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後病逝于紫禁城長春宮,此時距離溥儀宣布退位僅過了一年零十天。隆裕太後離世對皇室宗親而言無疑是一大噩耗,尤其是對于那些遺老遺少們,更是如喪考妣。按照舊制,隆裕太後的喪禮由清宮内務府組織,按宮廷舊制為隆裕太後辦理。令人倍感意外的是,民國政府對于隆裕太後的喪禮大開友善之門。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天安門紮建了七門八柱松彩牌樓,上書“國民哀悼會”。牌樓後方的金水橋上,圓蓋形小亭為臨時搭建的祭亭。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金水橋上的祭亭

隆裕生于1868年,名靜芬,小名喜子,是慈禧太後的親侄女,也是光緒皇帝的表姐,相貌才具平常。光緒十四年(1888),由慈禧一人獨斷欽點成婚,實非“德宗聘焉”,終其一生,她沒有得到光緒的寵愛。隆裕的性格柔懦平和,不善巧言逢迎,也從未得到過慈禧的歡心。作為皇後,她在内宮貌似和光同塵,從不顯山露水。她所居住的鐘粹宮向為清靜之所,過着“欲卷珠簾春恨長”的日子,是以也避開了詭谲莫測的宮闱内争。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喪禮期間的午門

直到1908年光緒帝病逝,此時慈禧太後亦病體危笃,遂下懿旨立醇親王載沣子溥儀為嗣皇帝,命載沣攝政,死前又降旨:“嗣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須請皇太後懿旨者,由攝政王随時面請施行。”宣統皇帝即位後,尊光緒帝皇後為皇太後,上徽号“隆裕皇太後”,自此,這位在宮廷裡被壓抑了二十年的中年女性,陰差陽錯地走到最高國家權力中心,在她面前已然是風雨中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了。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午門外等待緻祭的學界代表,列隊着制服者為學校生。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太和門前紮建一座三門式大型松彩牌樓,上署“哀悼” 榜書。

民國成立後,尚無給政治顯要人物治喪的經驗,喪儀沒有可參照的成例。故從政府角度為前清隆裕太後舉哀,須兼顧喪儀的規格、稱謂以及傳統等因素,尤其要考慮從帝制向共和轉型中展現禮俗的時尚新風,這就決定了這場世人矚目的喪事,其儀式注定是新舊雜糅的。單從喪儀規格論,雖無“國葬”之名,場面絕不遜色于後來的“國葬”大典。

袁世凱接到内務府世續的報聞,即派蔭昌、段芝貴、孫寶琦、江朝宗、言敦元、榮勳等人,前往宮中吊唁。當日下午,在總統府開特别會議,由此開啟了一連串的悼念活動。随後由國務院釋出通告兩則,首先公布隆裕死因并緻哀悼,意在消除謠诼,市面已有傳聞隆裕系吞金緻死,甚至有遭毒殺的聳人之說。此時,複辟派正策動庫倫獨立,為預防宗社黨中的極端分子趁機起事,北京警方一度頒布了戒嚴令。

另一則重申“遵照優待條件,以外國君主最優待遇,規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圍黑紗,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國務院查照《優待清室條件》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依據本款,隆裕太後祔葬崇陵,為題中之義,所有葬禮所需費用,亦歸民國政府負擔。此案送出迅速得到臨時參議院通過。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前來太和門祭壇緻祭的前清遺老,官帽和長辮依然是“标配”。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參加奉移的滿漢執事夫,身後是“九鳳曲柄黃蓋”,為法駕鹵簿儀仗的“核心”。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向前門火車站行進的移靈儀仗隊伍。

隆裕的喪事,經曆了舉哀、奉移、奉安崇陵三個階段,因光緒帝陵尚未竣工,是以隆裕梓宮先須奉移易縣梁格莊行宮暫安,與光緒靈柩會合。崇陵修竣完畢,1913年12月13日(農曆十一月十六日),與光緒梓宮同時安葬在金龍峪崇陵。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禁衛軍馬隊為奉移大隊的引導

老照片——死後哀榮,難得一見的隆裕太後的喪禮!

隆裕靈榇所經城區萬人空巷,中外人士争睹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