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上半年21家公司累計預虧超200億,“産能大躍進”後豬企苦熬長周期

作者:界面新聞

界面新聞記者 | 張曉迪

界面新聞編輯 |

豬價下行周期拉長,豬企正在嘗迅猛擴張後的苦果。2023年上半年,21家養豬上市公司公告預虧,預虧額超過200億元。其中,出欄量排名前五的豬企虧損數額占據整體虧損數額的50%以上。

這也意味着,豬企到了賣多虧多的境地。

緣何如此?養豬行業本身具有明顯的周期特征,豬價随行就市。不同的是,自2022年3月,新一輪周期開始以來,豬肉價格長期保持低位。改革開放以來,豬周期下行階段,出現豬價跌破絕對養殖成本的持續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個月,但本輪虧損已達5個月。

周期規律被打破,是外部環境、政策、行業合力的結果。

多位業内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2019年豬瘟疫後,政府出台各項政策支援豬企保供、規模化發展,行業順勢加大投入,更新産業。2021年後,産能釋放,豬肉供應持續旺盛,但因疫情等因素,消費端未能提供有效支撐,供需平衡被打破。

然而此時,行業規模化更新已形成産能慣性和新的競争格局,産能持續過剩,大幅拉長了本輪周期的虧損期。

行業整體虧損的同時,豬企擴張仍在繼續。一位業内人士表示,目前大家拼的是“雙本”——成本控制能力和資本實力,這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熬不下去的、資金鍊斷裂;熬到最後的,一定是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

産能過剩、企業賣多虧多

大陸是豬肉消費大國。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2010年到2018年,大陸生豬年出欄量保持在6.6億頭以上。

2019年受“非洲豬瘟”疫病影響,全國生豬出欄量為5.44億頭,同比下滑21.57%。2020年,由于生豬産能尚未恢複,全國出欄量為5.27億頭,遠低于正常年份水準。

但到了2021年,生豬出欄增至6.71億頭,同比上升27.4%。2022年持續上升,接近7億頭。2023年上半年出欄3.75億頭,同比增長2.6%,再創高位。

于此同時,2021年4月起,生豬價格開始下滑,并長期在低位徘徊。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12月,生豬價格從1月份的每公斤35.8元回落至17.59元;2022年下半年生豬價格大幅下跌,後半年修複上漲。年均價每公斤19.01 元,較2021年跌7.2%。

2023年上年年生豬均價14.6元/公斤,而目前養豬業的平均養殖成本為15.3元/公斤多一點。這意味着出欄一頭生豬虧損約200元。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陳光華稱,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階段性供大于求。

陳光華還稱,2023年春節後豬肉消費處于淡季,消費量雖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增速低于市場預期,豬肉價格支撐乏力。

市場如此,回報到在生産端,生豬出欄越多,企業虧損越大。2023年上半年,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天邦食品、正邦科技生豬出欄量位居前五,雖然目前溫氏股份仍未公布業績預告,但其餘四家豬企的預計總虧損數額也接近22家上市豬企整體預虧損數額的一半。

其中,牧原股份的出欄量、虧損數額均系行業最多,其次是新希望。

據公告,2023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累計銷售生豬3026.5萬頭,歸母淨利潤虧損25.50億元~32.50億元,較上年同期略好,上年同期虧損66.84億元;

新希望出欄生豬899.4萬頭,同比增長31.33%,歸母利潤預損27.90~29.90億元,也較上年同期略好,上年同期虧損41.40億元。

對于虧損,牧原股份、新希望、天邦食品均表示,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生豬銷售均價處于低位。

不過對于下半年,陳光華稱,随着秋冬季節消費旺季的到來,豬肉價格有望逐漸回升,養殖收益将有所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的,7月底,豬肉價格每公斤升至15元。下半年生豬價格是否能迎來拐點?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稱,下半年供過于求的情況将逐漸改善。随着3季度供需逐漸趨于平衡,豬價逐漸反彈到成本線,然後4季度就會進入一個盈利期。

“但這個反彈是季節性上漲,因為下半年供應面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充裕的,”朱增勇稱,尤其是規模龍頭企業在産能上或許有小的速度調整,但不會有一個很大的調整,生豬仍然會正常出欄。

對此,牧原股份有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根據過往經驗,下半年豬價都會好于上半年,但是大幅上漲目前還是判斷不出來,隻能說下半年的形勢會比上半年好一些。

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相關均表示,下半年仍會按照年初計劃正常出欄,保持産能。

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2023年6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4296萬頭,比4100萬頭正常保有量高4.8%,仍處于生豬産能調控的綠色合理區域的上線。新生仔豬量同比增長9.1%,規模豬場的中大豬存欄量同比增長5.9%,環比略降0.4%。

