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不是不在乎錢,我隻是不在乎這點錢。”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由之

前一陣子,我帶領學員去青島啤酒做參訪。

青島啤酒,是一個百年企業,建立于1903年。到今天,已經有117年的曆史了。比新中國的年齡還大。

青島啤酒發展得非常成功,是全球500強,也是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之一。

它在國際上的名頭有多響呢?

很多外國人知道的第一個中國城市,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青島。

為什麼?

因為青島啤酒。

一說起青島啤酒,就不得不提到青島啤酒的一位傳奇人物:金志國。

金志國,是青島啤酒的前總裁和董事長。他在位11年,2001年上任,2012年退休。

從2001年到2011年,在他的帶領下,青島啤酒的銷量增長了1.85倍,淨利潤增長了15.89倍,公司市值增長了7.11倍,品牌價值增長了6.49倍,進入“世界品牌500強”,成為世界第六大啤酒廠商。

可以說,他帶領着青島啤酒,從冬天走向了輝煌。

而他本人,19歲進入青島啤酒廠工作,在青啤工作37年,從洗瓶工開始,一步一步做到了董事長。

他也是青島啤酒第一個,不是由上面委派,而是由員工投票選出來的國企總裁。

這次參訪,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金總來給我們做分享。

3個小時的分享,每一秒都是精華。

聽完之後,簡直醍醐灌頂。

金總很少接受采訪,也很少對外分享。他總說,要盡量低調。

他這樣成功,還這樣低調,令人深深敬佩。

雖然金總一直說要低調低調,但他的分享實在是太震撼。是以我們再三請求,經過金總同意之後,把他的分享發出來。

關于金總的分享,我會整理成一篇長文,後續發出。

今天,我想先跟你聊一聊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點:戰略忍耐力。

什麼是戰略忍耐力?

我給你講個故事。

— 1 —

1995年。青島啤酒廠收購了西安的漢斯啤酒廠。

1995年,是漢斯啤酒廠成立的第9個年頭。也是漢斯啤酒廠虧損的第9個年頭。

是的,你沒看錯。

漢斯啤酒廠從成立開始,就從來沒有盈利過。

當時,青島啤酒母公司正在遭遇發展瓶頸。為了擴大規模,到處收購啤酒廠。西安漢斯啤酒廠,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青島啤酒這艘母艦自己已經在下沉了,現在又挂上了一個下沉更快的子艦。

當務之急,就是要拯救西安漢斯啤酒廠,讓它轉虧為盈。

否則,終會把青啤這艘母艦拖垮。

可是,一個從出生就沒有盈利過、連虧9年的啤酒廠,該如何拯救?

這簡直就是個燙手山芋啊!讓誰接誰都不願意。

想救活它,恐怕需要一個在世華佗。

1996年,40歲的金志國還在青島啤酒廠做廠長助理。

突然有一天,組織上找他談話,讓他去接手西安漢斯啤酒廠,做總經理。

臨危受命。

他去了以後才知道,到10月底,漢斯啤酒廠當年已經虧損了3800萬。

3800萬…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怎麼辦?

當時西安的啤酒市場,寶雞啤酒排名第一,占70%的市場佔有率;黃河啤酒排名第二,占20%的市場佔有率;而漢斯啤酒呢?占3-5%的市場佔有率。

市場不好,問題一定出在工廠。産品不對路,營銷不到位。

于是,金志國上任後,每天白天去各部門了解情況。到了晚上,就到夜市上調查市場。

怎麼調查?

成為消費者,去了解消費者的喜好。

他每晚都去燒烤攤,吃燒烤喝啤酒,和燒烤攤老闆聊天,和消費者一起喝酒。

他發現,大部分人喝的都是寶雞啤酒,也有人喝黃河啤酒,但是很少有人喝漢斯啤酒。

他就問别人,你為什麼不喝漢斯?

對方說,因為漢斯有沉澱,而且味道太苦。

有沉澱,說明發酵工藝上有問題。

味道太苦,說明酒花含量太高。

好,記下來。

他又問喝黃河啤酒的人,你為什麼不喝寶雞?

對方說,寶雞味道太淡。

味道太淡,說明寶雞走的是清爽路線,麥芽濃度比較低,酒花添加量比較少,但是年輕人比較喜歡。

好,也記下來。

然後,他又問喝寶雞啤酒的人,你為什麼不喝黃河?

對方說,黃河有點酸。

味道發酸,說明工藝衛生有問題,管道中有雜質,味道才會發酸。

好,也記下來。

經過很多天的市場調查,金志國發現:漢斯苦,寶雞淡,黃河酸。

那我做一款不苦、不淡、不酸,且沒有沉澱的啤酒,不就可以了嗎?

