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來源:新智元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導讀】讀博太孤獨?你絕對不是一個人。大部分博士生都會有感覺很孤獨的時候。國外的這些年輕人,通過種種方法,戰勝了孤獨。

每個讀博的人都知道,踏上了這條路,大機率就是一場苦行。

人生在世,孤獨其實是常态。然而讀博期間的種種艱辛,又把這種孤獨給人的無助感和壓迫感放大了無數倍。

婚姻,是愛昏了頭的年輕人走進一個平均7.5年的協定。

而讀博,更像是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稀裡糊塗地邁進了與學術/導師的婚姻。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在知乎上,關于讀博孤獨的提問比比皆是。

讀博期間,仿佛是自己一個人在對抗全世界。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必須獨自在茫茫沙漠中尋找綠洲,喜悅和壓力都是自己一個人的。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個4年呢。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而且讀博期間,很多孤獨和壓力并不來源于讀博本身。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在本文中,我們不談人生所有階段的孤獨,隻談讀博期間的孤獨。

Nature上的兩篇專欄文章,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第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去澳洲留學的新加坡女生Jolene Tan。

在研究中感到孤獨?你不是一個人

像許多博士生一樣,我離開了我的祖國新加坡,來到澳洲繼續學業。

雖然新地方可以提供很好的機會,但它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比如,孤獨。

在堪培拉的澳洲國立大學裡,我發現周遭的環境非常陌生,而在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間開始讀人口學博士學位,讓我的讀博生活變得更糟了。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讀博可能會讓人很孤單,尤其是對于第一代學生,和到異國求學的學生

不過,漸漸地,我發現了一些導緻我孤獨的因素,并且發現了該如何緩解孤獨。

當我第一次接觸研究領域時,我發現投入越多,收獲就會越多,這是一條鐵律。

教授們都兼顧着出版物、教學和撥款提案。我觀察到,他們在收集和分析資料上投入的時間越多,在論文和提案方面的産出就越多。

作為一枚認真的博一萌新,我整裝待發,全力以赴,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新方法、探索資訊源、分析資料。但慢慢地我發現,在研究和友誼之間取得平衡變得越來越困難,前方的路也越來越孤單。

我也很難向其他人解釋我在做什麼。作為導師的第一代學生,我很難向家人和朋友解釋清我在研究什麼,以及它為什麼很重要。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我的研究是找到影響亞洲低生育率的因素,這個主題跟和我一同上課的其他學生的主題都不一樣。我經常會在研究過程中感到孤獨,找不到人可以交談。

在教育和研究領域,最看重的是個人成就。學生是因為在領域和學科上的獨特貢獻而獲得博士學位;并沒有博士學位頒發給一個努力的團隊。而當你送出論文或提案時,對你工作的評價通常是由匿名的審稿人和決策者做出的,而他們離你很遙遠,你無法與他們見面或交談。

很多次reject

沒有人會告訴你,走上學術這條路後,你要面臨多少次reject。

當我把第一篇論文送出給期刊時,立即得到了reject。在一次次reject之後,我終于在一次會議上展示了我的成功。在我的演講期間,全程隻有另外兩位發言者和主席來當聽衆。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學術是一件多麼孤獨的事。我非常擔心,如果沒有任何人關心我的研究該怎麼辦呢?我的研究似乎不屬于廣受關注的那個圈子。

是以,讀博就注定孤獨嗎?我覺得不會。随着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為工作和生活設定了界限。比如,我盡量不在周末工作,而是與很多人見面,探索新的地方和愛好。

我們參觀了堪培拉國家植物園,了解了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在草地上野餐、放松、充電……我甚至參加了我的第一次繪畫-啜飲 (paint-and-sip)會議,我們喝了酒,然後畫了一幅高地牛的肖像。這些活動讓我明白,即使是讀博生活,也可以很social。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旨在建立社交活動的繪畫課幫Jolene Tan找到了友誼

張口和同學談論你的孤獨,可能非常難,不過如果你這麼做了,其他人也會更容易張口,甚至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

有一次,我向項目中的其他學生坦白:别人似乎都知道該怎麼做,隻有我覺得摸不着做研究和發論文的門道。我不了解發paper過程中的不成文的規定,比如該怎麼排版,以及哪些期刊需要置信區間,哪些需要p 值。我太害羞、太尴尬了,很難開口問出這些問題。

令我驚訝的是,許多同齡人也有同樣的感受,一些即将畢業的博士生向我們分享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聽到其他人面臨同樣的挑戰,我立即感到如釋重負。我開始不那麼苛責自己,讓自己享受學習的過程。總之,我明白了找到歸屬感是多麼重要。

重要提示

這是我給自己和其他剛開始研究的人的建議,尤其是第一代學生和搬到新地方的學生。

• 要有耐心。找到你的研究途徑和學術立足點需要時間,不要因為沒有立刻找到它們就絕望放棄。研究需要時間,交朋友也是一樣。

• 尋找歸屬感。培養歸屬感是需要你主動去努力的。并不是說在充滿活力和多樣性的校園環境中,你就一定能找到歸屬感。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通過朋友介紹和參加活動,我結交了各行各業的朋友,他們來自我的研究小組、系外,甚至不是學術界的人。這讓我有了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例如,其他系的朋友幫助我認識到講故事的價值——作為交流研究想法和經驗的一種方式,它非常有用。這種方法在人口學這種定量學科中并不常見。