陳光華稱,未來6個月内這些仔豬将陸續長大出欄,預示着生豬供應将繼續增加。中大豬将在未來2個月内陸續長大出欄,預示着7、8月份生豬供應也将穩定增加。

朱增勇告訴記者,規模龍頭企業産出在全行業的占比去年已經達到24%,這些企業沒有減産,就相當于延長了正常周期産能調整的時間,而實際上規模企業還在穩産和擴産。

新希望公司證券事務代表白旭波告訴記者,預計下半年産能去化速度仍然較慢,年底價格會由于消費的恢複有一定的擡升,但可能還不能促成大周期性的反轉上漲。按照正常年内波動的規律,等到明年春節以後,由于短期消費減弱,價格可能又會出現一個階段性的下降。到時如果價格繼續在低位持續一段時間,進一步促進産能去化,可能才能會形成一個真正的周期反轉上行。

産能不降反增背後

因為非洲豬瘟的爆發,2019年8月-2021年3月,中國養豬業出現了有史以來價格最高的周期,随後,新一輪周期至今正在進行。過往每輪周期持續時間一般在3~4年,并随着周期内豬價下行,産業逐漸去化。

浙江文峰農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朱國棟告訴記者,本輪豬周期的顯著特點就是養殖虧損期大幅拉長,且産能去化慢。朱國棟指出,改革開放以來,豬周期下行階段,出現豬價跌破絕對養殖成本的持續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個月,但這次已到了5個月。

以往的周期規律為何不再奏效?

朱國棟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在生豬保供等扶持政策支援和引導下,企業加大産能投入,最終導緻生豬供過于求、産能過剩。此外,2021年以後,随着非洲豬瘟防控技術的逐漸成熟,生豬死淘率下降,生豬上市率增長。

朱國棟稱,本輪豬周期下行階段的築底周期拉長,除了整體産能過剩外,還因為生豬規模化養殖的市場佔有率迅速提高,養殖散戶退出,規模化企業資本實力強,對抗周期下行能力也強。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自2019年9月-2022年2月,國家層面出台多個生豬養豬行業方面的指導和支援政策,旨在鼓勵、支援生豬行業規模化、高品質發展,進而起到緩解“豬周期”波動,增強穩産保供能力。

其中,2019年9月,國務院出台《關于穩定生豬生産促進轉型更新的意見》提出,通過加大金融政策、保障生豬養殖用地等措施穩定生豬生産和産業更新;

同月,國家發改委釋出《關于做好穩定生豬生産中央預算内投資安排工作的通知》,該通知稱,對有關養殖戶給予以及一次性補助,主要支援生豬規模化養殖場等基礎設施建設。

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釋出《促進生豬産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稱,用5-10年時間,調控形成有效的生豬産業高品質發展格局,使生豬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

2021年9月,農業農村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6776号建議的答複中稱,國家将繼續加大對生豬規模化養殖的扶持力度,對出欄1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挂牌建立國家級生豬産能調控基地。

2021年11月,國務院在《“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提到,啟動實施新一輪生豬标準化規模養殖提升行動,繼續開展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加大規模養豬場信貸支援,将豬肉産能穩定在5500萬噸左右。

農業農村部也在2021年12月,在《“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中提到,要確定生豬産值達到1.5億元以上。

政策指引之下,企業紛紛加碼。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牧原股份銷售生豬1025.33萬頭,到了2022年,牧原股份生豬銷售量達6120.1萬頭,3年增長了6倍。

2020年,江西養豬大戶正邦科技生豬銷量達到955.97萬頭,同比增長65.28%,緊随牧原,躍居行業第二,同年,正邦科技将生豬出欄目标定在了一億頭。

溫氏股份2019年生豬銷售1851.66萬頭,2022年目标計劃是2600萬頭,最終實際銷售1791萬頭。但溫氏表示,2024年肉豬出欄要超5600萬頭。

2020年8月,唐人神董事長陶一山曾表示:“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大養豬企業已釋出的在建或将建的養豬項目規模将達20億頭,而中國豬肉消費僅6.5億頭,未來生豬行業會出現産能過剩,或将面臨一場災難。”

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李希榮上半年在2023第十九屆畜牧飼料科技與經濟(全球)高層論壇上表示:“目前中國生豬近期産能7億頭以上,加上在建和閑置生豬産能超過10億頭,再算上目标産能可能超過15億頭。”

2021年生豬産能創新高時,為何行業不及時刹車,有效進行産能去化?記者采訪了解到,這是因為2019年豬瘟疫後,養豬企業加大固定資産投入、産業更新、規模化加劇,一是企業有資本實力不刹車。另一方面,競争加劇,為布局、迎接上升周期,企業有意願熬下去。

白旭波稱,按照現行國家相關統計标準,年出欄500頭以上就算是規模養殖,我們今天說的“散養戶”,其中很多群體可能出欄規模都超過這個标準,算得上規模戶了。但在2019年後,特别小規模的一部分養殖群體确實退出了,但無論是大的集團企業、中小企業、普通養殖戶,大家的規模都在提升。但凡固定資産投下去以後,不論是企業,還是規模養殖戶,都希望盡可能做到滿産,例如豬價像2022年下半年那樣階段性反彈一下,企業就希望把産能用滿,通過滿負荷生産,來攤薄已經形成的固定資産折舊。