于是他馬上回廠,召集技術部門和生産部門開會。

他要求做一款不苦、不淡、不酸的啤酒,讓技術部門拿出解決方案。

減少酒花含量,可以做到不苦。

增大麥芽濃度,可以做到不淡。

做好工藝衛生,可以做到不酸。

管好發酵工藝,可以做到沒有沉澱。

産品定好了,還要提高周轉率。

重新去找菌種繁殖力強、疊代速度快、且不容易衰敗的菌種。

有的菌種需要21天才能發酵成熟,而有的菌種隻需要14天。

這個周期越短越好。越短周轉率就越快,成本就越低。

産品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營銷問題了。

一開始,沒有經銷商願意進漢斯啤酒廠的新款啤酒。

開經銷商大會,到處招攬經銷商,最終,隻來了10個人。

而好不容易來了的這10個人,也沒有一點信心。

于是,金志國拍着胸脯跟這些經銷商承諾:

不管這款啤酒最後賣得如何,我保證,絕不讓你們虧錢。

賺了錢,算你們的,虧了錢,算我的!

有了保底,經銷商們這才放了心。

後來,随着新啤酒的銷量越來越好,經銷商才稍微多了一點。

而這些經銷商,很多都是騎三輪車來拉貨的。

偶爾來個開小貨車的,都算是大戶。

是以,光靠這麼點經銷商也不行啊。

工廠虧着3800萬,也沒有什麼廣告費,怎麼辦?

金志國找到了華商報的老闆:老張。

那時候華商報剛剛起步,也很艱難。

兩個落難兄弟坐在一起,聊着聊着,突然靈光一閃:不如我們合作吧,聯合營銷。

你要賣報紙,就順便幫我賣啤酒吧。我要賣啤酒,也順便幫你賣報紙。我們兩個産品一起推銷。

于是,他們買了1000輛三輪車,招聘了幾百個業務員。

業務員穿着統一的小馬甲,胸前印着華商報,背後印着漢斯啤酒,他們騎着三輪車,開始走街串巷地推銷。

可是,騎着三輪車賣啤酒,還有一個問題。

人們都喜歡喝冰啤酒。而冰鎮啤酒這一步是由誰來完成的呢?

由零售商。也就是燒烤攤,小商店,他們有自己的冰箱。

那給每個三輪車都配一個冰箱嗎?

這不現實。

那怎麼辦?

金志國發現,我們的工廠本來就有冷庫呀,冷庫是用來放酒花的,我們把冷庫騰出來,很容易改造成冷鍊。

這樣就可以做到,啤酒從出廠就是冰鎮好的。

而寶雞啤酒、黃河啤酒都在外地,他們就不可能做到,因為冷鍊運輸成本太高。

出廠就冰好,這成為了漢斯啤酒的一個優勢。

業務員拉滿一三輪車的啤酒,隻需要用棉被把啤酒一包,就可以保證送到消費者手上的啤酒是冰的。

同時,華商報還用整個版面,幫助漢斯啤酒做廣告。

就這樣,一款不苦不淡不酸的冰鎮啤酒,被騎着三輪車的業務員們,直接送到了大街小巷。

一個月後,漢斯啤酒就奪回了50%的市場佔有率。

金志國1996年10月底上任西安漢斯啤酒廠總經理。到1997年年底,從未盈利過的漢斯啤酒廠,就奇迹般地扭虧為盈。

不但填平了3800萬的虧損,還多賺了1200多萬的利潤。

誕生11年的漢斯啤酒廠,第一次嘗到了賺錢的滋味。

盈利之後,金志國召開經銷商大會。

有1/3的經銷商賺了錢,有1/3的經銷商不虧不賺,有1/3的經銷商虧了錢。

虧錢的,大部分是一開始的那10個經銷商。

金志國對他們承諾過,絕不讓他們虧錢。是以,把他們虧的錢都補上了。

而後面的加盟商,隻要虧錢的,也都給補上。

不僅如此,還分給他們微薄的利潤,讓他們能賺到一點錢。

對于那些不虧不賺的經銷商,也分給他們一些利潤。

而那些賺錢的經銷商呢?

重賞。

賺得越多,就賞得越多。

1200多萬的利潤,金志國把零頭留下,作為企業利潤。

零頭有多少?

214萬零6千。

而剩下的1000萬,全部分給經銷商。

其中,900萬現金,直接發掉。

餘下的100萬,買拉貨的小面包車,幾十輛,全部送給經銷商。

以後,他們就再也不用騎三輪車來拉貨了。

金志國此舉,震驚全場。

天呐,從來沒見過哪個廠家,願意把大部分利潤拿出來分給經銷商的!

經銷商們又驚又喜,高興極了。

本來,能賺到錢,他們已經感到滿意。

現在,額外給他們更多錢,甚至遠超他們自己所賺到的錢,他們感到驚喜。

同時,還送他們車,他們倍受感動。

從滿意,到驚喜,到感動。

漢斯啤酒廠的品牌,深深刻入經銷商的心中。

金志國說:

以前我們從來沒嘗到過賺錢的滋味,現在嘗到了,就夠了。

更重要的是,這些錢是誰幫助我們賺的?誰能持續幫助我們賺錢?還有多少人要來幫助我們賺錢?

