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制劇”是靈藥還是毒藥

作者:光明網

作者:戴桃疆

新上線的《黑鏡》第六季中完全不見科技對于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科技不再是決定故事展開的核心要素,甚至在單集叙事中完全消失。這使得《黑鏡》淪為網飛批量生産的又一個套路化的短劇合集。

近日,《黑鏡》第六季在網飛上線。曾經拷問過觀衆靈魂、喚起觀衆重新審視科技的《黑鏡》,花了12年時間,奠定其在全球觀衆心中的好劇地位。然而如今的《黑鏡》就隻剩下了強行反轉與“獵奇”:第一集講述女主角在流媒體上看到以自己生活為藍本的劇集,牽扯出數位産品濫用使用者隐私的故事;第二集裡小鎮青年返鄉搞文藝創作,挖出小鎮謀殺事件真相卻颠覆了自己的生活;第三集是宇航員在“替身”與真身之間探索人性的故事。如果說前三集還隐約帶有《黑鏡》系列的影子,那麼接下來兩集中狼人和魔鬼的出現不禁讓人驚掉下巴:這還是那犀利而又科技感十足的《黑鏡》嗎?

這些故事從叙事到拍攝手法,見多識廣的觀衆都仿佛寶黛初見,像是新的,又仿佛在哪裡見過。如果說在其他消費領域,生産者至少會為了刺激消費而創新概念、開發新品、制造新的需求,而像網飛這樣的流媒體影視的生産者很多時候表現得像個乖順的“奴隸”,消費者需要什麼,就大批量地、重複性地提供什麼。表面上是觀衆主動提供大資料的結果,本質上是文化産品生産者的傲慢和懶惰。早期大衆媒體領域的研究者曾提出“娛樂至死”的觀點,而如今基于大資料制作的文化産品的流水線作業卻隻能讓觀衆“無聊至死”。

與創作初衷背道而馳

2011年12月,查理·布魯克主創三集短劇《黑鏡》在英國四台播出并大受好評。在接受《衛報》采訪時,布魯克曾談及創作《黑鏡》的初衷,他将科技比作藥物,而《黑鏡》要探讨的則是科技的副作用,劇集的整體基調介于令人不安和輕松愉悅之間。

第三季開始,《黑鏡》改為網飛制作,也是從這一季開始,一直對科技表現出深度憂慮、對與科技共生的人類未來感到悲觀的《黑鏡》開始出現單集“大團圓”結局。到了第六季,網飛治下的《黑鏡》故事核心已經一掃陰霾,變得樂觀起來。在第六季上線之際,查理·布魯克接受《時尚先生》雜志采訪,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對科技副作用心存疑慮的人,而是一個公開對科技示愛的人。他表示自己創作《黑鏡》的目的是想表達人性本身很脆弱,而非制造一種“科技是邪惡的”的觀感。

有了這樣一個完全改變了創作初衷的制作人,《黑鏡》焉能不變味兒?背靠科技公司的制作人很難再說科技一個“不”字,如果悲劇發生一定要進行歸責,那麼錯的肯定是人。第六季中完全不見科技對于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科技不再是決定故事展開的核心要素,甚至在單集叙事中完全消失。《黑鏡》第六季不過是網飛批量生産的又一個套路化的短劇合集。而缺少了“科技”這一要素,如今的《黑鏡》在懸疑類劇集中都要被歸類到“平庸”甚至是“無聊”的那一類。

平靜的日常中潛藏着颠覆性、毀滅性的隐患,這是懸疑類作品的套路之一。此前《黑鏡》系列中備受好評的故事中,這一前置性條件背後緊跟着的往往是無論主人公積極應對或是消極抵抗都會無可避免地走向同一個結局,而這一結局正中觀衆潛意識中對于科技副作用的隐憂。反觀第六季《黑鏡》,由于科技不再是覆寫整個劇集的大背景,人為因素被無限放大,觀衆從此前的尋求共性轉變為劇中人的旁觀者,旁觀他人人性中的弱點,從中獲得一點微不足道的娛樂。此處使用“微不足道”這一形容詞絕非有意貶低娛樂對于生活的意義,實在是因為《黑鏡》第六季提供的戲劇性和娛樂性止步于此。

和常見的懸疑類劇集一樣,《黑鏡》第六季充斥着“反轉”,但“反轉”技巧十分拙劣。稍具備閱片量的觀衆很容易就能推測出後續故事的走向乃至最終結局,整季的劇情安排都有失水準地大搞“機械降神”:主角身陷資料濫用的糾紛,反轉為主角是資料不是人;狗仔隊圍堵女明星公衆人物隐私不保,反轉為女明星肇事現場突變狼人,狗仔危在旦夕……偏離主題加劣質懸疑,《黑鏡》第六季無疑是在砸自己招牌的程序中踏出了堅實有力的一步。

反烏托邦的消亡

《黑鏡》第六季中,人工智能生成戲劇腳本的設定在ChatGPT技術大規模面市之前,然而由于播出時間較晚,導緻原本具有寓言性的設定顯得落後于現實。《黑鏡》第六季的整體水準倒真的有些像人工智能寫出的劇本,在提及科技隐憂時就跑題到女主角瓊的“多重宇宙”,不提科技隐憂反而大談人性弱點。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網飛也在使用人工智能推動文娛産品的生産。打響網飛征戰影視領域第一槍的《紙牌屋》,就是根據大資料反映出使用者對這類政治劇集和主要演員的喜愛來制作的。利用大資料來制作影視作品也成為網飛一以貫之的思路。大資料曾為網飛的崛起立下過汗馬功勞,然而如果網飛由此淪為子產品化流水線,出品的影視劇呈現出高度同質化的内容,則再難調動觀衆的興趣。

《黑鏡》第六季似乎想要讨論科技公司對于個體無孔不入的剝奪,但很快又輕巧地通過貢獻拙劣的表演轉移話題,對于現實問題的那一點啟示性的思考很快被普遍性的娛樂橋段所替代。而啟發觀衆對于科技的思考,正是《黑鏡》第一季能夠引發熱議、廣受好評最重要的因素。

盡管查理·布魯克在網飛接手《黑鏡》系列之後一直在采訪中試圖扭轉公衆對于作品的定位,然而在大衆認知裡,《黑鏡》在一衆懸疑類劇集中獨樹一幟,恰恰是因為它是一部“反烏托邦”作品。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夠替代人類完成文化消費品的生産,那麼它會寫出“科技本身才是大反派”的作品嗎?

網際網路經濟的興起使得本來由傳統電視台制作的劇集大量轉向流媒體制作,觀看網飛影視與其說是消費者在自我娛樂,不如說是在為資料公司進行資料生産。觀衆的選擇被抽象為資料,并為科技巨頭指明賺錢的方向。流媒體影視越來越缺失的人味兒,倒是在提醒觀衆我們可能真的身處早期《黑鏡》中的世界。(戴桃疆)

來源: 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