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約基奇、揚尼斯、恩比德,會怎樣影響小球時代

約基奇、揚尼斯、恩比德,會怎樣影響小球時代

開宗明義吧:

大家都在說,一個統治級巨人的出現,會改變小球打法。

然而,約基奇——以及同時代其他全面優秀的巨人們——的存在,和小球打法不沖突,甚至,小球潮流對約基奇是種助益。

像鲨魚,大概會和小球打法沖突;約基奇,不太會。

是以聯盟的潮流和他自己,都沒必要去改變小球打法。

小球講究有舍有得:犧牲高度、肌肉和低位攻防,換取速度+空間。

最直接的展現,就是空間内線的流行:

3号位頂4号位(2012年勒布朗,勇士時期杜蘭特),4号位頂5号位(魔術時期德懷特推上中鋒搭配四大射手,勇士用追夢)、速度、大量三分球,以及三分球提供的空間,以求打得更流暢多變。

2012年季後賽的邁阿密熱,波什受傷時,甚至勒布朗一上場可以是全隊最高。

約基奇、揚尼斯、恩比德,會怎樣影響小球時代

我們都說這些年,NBA一半的投籃是三分球?似乎在向外圍極緻傾斜?

然而:

2020至今的四個總冠軍,2023掘金擁有當年聯盟第一中鋒約基奇(此前得過兩屆正常賽MVP),2021雄鹿擁有當年聯盟第一内線揚尼斯(此前得過兩屆正常賽MVP),2020湖人擁有當年西部第一内線濃眉。

過去五屆正常賽MVP:揚尼斯兩個,約基奇兩個,恩比德一個。

事實:除了2022年勇士靠庫裡神勇奪冠,過去四個總冠軍裡,有三個擁有聯盟頂尖内線;過去五個正常賽MVP,是三大長人壟斷。

一邊是全NBA投三分提速。

一邊是巨人們日漸統治。

巨人們和空間打法不沖突。

約基奇、揚尼斯、恩比德,會怎樣影響小球時代

全NBA流行空間打法,好處之一是簡便。

勇士的傳切需要專門的配置和默契,并非每個球隊都有庫裡這樣曆史級的無球威脅,有追夢這樣的發牌手。

掘金的傳切需要約基奇這樣的中軸,國王的套路需要小薩的策應和福克斯的持球。

是以許多球隊,尤其重建球隊,沒什麼套路之前,就簡單地來個空間打法:

叫一群三分手,給一個持球王牌球權,你們打去吧!

韋德描述過2004年阿根廷可以沾手就傳,行雲流水,“他們在一起打了十幾二十年了,有默契”;後來老K教練怎麼讓臨時湊合的球隊打球呢?2010年世錦賽美國,奧多姆上小球中鋒,打速度。

空間小球,是急速拉升球隊進攻的強心針。

鷹就拉開了讓特雷·楊持球;活塞重建就拉開了讓康甯漢姆和艾維持球;雷霆重建就讓基蒂幫忙組織,亞曆山大拉開持球;魔術就是班切羅、富爾茨和瓦格納你方唱罷我登場;黃蜂就是三球提速,羅齊爾強突……

凱爾特人上季正常賽也嘗到甜頭:用全空間陣拉開,首發裡沒有超過206公分的,人人能投三分,大家打得舒暢——至于季後賽打不出陣地戰變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套路實在友善,是以還會流行下去——尤其是那些并不以奪冠為目标的球隊。

有巨人的球隊,也不抵制空間化、小球化。

甚至因為有了好巨人,球隊才敢在其他位置,大搞輕型化。

費城有恩比德,常年給他配的4号位?203公分的哈裡斯,之前在魔術時還是小前鋒。

揚尼斯自己是4号位,但雄鹿的中鋒洛佩斯防守時護筐,進攻時飙三分。

掘金有約基奇,上季給他配的4号位?203公分的戈登,之前在魔術時也是小前鋒。

順便,掘金季後賽的替補中鋒是傑夫·格林,2007年入行時小前鋒,遷就杜蘭特才去打了4号位:看掘金這個站位,他們打得也挺開啊,很講空間嘛。

約基奇、揚尼斯、恩比德,會怎樣影響小球時代

偉大中鋒與三分球空間甚至鋒線輕型化,可以彼此助益。

1995年四大中鋒對打時,大夢身邊是3号位提4号位的霍裡;後來霍裡還輔佐過鲨魚和鄧肯奪冠。

為啥大夢鲨魚鄧肯都搭配得好霍裡?

因為他3号位的靈活性與三分球(多少個絕殺三分球!),4号位的身材。

偉大巨人們都喜歡這款。

NBA三分球第一次騰飛,恰是1994和1995總決賽,大夢、尤因和鲨魚們混合對打。

越是巨人,越需要空間,越可以讓隊友小型化:反正禁區我負責,你們拉開點!

約基奇、揚尼斯、恩比德,會怎樣影響小球時代

掘金雄鹿隻是鋒線身材高,打得可一點都不笨重,空間拉開,輕快靈活得很呢。

過去五屆MVP雖然都是巨人,但他們都是順應規則,而非改變規則:

恩比德打法酷似甜瓜,約基奇打法酷似伯德,揚尼斯打法酷似J博士。

他們都不是傳統籃下硬鑿打法,他們都不是鲨魚那樣逼得全聯盟都開始囤禁區肉球的怪物,恩比德和揚尼斯甚至籃下技術都不算頂尖;隻是恰好都長了七尺身高而已。

以後的籃球,規則大緻也會是類似方向:

争取全隊都能投三分以求拉開空間;進攻時場上最多留一個沒籃子的人,負責籃下威脅(胖虎、揚尼斯、)或發牌/擋拆(追夢,薩博尼斯)。

防守端,在不犧牲空間的前提下,上一個最好能換防的守筐人:掘金則約基奇,熱則阿德巴約,凱爾特人則羅威。

重型4号位會越來越少,除非那個4号位不能當護筐人(胖虎)。

除非聯盟改掉no-handcheck規則(制約持球突破)或者撤掉三分線,否則:

空間籃球,一内四外甚至五外,隻會越來越流行。

全能内線(能策應能護筐能終結)+持球威脅(能策動擋拆啟動進攻)+空間角色球員(能換防能投三分拉空間)。這個配置隻會越來越流行。

當然,越是奪冠強隊,越會堆積一些内線厚度,以備季後賽内線搏殺:

熱的阿德巴約與勒夫,凱爾特人過去兩年的霍福德、兩個威廉姆斯,2022年勇士的追夢、盧尼和波特。

到季後賽真正搏殺時,球隊都需要跟得上節奏的高品質内線。

但他們得做到盡量不拖累空間,才能有資格站上場。

這個時代,防守弱隊打正常賽,求的是拉開起速,不要重型純藍領。

防守強隊打季後賽,求的是能換防能延阻順便拉開空間,也不要重型純藍領。

鲨魚這樣自己吃空間但十年如一日地殺穿籃下,逼迫對手囤同樣沒空間的肉球,這才算是讓小球無路可走。

約基奇以及揚尼斯,自己其實吃了小球紅利——隊友全是空間搖擺型。

上季約基奇休息時,掘金站中鋒的是203公分的原魔術小前鋒戈登和大學時站小前鋒的傑夫·格林。

這就是所謂,約基奇,以及同時代卓越長人們,不太會,也不太需要終結小球時代:

他們的進攻本身打得就不那麼“大”,打的就是一個靈活嘛!

約基奇、揚尼斯、恩比德,會怎樣影響小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