我們要把錢都分給他們。

到了1999年,漢斯啤酒廠的利潤突破5000萬。

等到金志國調離時,漢斯啤酒廠的利潤已經突破1個億,成為青島啤酒的重要利潤來源。

— 2 —

聽金總講完這個故事,我們太震撼了。

為什麼賺了1200萬,其中1000萬都要分給經銷商?

因為金總深深地知道,隻有讓經銷商賺到錢,隻有讓經銷商賺到很多很多錢,才會有更多經銷商加入,大家才可以一起持續、長久地賺到更多錢。

我要的不是眼前的1000萬,我要的是未來的1個億。

這就是戰略忍耐力。

戰略忍耐力來自于對底層邏輯的堅信。

我堅信隻有把别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時候,我們才能一起把蛋糕做大,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

這就是我們經常挂在嘴邊的利他,利他,利他。

可是,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

如果你是金志國,你會把1200萬中的1000萬,都分給别人嗎?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

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一切商業的起點,首先來自于讓别人獲益。

他們覺得,自己獲益才是第一。

是以當他們賺到一點點錢,第一反應是,我怎麼能夠讓自己再多分一點?

于是,他們會想:

經銷商分得太多了,能賺錢明明是因為我産品好,我再提高點供貨價吧!

員工分得太多了,他們隻是為我打工而已,憑什麼分這麼多,我砍掉點他們的獎金吧!

于是,經銷商和員工,都慢慢離他遠去了。

所有人都不會想和他長久合作。

最終,他連最初的那點利潤都賺不到。

而擁有戰略忍耐力的人恰恰相反。

當他們賺到一點點錢,第一反應是,我怎麼給消費者、給合作夥伴,給員工多分一點?

于是,他們會想:

我要把成本和售價降得更低,繼續給消費者讓利。

今年賣這麼好,多虧了合作夥伴,我要給他們分1000萬。

員工今年辛苦了,連漲兩級工資,再發額外的年終獎。

于是,消費者喜歡他,品牌就建立起來了。

合作夥伴喜歡他,誓死跟他長久合作。

員工愛戴他,發誓對他不離不棄。

擁有戰略忍耐力的人,所有人都希望他成功。

因為最終,他會帶領一群人一起成功。

我身邊優秀的企業家,都是如此。

他們和别人争論的問題,常常是:這明明是你應得的,必須收下。

而不是:能不能再便宜一點啊?

優秀的企業家,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他們心中裝着的,不是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未來的星辰大海。

這,就是戰略忍耐力。

任何一次收費,如果使用者沒有獲得超預期的價值,就不要賣。

任何一次合作,如果合作夥伴沒有獲得超預期的收益,就不要做。

任何一個項目,如果員工沒有獲得超預期的收獲,就不會長久。

— 3 —

戰略忍耐力,換一個詞,就是長期主義。

什麼是長期主義?

就是,你要賺“今天的小錢”,還是“未來的大錢”?

誰都想賺大錢。

可是選擇的時候,很多人都隻會選“今天的小錢”。

為什麼?

因為等不及。

而什麼樣的人才會接受長期主義,選擇去賺“未來的大錢”?

是那些不在乎錢的人嗎?

當然不是。

堅守長期主義的人,他們不是不在乎錢,他們隻是不在乎這點錢。

他們不在乎今天的1000萬,是因為,他賺得可不隻是這1000萬。

他們心中裝着更大的格局,他們要的是未來的1個億、10個億、甚至100億。

哪怕,這個未來是10年、20年、甚至30年。

我們經常說要舍滿取半,給别人傳遞100,而自己隻拿50。

這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在乎錢,隻是因為,我們不在乎這點錢。

當你心中裝着大格局,你就很容易舍棄眼前的小利益。

因為你知道,眼前的小利益,會影響你未來的大收益。

這,就是戰略忍耐力。

最後的話

優秀的企業家,都擁有戰略忍耐力。

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因為他們堅信:一切商業的起點,首先來自于讓别人獲益。

因為他們堅信:學會分出很多錢,才能賺到很多錢。

因為他們堅信:賺錢從來都不是商業的起點,而是商業的終點。

因為他們心中裝着大格局,才能舍棄眼前的小利益。

他們舍得分錢,不是不在乎錢。他們隻是不在乎這點錢。

記住:

想要長期利益,首先要放棄眼前利益。

想要收獲價值,首先要學會創造價值。

想要找到捷徑,首先要放棄尋找捷徑。

想要獲得财富,首先要做到舍得分錢。

與你共勉。

服務推薦

  • 蜻蜓代理
  • ip代理伺服器
  • 企業級代理ip
  • 微信域名檢測
  • 微信域名攔截檢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