我很幸運能成為博士生支援小組的一員,我們互相依賴,互相學習,分享彼此的優勢。我們會輪流展示自己的研究,并從彼此那裡獲得回報和建議。

這些會議不僅有助于改進我們的研究,還能幫助我們保持聯系,既作為朋友,也作為人口統計學家。我們可以互相豐富彼此的研究主題。和同齡人一起,我們互幫互助,一起應對工作上的壓力。

• 問問題。我從在博士生師兄師姐那裡得到的最重要的建議,就是問問題。

例如,要盡早明确自己的畢業要求,這有助于你安排研究計劃,為各項目配置設定足夠的時間;向期刊詢問他們的送出要求,會減少來回修改的次數;詢問其他人的研究,會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因為在我出身的文化中,不問問題是一種禮貌的表現,而在這裡,我學會了新的文化技巧,這讓我在學術和社交上成長。

• 親自見人。在這個後疫情時代,使用Zoom上課或會面很容易,但對我來說,視訊會議的體驗并不能替代人際交往。現在的旅行限制已經放寬了,我會盡量頻繁地回家。與家裡的人保持聯系,在校園裡親眼見到周圍的人,都可以讓我緩解孤獨感。

• 分享你的感受。分享孤獨的經曆是充滿力量的,能讓人充分宣洩孤獨。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感覺的人,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這種假設甚至有一個術語:多元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人們通常會認為,他們的體驗是小衆的,即使他們的大多數同齡人都有這種體驗。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當我與其他人分享我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讓他們也有同樣的需要,想同樣開始傾訴。而通過彼此的支援,我們都變得更加強大了。

現在,在我博士旅程的中途,我終于建立了足夠牢固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讓我能夠細細品味這段經曆,而不會感到孤獨。與同齡人分享孤獨感,建立社群感和歸屬感,互相給與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孤獨的陷阱。

第二篇文章,來自一個科學家團隊。

如何戰勝孤獨?參加學術回報小組

你因為被關在家裡感到孤獨嗎?來參加線上回報小組吧。這裡可以滿足你的社交需求,還能同時提高你的科學技能。

我們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家團隊,在過去的八年裡,我們每周都會在網上見面,為我們的職業生涯互相提供回報和支援。這個虛拟社群,豐富了我們作為人和學者的生活。

由于疫情的流行,很大研究人員受到被鼓勵的威脅,而我們的經驗或許很有價值。疫情使許多人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期,但這可能是一個建立人際網絡的機會,這個網絡可以提供即時的情感支援,建立長期的研究利益。希望我們組建和維護虛拟回報小組的經驗,能夠激勵其他人找到對抗孤獨和建立社群的方法。

開始,我們的小組是一個論文寫作小組,始于我們在斯坦福大學讀研時。它之是以一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因為當我們開始作為學者和政府科學家的職業生涯時,我們發現我們非常需要彼此的回報和支援。我們發現:他人的回報,尤其是在研究過程的早期得到的回報,對我們的學術成功至關重要,這往往是很多人所缺失的。

在我們的虛拟會議中,小組成員會分享了一些東西,比如一篇論文、論文大綱、研究設計、教學大綱、贈款提案、初步資料或一個初步的想法,然後會得到了來自組員的評論。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不同于那些專注于寫作的團隊,我們很重視内容以及科學基礎,而他們會優先考慮輸出或編輯。我們也不是一個标準的研究小組:雖然我們經常為彼此的學術作品做出貢獻,并在我們的論文中對小組成員緻謝,但我們的目标是:在安全的環境中,得到來自受尊敬的同行的快速、頻繁和多階段的評論,以此來支援個人的研究議程和職業發展。

這種類型的回報有很多好處。它不能取代來自學科專家、機構導師,或特定組織的建議,但是,通過及早參與研究過程,并與學科之外的一些人合作,我們得到了另外的好處。

在研究和教學階段的早期接受建議,可以提高研究和教學的品質,而在後期接受來自同行評審或會議的回報,可就來不及了。與跨學科同僚的接觸讓我們了解了新的文獻和方法,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合作者和導師。給予和接受回報,可以提高我們對期刊同行評審的貢獻,以及我們為學生提供建議的能力。

所有成員都會從其他人的經驗中得到收獲,加速接觸學術和專業活動,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和洞察力。一位成員對小組中的40多篇文章和2本書提案提供了回報,這遠遠超出了她作為一年級教員的标準。這使她有信心寫自己的書,并擔任期刊編輯的職位。

加入支援團隊後,我們可以在其中提出具有挑戰性的想法,并在沒有判斷力的情況下接受建議,這使我們能夠走出自己的舒适區。例如,這有助于我們通過采用新方法來推進我們的領域,并通過拒絕誘人但不必要的機會,來保持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我們的支援還幫助成員開展了創意項目:我們中的一個人發表了使用地理地圖探索法律概念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組建學術回報小組的技巧:

