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盟《晶片法案》即将生效!拟将歐洲晶片全球占比提升至20%

作者:上觀新聞
歐盟《晶片法案》即将生效!拟将歐洲晶片全球占比提升至20%

當地時間7月25日,歐盟理事會釋出聲明稱,歐盟理事會準許了“加強歐洲半導體生态系統”的法規,這是決策程式的最後一步。

這意味着《晶片法案》已經完成全部表決程式,在經歐洲議會主席和理事會主席簽署後,該法案将在歐盟官方公報上公布,并将于公布後第三天生效。

歐盟《晶片法案》旨在為歐洲半導體領域工業基地的發展創造條件,吸引投資,促進研究和創新,并為歐洲應對未來晶片供應危機做好準備。該計劃目标将歐盟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份額翻一番,從現在的10%提高到2030年的至少20%。

在本月11日的歐洲議會上,上述法案已以587張贊成票對10張反對票獲得高票通過。

投入430億歐元扶持晶片産業

在美國、南韓、日本以及印度宣布加大晶片産業投資後,作為歐盟“強芯計劃”的核心,歐盟《晶片法案》在本月25日正式獲得了成員國代表的最終準許。歐盟理事會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面對全球晶片競賽,歐盟将通過《晶片法案》“領跑”,推動晶片生産、投資、研發等;長遠目标是“複興”歐盟晶片産業,減少對外部的依賴。

7月11日,歐洲議會讨論通過了上述法案的具體細則。除了在晶片相關的研究和創新領域投入33億歐元預算外,歐盟還将建立一個能力中心網絡,以解決歐盟的技能短缺問題,并吸引新的研究、設計和生産人才。同時在“晶片倡議”中提出包括“建立內建半導體技術的先進設計能力”、“實作尖端半導體技術和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開發和部署”、“加速尖端量子晶片和相關半導體技術的創新開發”、“針對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債務融資指導”等多項具體目标。

此外,歐盟還将建立一個晶片危機應對機制。具體來看,歐盟委員會将通過該機制評估歐盟半導體供應面臨的風險。成員國的預警名額将用于觸發全歐盟範圍的短缺警報。該機制将使歐盟委員會能夠實施緊急措施,如優先供應受短缺影響特别嚴重的産品,或為成員國進行共同采購。

業内人士認為,和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不同的是,歐洲《晶片法案》的目的不在于重構全球晶片産業鍊,而更注重加強歐盟内部協作及資源整合,并通過與國際夥伴協調以預防國際半導體産業危機。

歐盟是全球半導體行業早期發展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世界半導體研究中心”之一。但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裡,歐洲在晶片生産中所占的份額已從24%下降到了目前的10%,在尖端晶片創新與生産更是落後于亞洲以及美國。

為此,在2022年,歐盟提出将投入超過430億歐元用于支援晶片生産、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其中,110億歐元将用于加強現有的研究、開發和創新,以確定部署先進的半導體工具以及用于原型設計、測試的試驗生産線等。到2030年,歐盟計劃将在全球晶片生産的份額從目前的10%增加到20%。

為了吸引更多的半導體大公司加大投資,歐盟委員會今年6月還準許了一項80億美元的産業補貼計劃,涉及12個歐盟成員國以及23家企業,其中包括英特爾、英飛淩、恩智浦、意法半導體等知名晶片廠商。補貼将推動這些廠商未來五年在歐洲開展晶片設計、測試、封裝和制造等方面的研發項目。

此前,英特爾已表示将在德國馬格德堡建立兩座晶片工廠,當地媒體稱該筆投資成為德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而今年5月,英飛淩在德國投資的12英寸晶圓廠也已動工。

研究機構Gartner分析師盛陵海對記者表示,晶片法案中,德法兩國是主體。“從補貼金額來看,不算少。”

但從長遠目标來看,盛陵海認為,歐盟提出的20%的晶片占有率目标太大,正常情況下比較難達到。“歐洲的平均主義和體制很難參與到快速變化的市場競争。”

能否改變歐洲晶片産業格局?