對于企業來說,為了未來的市場佔有率,扛到最後迎接下一輪上漲周期,即便豬價比較低的時候,隻要沒有虧到現金成本,企業仍就會按照計劃穩産,不會輕易減産。同時,整體産能的擴大反而可能會帶動邊際成本的下降。

按業内說法,隻要價格還沒跌倒低于各家的現金成本的水準,那麼繼續把豬養下去,就不至于虧現金,甚至還有正的現金流貢獻,同時還能一步步慢慢去消化固定資産投入的折舊。這也是産能長期下不來,周期拉長的内在原因之一。

“雙拼”競争格局

誰的資本實力強,又能控制成本,誰就能把對手熬死,誰就能笑到最後。一位大型豬企内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豬企到了拼成本、拼資本的“雙拼”競争時代。該人士以正邦舉例稱,正邦融了很多資,但管理水準上不去,仍然會面臨淘汰。

通過降低成本來減少豬價較低時期的虧損,如何降成本?

從上市豬企資料來看,目前,除牧原外,其他豬企基本上都在每公斤14元以上。

力争年底生豬養殖完全成本降至14元/kg以下,牧原股份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在保證生豬正常出欄的前提下,能做的就是做好生産措施和成本管理,一方面是上遊控制好成本,另一方面做好生豬的健康管理,把成活率等各項名額提上來。

如在飼料方面,一方面根據豬的營養需求來調整,一方面是根據市場上原料的價格情況調整,用成本效益比較高的原料來進行替代。

該負責人表示,公司目前資金儲備比較充分,經營性現金流保持淨流入,“雖然說我們成本是高于豬價的,但是現金成本是維持平衡的,我們和銀行也有較好的合作,融資也有較好支援。”

溫氏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還是按照年初指定的計劃保持産能,能做的就是控制成本,将損失降到更小。成本降的比同行快,就意味着虧的比同行少,掙得比同行快,該人士稱,溫氏股份内部不止一次複盤、分拆成本。對溫氏而言,養豬成本主要是,飼養成本、飼料成本、藥物成本、代養費+費用,還有其他盈虧。

該人士分析,飼養方面的話,盡量避免受到一些疫病的影響,降低無效死淘率;飼料方面的話,公司和大型糧商合作,盡量控制飼料成本,包括一些遠期采購。該人士稱,是飼料原料是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公司要控制的是采購價格低于其它同行的幅度,而飼料采購方面有優勢,規模上首先要有優勢。

藥物成本占比小,影響不大,非必要就不用。委托代養費方面,公司和農戶風險共擔,目前也在調整,降低委托代養費用,盡量使公司和代養方達到利益平衡。費用方面的話,目前公司在做降本增效。

記者也了解到,也有養豬場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做一些資産處置,如把一些租賃養殖場退租、轉租出去等。

朱國棟稱,現在養豬成本為每公斤15元-19元。養殖成本是生命線,隻要養殖成本可控,無論是長周期還是中周期,賺錢是一定的。

産能去化慢,業内預測豬企面臨淘殺局面。公開資料顯示,牧原股份5月底能繁母豬存欄約298萬頭,創2021年一季度以來的新高;溫氏股份5月底能繁母豬存欄超過145萬頭,較去年底新增5萬頭;神農集團則表示其目前現有母豬産能已經達到滿負荷營運,将繼續推進母豬産能建設。

對此,溫氏股份相關負責人稱,對行業來說,曆史上是有通過大量淘汰母豬,擷取較為穩定的現金流的做法的。但對溫氏而言,目前還沒到那種時候,暫時還不會淘殺母豬,但目前母豬的存欄量相比年初已經少了一些。

白旭波稱,淘汰母豬,會出現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目前這個階段還沒到。常見的判斷标準是仔豬的價格,仔豬在市場一般為300元左右。而豬肉價格持續下跌,仔豬價格也會跟着下跌,就會出現淘殺母豬的情況,目前仔豬價格維持300元左右。

控制成本之外,拼資本。2023年以來,東瑞股份、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大北農等豬企紛紛披露了增發預案,拟募集資金用于建立豬場、豬場更新、飼料等項目。

2023年6月,神農集團公告,拟定增募資不超過11.5億元,其中7.1億元用于4個生豬養殖建設類項目;羅牛山公告,拟定增募資不超過17.96億元,其中部分資金用于建設養殖基地。

此外,東瑞股份公告10億定增落地,其中7.73億元用于黃沙基地“樓房養殖”豬場的建設,剩餘部分予以補充流動資金。

白旭波稱,相信本輪下行周期對行業來說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再經過長時間的煎熬後,最後留下的肯定是一個綜合實力水準更高、生産成本更低的參與者。但不能絕對地說剩下的就必然是大企業,大企業裡面如果綜合管理做得不好,也有掉隊的、出局的;中小企業、個體養殖戶中也有養豬養得比較好的,成本比較低的,也會在未來擁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