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子,又名南苑,位于北京南郊永定河沖積扇前緣地帶,曆史上是北京地區最大的濕地。曾是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獵場、元明清三朝皇家苑囿。清代,成為皇帝處理政務、舉行大閱的重要場所。
跨越五朝 皇家苑囿
契丹族建立遼朝,燕京(今北京)升為陪都。燕京南郊大片濕地,因水草豐美、土壤肥沃、樹木蔥郁、飛禽走獸衆多,遂成為皇帝躲寒避暑、縱鷹捕獵的場所。金滅遼後,遷都燕京,建中都城。中都南郊同樣是皇家遊幸狩獵的地方。海陵王完顔亮常常率近侍來此行獵,并在此修造行宮,成為中都最早的皇家苑囿雛形。
元朝建立後,改燕京為大都。大都南郊依然是皇室晾鷹捕獵的首選之地。這裡因北鄰京城、騎馬即至,得名“下馬飛放泊”。“飛放”是元代的一種狩獵制度,每至“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謂之飛放”。為滿足皇家射獵需求,在這裡飼養了數量衆多的飛禽走獸,鶴鴨雁雉朝飛夕落、獐鹿狐兔成群栖息。同時,還建有幄殿、晾鷹台。
其中,晾鷹台是一座專門縱放海東青捕捉天鵝、大雁的建築。元代皇帝來此圍獵,必有海東青輔助,每每攜帶“一萬捕鷹匠和五百隻大鷹”。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宮廷琴師汪元量這樣寫道:“快鷹已落薊水畔,獵馬更在燕山前”,“海青渺然從此去,天鵝正墜陰崖巅”,生動描述了當時的春獵情景。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于永樂十二年(1414)下旨擴建“下馬飛放泊”,築起約120裡的圍牆,開辟東西南北四紅門,鋪設園内外道路,修築大小橋梁,建立行宮。為與紫禁城北的“海子”(今積水潭)相差別,故稱該地為南海子。此時的南海子包括5個海子,且衆泉競湧、葦塘相連,總面積約210平方公裡。朝廷在這裡專門設定看守民戶,稱為“海戶”。每到圍獵時,海戶驅趕動物,将包圍圈縮小,供皇室馳騁射獵。
清軍入關後,清代統治者尤其重視騎射傳統,通過行圍打獵訓練武備,南海子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濕地環境,成為行圍活動的首選地。清代皇帝在南海子基礎上,先後修建團河行宮、新衙門行宮、舊衙門行宮、南紅門行宮4處行宮,并把南海子更名為南苑,二名并用。
康熙帝多次贊譽“南苑乃人君練武之地”。他在這裡的活動多與行圍、校閱有關,還曾射殺過一隻老虎。他在《南苑十首》第五首寫道:“三驅一面網,雉兔正堪肥。弦響無虛落,日暮即收圍。”狩獵行圍時須合圍三面、放開一面,以彰顯皇家的好生之德。在平定三藩叛亂期間,康熙帝一有時間就會來此。他在《南苑行圍》中這樣寫道:“苑中閑教陣,無事靜論邊。不廢時苗典,思周天下先。”身在南苑,他心中仍然時刻挂念時局。康熙帝在位期間先後41次到南苑行圍,可見他對這裡的喜愛。
到乾隆年間,南苑行圍狩獵已成為一種典制,名曰“春蒐之典”。南苑是清代建起的第一座大型皇家苑囿,不僅是皇家行圍練兵的處所,也是清代第一個園林理政的場所。
懷柔西南 建寺禮佛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在北京正式即位。此時全國尚未統一,為安定西南邊疆地區,順治帝多次派遣使臣進藏,敦促達賴喇嘛來京。順治九年(1652)三月,五世達賴及随員三千人從西藏哲蚌寺啟程,朝觐順治帝。起初,會面地點并未确定在北京。八月初一,五世達賴奏請順治帝,“因内地疾疫甚多”,希望在歸化(今呼和浩特)或代噶(今呼和浩特南部涼城縣境内)觐見。于是,順治帝打算前往代噶會見達賴。
出發前,大學士洪承疇等人借欽天監“太白星與日争光,流星入紫微宮”為由,谏言皇帝以國家安危為重,不要遠行。十月十三日,順治帝敕谕五世達賴:近來南方多地局勢不穩,天災不斷,政務繁重,不能親自前往邊外,特派和碩承澤親王迎請達賴入京。
十二月十六日,順治帝于南苑的舊衙門提督官署迎接五世達賴。五世達賴曾這樣回憶:進城後漸次行進,至隐約可見皇帝臨幸地時,衆人下馬。從這裡又前往至相距四箭之地後,我下馬步行,皇帝由禦座起身相迎十步,握住我的手通過通事問安。之後,皇帝在齊腰高的禦座上落座,令我在距他僅一尺遠、稍低于禦座的座位上落座。賜茶時,谕令我先飲,我奏稱不敢造次,遂同飲,禮遇甚厚。順治十年(1653)二月十八日,五世達賴辭行離京。在他歸藏途中,清廷賜予金冊金印,正式冊封他為西藏地區最高宗教領袖。此後,曆代達賴喇嘛繼位都需要中央政府的冊封,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統治。
