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秘案:莒國是如何成為諸侯們的政治避難所的?

作者:海叔說春秋
春秋秘案:莒國是如何成為諸侯們的政治避難所的?

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紛繁的戰争,諸侯國們推崇所謂的霸權主義,從來不把小諸侯國放在眼裡。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時代就是“一超多強數弱”的格局,就是總會有個最強之國即霸主,再有幾個二流的強國偶爾可以掌握中原事務的話語權,最後就是很多弱小的國家,有的時候成為霸主的附庸,有的時候成為多強國的跟班。可是即便就是這些弱小之國,有的時候也會扮演急先鋒的角色。齊國南部地區有個叫莒國的諸侯國,就曾經很多次打敗過齊魯等國,那麼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莒國究竟何德何能,居然會有如此本事呢?

諸侯國們潛在的焦慮總是在列國的社交網絡中持續不斷的發酵,多數時候不可避免的會以戰争作為終局。莒國存在于這樣的時代,既是其幸,又是其不幸。史書中有““莒雖小國,東夷之雄者也。其為患不減于荊、吳”,這就是說在整個中土大地來看,莒國無法跟晉、齊等國相比,但要把視野縮小到齊魯大地上來看,能被稱為“東夷之雄者”,可見莒國絕非是個容易欺負的角色。東夷部族數以百計,能夠在這麼多善戰部族中脫穎而出,在齊魯南北夾擊中生存數百年,就說明莒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多半有着較為深厚的積累。

史書中有“唐虞以前無考,商姑幕國。此侯國也,殷爵列三等”,也就是說莒國的曆史淵源要比周人分封的那些諸侯國要久遠得多,甚至本身就是跟起源于岐山的周人本屬同時期,甚至更要早于周人。周人要把莒國認定為心腹大患,在其北方部署齊國,在其南方分封魯國,多半是周人對東夷地區政治力量分析而後的必然選擇。齊魯的軍事力量嚴重遏制莒國的發展,可就算是如此,到春秋而後莒國人依然成為該地區内僅次于齊魯兩國,擁有三十多座城邑的大國。是以莒國不能成為“一超”,但也絕不可能淪為“數弱”,是能列于“多強”之中的。

春秋秘案:莒國是如何成為諸侯們的政治避難所的?

後世從史書中更多的看到莒國的受難,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裡地處于齊魯大地上的國君們,對莒國的認知是非常清晰的,很多王公貴儲們避難的聖地就是莒國,有名的齊國桓公、魯國慶父都曾經在莒國滞留。根據考古證據,莒國與周人曾經有過很多戰争,這即說明莒人從一開始對周人分封齊魯之國可能并不是認同的。東夷地區的政治平衡在齊魯來臨而後已經徹底被打破,莒國要改變這種困頓之局便隻能選擇與周人對戰,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就算是後來周人成為天下之中,壟斷地方政治,莒國也沒有被徹底殲滅,反而與齊魯兩國分庭抗禮。

莒國的周邊分布着很多東夷小國和周人封國,這些小國既互相之間有所争端,又共同防備着大國如齊魯等國的侵擾,但有意思的是這些小國不知道為什麼并沒有真正與莒國形成戰略同盟關系,反而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常常打來打去,搞到最後分别為齊魯等國所侵占,如杞、向、邾等國,生存環境可謂是相當險惡。莒國要向北方擴張,就攻打杞國;莒國要向南方擴張,就滅亡向國;莒國要向西方擴張,就與州國、紀國對戰,莒國可說是東夷地區保持好戰風俗的強國,這也即“患不減于荊、吳”的根源所在,當然這是齊魯人的看法。

齊桓公流亡莒國的時候,因為是流亡公子,在莒國貴族子弟們的眼中,齊桓公的身份是頗為微妙的,此時的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國内有政敵,國外有競争,到底能不能回歸齊國尚且是個未知數。是以莒國人既不可能過于善待,又不可能太過怠慢,其在莒國的生活是充滿着各種變數的。後來等到回歸齊國成為國君而後,管仲鮑叔牙等臣才會随時提醒齊桓公 “勿忘在莒”,就是讓齊桓公不能忘記在莒國的艱難歲月。齊桓公當然不會忘記莒國,忘記的是莒國收留的恩情,反而是發動大軍向東方和南方擴張,莒國邊境多次受到侵擾。面臨齊國的咄咄逼人,莒國人隻能放棄向北發展的計劃,轉而向西方和南方擴張,莒國與魯國的戰争頻繁開始發生。

春秋秘案:莒國是如何成為諸侯們的政治避難所的?

是以後來莒國對齊魯兩國的态度都趨于反抗,後來齊桓公主持的九合諸侯,莒國人都沒有參加。但是随着中原戰争的日趨激烈,莒國人夾雜于大國之間,逐漸受到更為嚴重的戰争侵擾,究竟是選擇成為哪個諸侯國的附庸,成為莒國朝堂的重大政治命題。數年而後的晉文公舉行踐土之盟,莒國看準時機成為晉國的盟友,即有“恃晉而不事齊”的國策。更大的問題是南北方向,齊國侵占莒國的野心日趨明顯,而魯國侵占邾國的動作也越來越大,齊魯兩國交戰數年的格局被這種政治利益所打破,反而是莒國的危機越來越嚴重。

但是莒國始終沒有改變親附晉國的政策,此後數年之間,晉國複興而後敗齊于“鞍”。 莒國赢得了喘息時間,頻繁參加晉國人主持的各種會盟,也受到晉國的很多支援。也就是在這些年間,莒國人似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以大國自居,在晉國人的支援下,派遣大軍開始對鄰近國家作戰,攻滅郐國,攻打魯國,侵擾齊國,俨然要徹底改變齊魯大地的政治格局。但是這樣的軍事政策直接惹怒了齊魯兩國,對于莒國的仇恨情緒成為齊魯聯盟的根本所在。此後數年之間齊魯兩國派遣大軍進攻莒國,莒國的邊境一破再破,一失再失,最後往往以割地求和。此後的莒國即是衰敗,後來全境為齊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