長期以來,歐盟在晶片研發和先進裝置等細分市場上占據領先地位,不僅擁有euv光刻機制造商ASML,還擁有一批專門設計特定半導體元件的晶片制造商,擅長生産汽車與工業裝置晶片。

目前,英飛淩、恩智浦NXP和意法半導體在全球汽車領域的市占率分别為第一、第二和第五。

早間年,得益于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援,法國工業巨頭湯姆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年收購了美國莫斯卡特(Mostek)半導體公司。1987年,接連虧損的莫斯卡特在法國政府的斡旋下與意大利國有配件制造企業SGS成立了合資公司。1990年,合并後的企業更名為意法半導體集團,後更名為現在的意法半導體。同樣是在90年代末,也同樣是因為接連虧損,囿于英美股東的壓力,西門子半導體部門最終得以獨立成為了今天的英飛淩。

恩智浦的誕生相對更晚,1953荷蘭半導體企業飛利浦電子成立了半導體部門。22年後,飛利浦收購了卡特納創辦的Signetics半導體公司,這家由仙童半導體走出的創始人創辦的公司日後構成了飛利浦半導體的核心技術來源。進入80年代,飛利浦一直處于歐洲乃至全球半導體晶片生産商前十名的位置。不過在2000年之後,随着企業業務戰略調整和半導體業務上面的持續虧損,飛利浦決定将半導體業務出售給一家荷蘭的私募财團。最終,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在2006年獨立。

雖然領跑汽車、工業裝置等晶片細分市場,但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歐盟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産值份額在過去二十年顯著下降。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産業鍊持續重構,過高的制造成本促使晶片的組裝、測試和封裝等晶片生産環節持續向東亞地區轉移。布魯金斯學會此前發文稱,歐洲在晶片領域的資本支出也出現了長達數十年的下降。上世紀90年代,歐洲在全球晶片領域所占的資本支出比例約為8%,亞太地區約占10%;而到2022年,歐洲在晶片領域的資本支出隻占全球3%,亞太地區已升至66%。

另一方面,大型消費電子企業的缺失也讓歐洲半導體制造産業陷入了被動,逐漸退出了晶片先進制程的競賽。目前,歐盟的晶片制造主要集中在22納米及以上相對成熟的工藝節點,并不具備7納米及以下制程的高端晶片制造能力。

德勤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過去幾十年,歐盟各國一直是半導體裝置的淨進口國,其消費約占全球晶片供應的20%,而制造業僅占9%。德勤預計,即使《歐盟晶片法案》對晶片制造的政策刺激,到2030年歐盟“淨進口國”的這種趨勢并不會得到根本改變。

此外,人才短缺以及能源的困境也為歐洲的半導體産業發展增加了不确定性。根據普華永道旗下的戰略咨詢公司思略特的研究,歐洲在2030年前還需要35萬名員工,才能達到晶片市占率翻倍的目标。

而截至2022年,英飛淩已經消耗了2.5億千瓦時的電力,并且計劃在未來幾年内增加50%的産能。業内預測,如果要達到市占率20%的目标,歐洲的半導體裝置到2030年将消耗從現在的10兆瓦時增加到3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于歐洲總用電量的5%。而在在2021年,德國德累斯頓市發生了持續約20分鐘的大規模停電,英飛淩在該市所設的工廠是以完全停工,直至15日才重新恢複生産。是以,不少業内人士認為在能源問題沒有解決之前,盲目設下20%的目标是非常激進的行為。

盛陵海認為,當全球都在增加晶片産能之後,未來還有可能産生晶片産能過剩的危險。對于歐洲企業而言,汽車制造業是購買晶片最大的客戶。該行業的特點是零庫存和供應鍊比較長。如果無法吸納多餘産能,其投入生産的工廠的回報率不會太高,進而會反過來挫傷歐盟企業發展晶片産業的熱情。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第一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