順治十五年(1658),順治帝将舊衙門提督官署改建為行宮,并下旨在他與達賴會面的地方建一座寺廟,以示紀念。兩年後,皇家寺院德壽寺在舊衙門行宮東側建成。順治帝、康熙帝南苑行圍時,常到德壽寺觀禮。乾隆帝更是對德壽寺情有獨鐘,每次巡幸南苑,必到德壽寺禮佛。
乾隆二十年(1755),由于寺内僧人不慎,德壽寺失火被毀。次年,得到重建。出于安全考慮,乾隆帝下旨将僧人撤出寺廟,隻留駐紮南苑的官兵看守。重建後的德壽寺宏偉莊嚴,有山門三間,大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殿後随牆門内為禦座房。主殿頂以錫為原料覆寫,别具一格。寺内殿宇多有乾隆帝題匾及對聯。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世班禅主動請求進京朝觐,祝賀皇帝七十壽辰。乾隆帝非常重視這次會面,不但命人整修了五世達賴來京時居住的西黃寺,擴建了香山靜宜園的昭廟,還将德壽寺油飾一新,并加蓋禦座房三間。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初十,乾隆帝拜谒東陵後,來到德壽寺會見六世班禅,這是雙方在京城會面的第一站。想到120多年前順治帝與五世達賴在此會見的場景,他不禁感慨:“後先輝映,實為國家盛事。”
十一月初二,六世班禅因身染天花,不幸圓寂于北京。之後數年,乾隆帝多次來到德壽寺,作詩懷念班禅。民國時期,德壽寺毀于軍閥混戰,現僅存兩座乾隆年間镌刻的漢白玉石碑。
南苑大閱 皇威赫赫
清代閱兵次數衆多,但以南苑大閱規模最盛、次數最多。順治十三年(1656),順治帝在南苑舉行了即位後的第一次大閱。康熙十二年(1673)正月,為表明堅決撤藩的态度,康熙帝在南苑晾鷹台舉行了他登基後的第一次大閱。康熙帝對這次大閱甚為中意,并将此次大閱陳列、儀式和列陣作為典範,形成書面大閱規制。後經雍正、乾隆兩朝補充完善,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
乾隆四年(1739)十一月,乾隆帝在南苑舉行即位後首次大閱,近兩萬名八旗精銳受閱。乾隆帝從陣列左翼開始,依次巡閱前鋒營、護軍營、骁騎營、火器營等。閱陣後,随着三聲炮響,各陣擂鼓而進,鳴金而止,前進距離以十丈為一節。每進一節,伫立揮舞紅旗,依次鳴放槍炮,如此反複九次。第十次槍炮連環齊發,直至鳴金三次方停。随後,各軍收陣回營,皇帝賜酒,大閱結束。整個大閱嚴整有序、氣勢磅礴,彰顯康乾盛世景象。七年後,乾隆帝對這次大閱仍念念不忘,遂命宮廷畫師繪制《大閱圖》,有《幸營》《列陣》《閱陣》《行陣》四卷,重制當年大閱的壯觀場面。其中,《列陣》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閱陣》《行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幸營》一直下落不明。
乾隆二十三年(1758),經過近四年的征讨,終于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叛亂。乾隆帝聞聽捷報,十分欣喜,當年秋天便邀請準噶爾部布魯特諾起等使臣來京觐見,同時安排在南苑舉行即位後的第二次大閱。十月初五,乾隆帝戎裝裹身、跨馬佩箭,親自下場試射,連發五箭皆中。随後,八旗勁旅軍容嚴整、列陣受閱。布魯特諾起等使臣觀禮後,個個“面帶驚異,為之駭然”。宮廷畫師郎世甯參加了這次大閱,繪制出《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乾隆帝非常滿意此畫,命人将其挂在新衙門行宮後殿。
《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 (中國畫·[清]·郎世甯) (圖檔來源:《北京志·美術志》)
乾隆後期,國勢漸衰,南苑大閱次數明顯減少。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嘉慶帝在南苑舉行他在位期間的唯一一次大閱,這也是清朝最後一次大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南苑慘遭破壞,圍牆大半傾塌,建築多被焚毀。由于當時國力衰微,無力修繕,南苑開始全面放墾,湧現出大批村落。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苑修建簡易機場,成為中國第一座機場。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南苑機場回到人民手中。
(本文作者:于冰,來源于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北京西山永定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