1.從「正常 」群體之外選擇受人尊敬的同齡人

每個成員都必須尊重其他成員的貢獻。找一些互相認識的組員,可能會有所幫助——比如,上同一門研究所學生課程的人,或者屬于同一個專業或學術社群的人——但這不是必需的。參與小組會讓你認識來自平常的圈子以外的人,是擴充你的社交網絡的絕佳機會。邀請會議中其他領域的人,或其他領域論文的作者來參加,都是不錯的選擇。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該小組線上Zoom會議的螢幕截圖

2.找到學科的廣度和共同點

擁有來自不同學科的成員,讓我們所有人都接觸到了新的想法和方法。我們的成員來自環境科學、地理、法律、城市規劃、環境規劃和公共政策,是以我們的研究方法、研究興趣和工作地點都很不同;然而,我們對環境治理和水環境有着共同的興趣。這為我們提供了共同語言,讓我們提供給他人的評論是有知識基礎的,并且是相關的。

3.經常開會并在早期階段提供回報

與旨在完善最終産品的寫作小組不同,回報小組可以塑造新生的概念。這有助于成員從沒有希望的想法中篩選出有希望的想法,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提供疊代評論,我們鼓勵組員送出粗略的概念,以實作想法的原型。

4.營造安全空間

當每個成員都能提出具有挑戰性的想法,或者建設性的批評,而不必擔心遭到報複時,回報小組是最有用的。我們的出發點是尊重:我們的評論指向的是工作,而不是人。我們會平衡負面和正面評論,所有回報都是建設性的。

此外,我們屬于不同的機構和學科,是以沒有「職業風險」。我們不在彼此的任期或晉升闆上;我們也不審查彼此的期刊出版物。是以,我們可以提出在我們自己的部門中不友善提出的問題。

5.靈活,但認真對待承諾

對于一些人來說,這個群體可能隻是一個權宜之計,也許是為了解決由于疫情而造成的社會孤立。即使是這種情況,我們也鼓勵您繼續發展團隊的潛力。多年來的參與可以建立信任并創造互惠。

我們的團隊規則随着時間的推移一直在變化。自我們成立以來,成員一直在不同的國家、州和工作崗位之間流動;我們先後經曆了結婚、生子、戰勝疾病、旅行。

靈活性有助于我們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活,同時保持對團隊的承諾。開始,我們嚴格規定每周出勤,規定了見面的頻率,以及提供回報的類型。漸漸地,我們放寬了這些規則,并轉變為每周一次的視訊會議,定期出席。因為我們彼此建立了信任和承諾,嚴格的規則就不必要了。

我們的日程安排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會員生活在跨越十小時時差的四個時區(從美國東海岸到澳洲東海岸)。在每個學期開始時,我們都會審查我們的教學時間表和承諾,并使用線上日程安排平台找到這個學期适合每個人的會議時間。

當然,無論我們計劃得多麼好,都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日子會出現夏令時。我們沒有讓這些小問題破壞我們的團隊,而是學會了變得靈活。我們通過電子郵件提供回報,更改我們的示範文稿清單,或者幹脆跳過一周。我們意識到該小組的目标是提供支援,而不是建立另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

對于一些科學家來說,一個短期小組可以幫助他們在這個不确定的時期,得到研究回報,并承受情緒壓力。但對其他人來說,它可能會演變成持久的東西,其好處遠遠超出目前的危機。

也許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們建立了一個社群,并保持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讓我們變成了更快樂的學者,和更全面的人類。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作家周國平曾說過:「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态。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隻想着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别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讀博期間的孤獨,也許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在此期間發展出一個新的自我,拓展與世界全新的連接配接方式。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2801-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432-3

推薦閱讀

  • 西電IEEE Fellow團隊出品!最新《Transformer視覺表征學習全面綜述》
  • 潤了!大齡碼農從北京到荷蘭的躺平生活(文末有福利喲!)
  • 如何做好科研?這份《科研閱讀、寫作與報告》PPT,手把手教你做科研
  • 一位博士在華為的22年
  • 獎金675萬!3位科學家,斬獲“中國諾貝爾獎”!
  • 又一名視覺大牛從大廠離開!阿裡達摩院 XR 實驗室負責人譚平離職
  • 最新 2022「深度學習視覺注意力 」研究概述,包括50種注意力機制和方法!
  • 【重磅】斯坦福李飛飛《注意力與Transformer》總結,84頁ppt開放下載下傳!
  • 2021李宏毅老師最新40節機器學習課程!附課件+視訊資料

歡迎大家加入DLer-計算機視覺技術交流群!

大家好,群裡會第一時間釋出計算機視覺方向的前沿論文解讀和交流分享,主要方向有:圖像分類、Transformer、目标檢測、目标跟蹤、點雲與語義分割、GAN、超分辨率、人臉檢測與識别、動作行為與時空運動、模型壓縮和量化剪枝、遷移學習、人體姿态估計等内容。

進群請備注:研究方向+學校/公司+昵稱(如圖像分類+上交+小明)

讀博太孤獨?一個人的苦行!

👆 長按識别,邀請您進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