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寬容勝過抱怨_huadingjin_新浪部落格

寬容勝過抱怨

寬容勝過抱怨_huadingjin_新浪部落格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抱怨呢?心理學家曾經研究,人們抱怨的原因大緻有以下四類:一、誤以為通過抱怨可以改變身邊的人和事,于是就抱怨;二、希望通過抱怨獲得他人的同情與幫助;三、希望通過抱怨表現自己的優秀與出衆;四、出于一種習慣,下意識地抱怨——例如抱怨天氣不好、抱怨堵車、抱怨社會風氣、抱怨電視廣告太多等等。

其實,抱怨并不會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可以改變身邊的人和事,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有些抱怨,雖然能獲得他人的少許同情與幫助,卻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極其珍貴的素質,這些珍貴素質的缺失與所得到的同情與幫助相比,就像是用黃金換回了稻草一般;想通過抱怨表現自己的出衆也是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情,大多數時候會弄巧成拙;此外,下意識的抱怨會毀壞我們愉悅的心情,吸引更多需要抱怨的事情。總之,抱怨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隻會平添更多損失。對于這個道理,我們需要仔細地加以分析與觀察,隻有在道理上明白了抱怨的後果隻能是痛苦與不幸,我們就會真正用心去斷除自己相續中的抱怨惡習。

這裡,我們先來觀察:抱怨能不能改變身邊的人和事?

其實,我們在不經意中對他們的抱怨、批評與指責,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往往是大的,抱怨與批評的人或許早就忘記了自己的抱怨與批評,但聽者會一者牢記在心,并耿耿于懷。是以,抱怨與批評在絕大多數時候,不但不能起到改變他人的作用,反而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刻骨仇恨。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從前,有個小男孩脾氣很壞,總是喜歡抱怨、批評、挑剔。他的父親想了很多辦法試圖改變他的這個惡習,但都不是很奏效。一天,他的父親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交給這個男孩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他家後院的一棵大樹上釘上一個釘子。小男孩覺得這樣做挺過瘾的,于是每次發火抱怨之後,就跑到後院在那棵大樹上釘上一顆釘子,就這樣樹上被釘上了很多釘子。看着樹上被釘的這些密密麻麻的像刺猬一樣的釘子,漸漸地,這個小男孩開始覺得慚愧起來,有一天他終于決定要改變自己抱怨與發火的惡習。過了一段時間,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在大樹上釘釘子的次數越來越少,最後,他終于做到不再在樹上釘釘子了,他的脾氣也變得好多了。小男孩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樹上拔下一個釘子。”小男孩聽從了父親的訓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拔掉了大樹上的所有釘子。父親拉着他的手來到大樹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釘子在樹上留下那麼多的小孔,樹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别人發脾氣抱怨時,你的言語就會像釘子在樹上留下這些小孔一樣,在别人的心中留下疤痕。你對他人抱怨、發脾氣時,就像在用一把無形的刀子刺向某人的心靈,以後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抱怨的言語對别人造成的心靈傷害有時甚至超過刀子對别人身體造成的傷害。”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抱怨、批評與指責的話語,在沒有使他人按照我們的意願改變之前,已經能對他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這種基礎上,想改變别人,真的比登天還難。是以,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警告人們說:“以後,假如你想引起一場令人至死難忘的怨恨,隻要發表一點刻薄的批評即可。”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過去,有座寺院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一天,他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椅子,他知道這是貪玩的小和尚借此越牆到寺院外去玩。于是,長老搬走了椅子,站在這兒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來了,他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他覺得“椅子”踩上去的感覺有點特别,不似以前堅硬,軟軟地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小和尚仔細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經被搬走了,剛才是長老用背脊來承接他的。長老并沒有責怪他,微笑着示意他趕緊回房休息。小和尚惶恐不已,在以後的一段日子裡,他一直提心吊膽地等候着長老的發落與批評。但長老并沒有這麼做,甚至壓根兒沒提及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小和尚從長老的沉默和寬容中獲得了啟示,體驗到了長老内在的慈悲,他收住了心,再沒有去翻牆,通過刻苦的修煉,成了寺院裡的佼佼者。若幹年後,他成了寺院的住持。

還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位老師發現一名學生上課時不專心聽講,時常低着頭在筆記本上畫些什麼。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筆記本,發現上面畫滿了自己的漫畫,形象誇張怪誕。學生緊張極了,害怕老師責罰自己。但是,老師并沒有發火,而是微微一笑,要學生以後多練習,畫得更神似一點。從此,那名學生上課時再也沒有畫畫,開始專心聽講,而是利用課餘時間學習繪畫。後來,這位學生成了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太上感應篇注解》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麻城有個名叫劉仲輔的人,家中貧寒,但自幼仁恕寬厚,在與夫人董氏成婚之夜,有一個小偷進了他的屋子,劉公被驚醒,起來一看,小偷是他所認識的人,他對小偷說:“我想,你是由于貧窮的原因才不得已做小偷的。”說完,劉公把夫人的首飾給了小偷,并說:“你以後要洗心革面、改正作好人,我一定不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後來,夫人常問小偷的名字,劉公說:“我已經答應不告訴任何人了,你還問什麼。”劉公後來活到了八十九歲,家中吉慶喜事年年都有,兒子和孫子都考上了進士,當了大官,家中封賞很多。劉公死後,本族有一個人來吊孝時,用頭碰着劉公的棺材痛哭,由于此人原來德行并不高尚,而後來突然成了一個非常努力行善的人,是以人們推測,這個人可能就是當初的小偷。假如劉公當初抓住這個小偷時,繩之以法,或者将其惡行公布于衆,或許就毀掉了這個人的一生。

從上面的這三個故事可以看出,用寬容來對待他人的過錯,遠比用抱怨與指責來對待,用智慧得多。

其實,抱怨不僅與人無益,于己也十分有害。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位從日本戰俘營裡死裡逃生的人,去拜訪另一個當時關在一起的難友。他問這位難友:“你已經原諒那群殘暴沒人性的家夥了嗎?”“是的,我已經原諒他們了。”“可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們!我恨透他們了,這些混蛋害得我家破人亡,至今想起仍讓我咬牙切齒,恨不得将他們千刀萬剮、碎屍萬段!”他的朋友聽後,淡淡地說:“如果是這樣,你至今仍然被他們監禁着,沒有得到釋放。”

當我們心中懷着對他人的怨恨時,内心肯定是痛苦的。有一分怨恨,就有一分痛苦;有兩分怨恨,就有兩分痛苦;隻有将怨恨從内心釋放掉,我們的内心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從上面的觀察可以知道,抱怨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制造對他人的傷害,因而很難按照我們的意願改變他人;相反,如果我們用寬容心對待他人的過失,反而更能改變他人。此外,對他人的抱怨,還會使自己的内心體驗生活在怨氣中,體驗不到幸福的陽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