://www.bbc.com/news/entertainment-arts-66242100

https://thebaffler.com/latest/fresh-hell-mcnuggets

https://lithub.com/greta-gerwigs-barbie-is-a-fascinating-spectacular-philosophical-experiment/

https://jacobin.com/2023/07/barbie-movie-review-mattel-consumerism-feminism

https://weibo.com/2054300185/4926973141060259

學生報道如何揭露斯坦福校長學術造假

7月19日,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泰西耶·拉維涅(Marc Tessier-Lavigne)宣布:由于斯坦福大學董事會開展的審查發現他作為神經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存在缺陷,他計劃辭去校長職務,将于8月31日離職。此前,由該校學生自辦報紙進行的廣泛調查揭露了他在科學研究中存在不當操縱行為。2022年11月29号,斯坦福大一新生西奧·貝克(Theo Baker)在校園報紙《斯坦福每日新聞》(The Stanford Daily)上發表了一篇質疑泰西耶·拉維涅學術不端且涉嫌造假的報道。西奧指出,泰西耶·拉維涅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科學》和《自然》上發表的四篇論文中,部分試驗結果配圖存在包括複制、人為修圖等操縱行為。文章發表後,斯坦福大學立即宣布對指控進行調查。調查報告表示,泰西耶·拉維涅未能果斷、直率地糾正科學記錄中的錯誤,必須撤回論文,或對五篇被廣泛引用的論文進行冗長的更正。

澎湃思想周報丨芭比旋風;學生報道如何揭露斯坦福校長

當地時間2010年10月7日,美國紐約,馬克·泰西耶-拉維涅博士出席了洛克菲勒大學醫院百年慶典。

在泰西耶·拉維涅辭職幾周前,西北大學的學生自辦報紙《西北大學日報》(The Northwestern Daily)刊登了對學校橄榄球隊内部欺淩行為的調查報道,導緻主教練被解雇。随着地方新聞的不斷減少,學生的新聞報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它確定大學上司層的行為受到監督。《The Nation》雜志的作者伊策爾·盧娜(Itzel Luna)與西奧·貝克讨論了他的報道以及大學新聞的重要性,以下為本次對談的節選。

伊策爾·盧娜:校報的報道可能與傳統的新聞媒體非常不同。能否請你向我介紹一下,你是如何得到關于泰西耶·拉維涅這篇報道的消息?你和編輯們又是如何根據你作為學生的獨特身份來選擇報道?

西奧·貝克:事實上,我們在2015年的調查起點并沒有特别之處,如果人們願意去認真調查,他們就能獲得這些線索。我們開始關注一些網絡論壇上的傳聞,人們在檢視已釋出的資料時指出:“這些資料看起來像是被拼湊在一起,展示了本不存在的内容。” 是以,我們将這些傳聞拿去與專業的驗證分析師合作,第一時間釋出了報道,将謠言轉變為新聞報道。

作為學生報紙,我們處于與其他新聞機構不同的位置。這意味着一開始人們可能不願意接聽我們的電話,因為我們缺少已經建立起來的可信度。我們必須從事實上開展一項“開源調查”,從已經公開、隐藏在衆目睽睽之下的事情開始。我們必須從零開始建立信譽,而不是像新聞機構一樣自動獲得人們的信任。

伊策爾·盧娜:學生新聞報道非常獨特,尤其是它并非一份官方的工作,而且通常沒有報酬。你如何在揭露其他人并未真正關注的事情的同時處理好學業?

西奧·貝克:這确實很難。上個季度結束時,我在同時做三份不同的工作。我來斯坦福是因為我想體驗這個地方所能提供的機會,是以我不會為了報道而将這些機會抛在腦後。我之是以來這裡,是為了探索和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嘗試在這之外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

我花費了超過一千個小時收集關于泰西耶·拉維涅報道的消息。尤其是在工作最忙的時候。我連續幾周工作80到100個小時,隻為完成一篇報道。有很多格言可能正确,也可能錯誤,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那你這輩子就不會有一天是在工作”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确的。這件事值得去做,如果我不去做,就不會有人去做。這激勵着我去埋頭苦幹,完成報道。

伊策爾·盧娜:你是否因為報道而受到過校方的法律威脅或回擊?作為學生,你是如何應對的?

