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每個王朝後期都對外軟弱,對内強硬?

作者:觀瀾說史

翻開中國曆史,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在每個王朝的後期,都往往對外軟弱,對内強硬。這一點在三個王朝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它們分别是北宋、明朝和清朝。

為什麼每個王朝後期都對外軟弱,對内強硬?

北宋的開國皇帝是後周大将趙匡胤。因為是武将開國,是以起初也算武功赫赫,先後攻滅了南漢、後蜀、南唐、北漢等割據政權。可是,随着“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北宋的軍事實力逐漸走向了衰落。到了宋真宗澶淵之盟以後,竟然淪落到每年向遼國“交歲币”買平安的地步。從那以後,由于宋軍幾乎長期不用打仗了,是以不僅戰鬥力下降得厲害,而且内部也更加腐敗了。

盡管北宋後期在對外戰争中表現如此之差,但鎮壓起農民起義卻毫不手軟。當時的方臘農民起義、宋江農民起義均遭到了殘酷鎮壓。雖然這些内部反抗被成功鎮壓了,但對外的妥協投降仍然沒能保北宋周全,它最終還是被金國滅掉了,隻剩下南宋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為什麼每個王朝後期都對外軟弱,對内強硬?

與宋朝相比,明朝前期和後期的軍事實力似乎都算比較強大,但在後期也僅僅是看起來強大而已。在明朝後期,不僅關外遼東半島的所有土地幾乎盡數落入新興的後金手中,而且就連境内占山為王的土匪,官府也奈何不了。誕生于明朝後期的古白話小說《三言二拍》中就有大量關于群眾被武裝山匪綁走并索要贖金,官府管不了,隻能依靠百姓自救的故事。雖然這些記載隻是故事,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這種情況是真實存在的。

雖然對外敵和山匪沒辦法,但明朝後期對老百姓卻依舊手段強硬,即使災荒年月也依舊對百姓橫征暴斂。百姓一旦起義反抗,就派官軍大舉鎮壓……結果,在關外勁敵和關内起義百姓的雙重夾擊下,最終垮台。

為什麼每個王朝後期都對外軟弱,對内強硬?

後來,雖然改朝換代,到了清朝,但這一曆史規律仍未打破。在前期康乾盛世的光輝散去後,中後期的清朝也同樣變得“對外軟弱,對内強硬”了。雖然在對外戰争中一敗再敗,割地賠款,在列強面前點頭哈腰,但在國内依然讓百姓山呼萬歲,依然橫征暴斂。百姓稍有反抗,就殘酷鎮壓。結果,最終在辛亥革命的怒潮中,被人民埋葬了。

為何這些王朝在後期都不顧人民死活,不約而同地選擇“對外軟弱,對内強硬”的統治方針呢?說到底是因為,統治者覺得外部敵人隻是要錢、要利益的,不會動搖他們的統治地位和榮華富貴。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隻要讓百姓多交點稅就行了。而對于國内百姓的反抗和不滿,統治者則覺得會威脅到他們的的統治地位,是以不能不加強鎮壓和管制。

為什麼每個王朝後期都對外軟弱,對内強硬?

古代王朝後期的統治者為何會這麼想呢?因為他們隻想享受人民給他們的權力和榮華富貴,而不想承擔保護人民的責任,以及讓人民安居樂業的責任,這是自私和無能綜合作用的結果。于是,在狂妄和醉生夢死中,他們要麼亡于外敵入侵,要麼亡于人民的起義和反抗,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