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護傳承文化遺産:借數字技術助“美美與共”

作者:光明網

“數字敦煌”讓文物走出洞窟,以兵馬俑為原型的動漫形象大火,文化類品牌節目、活動頻頻出圈……文化遺産保護傳播展現新氣象。近日,作為“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的一項重要活動,“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華文明新活力”主題分享會在陝西西安舉辦。與會人士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密碼,奮楫揚帆、行穩緻遠的破題之道。

敦煌文物走出洞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明璀璨的藝術寶庫,有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餘處,蘊含着豐富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多年來,受自然環境、遊客劇增等因素的影響,文物保護面臨着巨大挑戰。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的樊錦詩提出“數字敦煌”的理念。随後,敦煌研究院與國内外科研院所開啟了合作。經過近30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針對以石窟寺為主的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的關鍵技術。

基于攝影與計算機技術的壁畫二維數字化技術,基于雷射掃描和結構光的彩塑三維重建技術,基于遙感測繪和傾斜攝影為主的大遺址數字化技術……科技賦能,敦煌石窟形成了海量的數字化成果,289個洞窟的壁畫數字化采集,178個洞窟的圖像拼接處理,162個洞窟的全景漫遊節目制作,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數字敦煌”項目的實施為敦煌文化研究留下了永久的資料,也為敦煌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提供了資料支撐。基于“數字敦煌”的海量成果,敦煌研究院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出了全新的洞窟數字遊覽方式。數字化讓不可移動的敦煌文物走出了洞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平台上線,首次通過“網際網路+”實作30個經典洞窟整窟高清數字化圖像及全景漫遊的全球共享。2022年,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鍊的數字文化遺産開放共享平台“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上線,來自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藏經洞文獻的21類壁畫專題、6500餘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向全球開放。

丁曉宏表示,敦煌研究院數字化保護在近30年的探索和發展中培育了“數字敦煌”品牌,實作了前沿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文博動漫形象走紅

博物館作為傳承和保護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以文物為載體,跨界傳播讓文博事業煥發出新活力。

2017年,陝西面向全國啟動了動漫遊戲大賽,通過政府主導、行業引領、社會參與、市場調節的方式,形成圍繞博物館、企業等上下遊領域,從創意生産到傳播推廣的完整産業鍊,以增強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力。緣起于大賽的文博動漫形象受到大衆喜愛。“陽光自信的秦風小将,以兵馬俑出土的将軍俑為原型,讓秦文化呈現出有傳承、有溫度、有時尚的國際化創意和風格。”陝西曆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甯彬說,新冠疫情期間,秦風小将“披挂上陣”,以抗疫使者的身份活躍在大街小巷,讓這樣一個有血有肉、陽光自信的曆史形象深入人心。

此外,溫文爾雅的姗姗,以漢陽陵出土的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為原型設計;熱情奔放的唐妞原型為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唐粉彩仕女俑”。這些動漫形象頗受年輕人青睐。

6年來,陝西曆史文化動漫遊戲大賽的參賽作品覆寫20多個省市,參賽者有學生、企業人員、漫畫家等,累計參賽作品達1.59萬件。侯甯彬表示,大賽借助資訊技術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曆史文化的興趣和愛好。

近年來,陝西曆史博物館積極探索數字化文化遺産展示方式。2022年,陝西曆史博物館推出了系列科普動畫短視訊,選取15件珍貴館藏文物,采取動畫形式講述文物故事和古代科技知識。侯甯彬說:“陝西被譽為天然的曆史博物館,其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獨特的曆史文化風貌,深入挖掘文物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實作文化遺産保護成果的大衆化傳播,是博物館人應有的擔當和使命。”

文化類精品節目、活動出圈

大型文化節目《古韻新聲》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負責人賀亞莉表示,得益于這些精品文化節目的推出,頻道的品牌影響力和社會美譽度明顯上升。

如何讓文化文物類的節目和觀衆形成共情互動,實作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雙向奔赴?賀亞莉認為,訣竅在于找準切口,深挖文化活水,借助技術創新表達,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沉力量與時代共情。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接地氣和煙火氣,是提高文化節目傳播增量的創新方向。”賀亞莉舉例,在《尋古中國·古蜀記》中,不僅結合經典古籍進行解讀,還用大場景3D掃描等技術高品質複原古城遺址,讓觀衆一覽幾千年前古蜀大地的生活風貌。此外,還複原了古蜀人容貌,讓衆多古蜀文物首次以360度的環繞方式與觀衆見面。

同為媒體平台的文化傳播者,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際線上總裁範建平認為,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厚重的“青山”,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寶庫。

近年來,國際線上舉辦一系列活動深挖傳統文化寶庫,探索在全球範圍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範建平介紹,國際線上與各省網信部門關聯,推出品牌活動“打卡中國”,3年間,活動相關内容在海内外平台總浏覽量超11億。2022年的主題是“打卡中國·最美地标”,邀請18個國家的20餘位外國網紅,沉浸式感受“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民族文化”,打卡活動通過8種語言釋出活動有關資訊,在海内外平台的浏覽量超5000萬。

“好文化也需要好包裝,讓形式與内容比翼齊飛。在網際網路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孤芳自賞,而應該是雅俗共賞,讓傳統文化走得更廣更遠。”範建平表示,應借網際網路之好風,傳承傳統文化之美,成“美美與共”之願景。(本報記者 張影)

來源: 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