西奧·貝克:馬克·泰西埃·拉維尼聘請了頂級律師事務所,庫利律師事務所的名譽主席史蒂文·尼爾(Steven Neal)。後者發送了許多咄咄逼人的信件,要求撤回報道,并試圖阻止我們在今後釋出關于泰西埃·拉維尼涉嫌學術造假的文章。顯然,當大學校長直接打壓你的工作時,這處境肯定很艱難。他還釋出了幾條公開資訊,其中一條是發給所有教職員工,抨擊我的報道“令人震驚”、“充滿謊言”。我所有的教授都收到了資訊,而我必須和教授們互動、交流,這确實令我感到壓力。幸運的是,我們有一支出色的律師團隊和新聞顧問團隊,他們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報紙合作,一直支援着我們,并確定我們能夠繼續發表報道。他們幫助確定我們的工作是深入、公正、全面的,并且随時準備好發表。

伊策爾·盧娜:距離第一篇報道發表已經過去了大約八個月。自那時以來,你已經寫了十幾篇後續報道。回想起第一篇報道發表時的感受,那是怎樣的?學生們的反應如何?

西奧·貝克:那時真讓人緊張。我花了大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寫那篇報道。對于第一篇報道,很多人害怕與自己的名字與之聯系在一起。我之前提到,我們與一些驗證圖像分析師進行過交流,他們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但其中一些人隻同意不具名引用,因為他們說:“馬克·泰西埃·拉維尼是一個有權勢的人,我不想公開反對他。” 我們很幸運,世界上最傑出的圖像操縱調查專家伊麗莎白·菲克(Elizabeth Fick)從一開始就願意公開且深入地談論這個問題。

伊策爾·盧娜:在斯坦福大學宣布他們将對你們的報道直接進行獨立調查之後,你們是如何繼續追蹤報道的?

西奧·貝克:我們從未有過“好吧,我們要停下來”的對話。尤其是因為最初宣布的調查并不是獨立的,這成為我們需要報道的另一個方面。我們很快得知,在被任命調查的人員中,有人在泰西埃·拉維尼的公司有1800萬美元的投資。甚至在第一份關于調查的聲明中,還贊揚了泰西埃·拉維尼的正直和榮譽。這敲響了很多警鐘,因為當你宣布将對某人是否誠實進行調查,卻在宣布調查開始時就表示你認為他是誠實的,這無疑會讓一些人感到緊張。

我認為我們永遠不會放棄這個故事,并且會繼續報道。在斯坦福宣布要進行獨立調查的時候,還有許多問題未能得到解答。即使現在,還有一些遺留問題。我們的工作是確定人們盡可能地了解事實,并能夠準确評估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他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伊策爾·盧娜:作為一名學生記者,揭露這些爆炸性新聞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學生記者的很多工作都是參加校務會議,報道學生團體的情況,扮演關注大學事務的唯一機構。

西奧·貝克:你說得很對。學生新聞實際上是一種進階形式的公共服務新聞。它并非隻在乎那些大新聞,全國成千上萬的人從事着這份工作,這些工作者幾乎沒有報酬,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缺乏有力的支援,且通常得不到認可。

人們願意做出犧牲,繼續從事這項工作,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校園需要這些獨立的監督者。對于任何想從事學生新聞工作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經曆,即使你無意成為一名記者,它也能讓你接觸到更多的視角,學習如何寫作。從事學生新聞是向很多人提出很多問題的好方法。你提出的問題越多,你的能力就越強。

全國各地的學生新聞都在進行重要工作。去年,《西北大學報》、《哈佛深紅報》和《哥倫比亞每日觀察家報》都有一些重大報道。他們在報道上堅持不懈。當學生記者試圖向那些位高權重的人提問時,他們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學生新聞在全國各地的普及,證明了有很多人希望能了解到深入的報道。

或許正如西奧·貝克在對談所指出的,盡管學生新聞幾乎沒有報酬,并且可能受到多方壓力,但對于真正關心校園的讀者而言,這樣的工作有着巨大的意義。在堅持報道他眼中對社會和學校至關重要的故事過程中,貝克也希望斯坦福大學能建立起更加透明的環境。

引用文章: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society/stanford-president-tessier-lavigne-resignation-the-daily-theo-baker-student-journalis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