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吐槽價格偏高、機構宣稱成本不低,托育機構發展現狀調查

作者:新湖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轉變育兒理念,對嬰幼兒托育行業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國家政策利好的大力扶持,托育行業進入快速擴張時期,托育機構數量井噴式增長。截至2023年6月,全國在國家衛健委托育機構資訊公示平台備案的托育機構超過2.6萬家

托育機構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沖突,但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發現,目前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形式的托育機構,多半是幼稚園内托班和部分早教機構轉型而來,社群托育和家庭托育占比較少

除了價格高昂外,行業标準模糊、相關資質模糊不清、服務品質參差不齊也是目前托育行業發展的痛點。多名從業人員指出,完善托育服務配套支援體系還需要一段時間。城市托育機構的營運成本比較高,回收效益慢,獲得的實質性支援較少,尤其是遇到特殊時期,托育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弱

家長吐槽價格偏高、機構宣稱成本不低,托育機構發展現狀調查

寬敞明亮的園區,繪本、玩具等擺放得井然有序,泡泡球、滑梯等遊樂設施均為圓形海綿材質,各個房間内色彩搭配和諧統一。一名2歲的小朋友正在專心玩泡泡球,老師在一旁耐心地示範動作。

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進北京市朝陽區一家民辦托育園後看到的場景。

據托育園白老師介紹,其所在機構目前有5個班級、30多名學生,每個班級配備3名老師,“兩教一保”。其中,乳兒班較為特殊,師生比為1:2或1:3。“來園裡咨詢托育服務的家長如今越來越多,他們希望在育兒方面獲得更專業的支援。”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嬰幼兒托育問題愈加突出,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将3歲以下的孩子送到托育機構照料。國家衛健委資料顯示,現階段大陸3歲以下嬰幼兒數量約4000萬,超過三成嬰幼兒家庭有托育需求,但托育服務機構入托率僅為5.5%左右。截至2022年底,大陸每千人口托位數約為2.5個,距離“十四五”期末要達到4.5個的目标仍有差距。

一些社會機構嗅到商機,紛紛開辦嬰幼兒托育機構。那麼,該行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如何,面臨怎樣的問題挑戰?記者采訪多家托育機構發現,從業人員普遍反映行業進入快車道、服務品質有所提升,但同時也面臨不同程度的發展困境。

行業駛入“快車道”

機構數量快速增加

“寶貝們,都坐好啦。來,我們把手放在膝蓋上。”

“巧巧寶貝,來老師這裡取材料啦!”

……

7月13日上午10點,北京市朝陽區紅領巾公園附近一家托育機構内,10多名幼兒正在兩名助教和一名保育員的帶領下,将手中的玩具雪花片穿到毛條上。“巧巧寶貝”今年2歲多,她穿得很認真,還時不時地幫其他小朋友操作。

“這個課程設計包括穿、捏、拉等動作,老師們先示範一遍,然後讓小朋友們跟着做,鍛煉他們的雙手合作能力、手眼協調性、規則意識和專注力等。”其中一名育嬰師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家托育機構主要提供0歲至3歲孩子的早教和托育,目前托育班一共5個班,招了16名幼兒,班額已滿。每個班的師資配比為1:4,即1名班主任、2名助教、1名保育員。

“對于剛入園的幼兒,我們會安排1:1的師資,幫助幼兒适應過渡。”該機構老師向記者介紹,老師們沒有明顯分工,幼兒的生活和教育,每位老師都會參與,班主任負責整體的管理和安排,保育員負責洗漱和擦洗等。

這位老師還介紹稱,機構會根據課程内容安排老師輔助早教,比如幼兒的感統課程,會安排2名老師進行輔助,在專門的感統教室通過專門的體能和感統裝置鍛煉培養幼兒。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轉變育兒理念,對嬰幼兒托育行業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國家政策利好的大力扶持,托育行業進入快速擴張時期,托育機構數量井噴式增長。

國家衛健委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6月,全國在國家衛健委托育機構資訊公示平台備案的托育機構超過2.6萬家。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釋出的《2023年中國托幼一體化及幼稚園辦托育情況研究報告》進一步顯示,截至2023年4月末,在完成備案的托育機構中,機構注冊登記名稱含有“幼稚園”相關關鍵詞的有1.08萬家機構,占托育機構總數的43.30%。這意味着,幼稚園正在成為辦托育的重要力量。

家長吐槽價格偏高

機構宣稱成本不低

托育機構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沖突,但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發現,目前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形式的托育機構,多半是幼稚園内托班和部分早教機構轉型而來,社群托育和家庭托育占比較少。

《2022年北京市托育行業發展報告》也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内擁有520家托育機構,民辦托育機構是市場主力,占比達96.7%。

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托育價格偏高。記者走訪北京市5家民辦托育機構發現,僅1家機構招生滿員,3家機構托位空置率超過50%。托育收費最高可達16000元/月以上,最低為6800元/月,其餘3家機構收費在7000元/月至9000元/月不等。

記者随機采訪10位家長發現,未送托家庭的理想月托育費用集中在3000元以内,多數已送托家庭則希望每月托育費用不超過5000元。

“我們也想送寶寶去托育園,但是好一點的托育園價格太高了,我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綜合考量後還是決定讓家裡老人帶。”生活在北京市海澱區的周女士是一名國中老師,平時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本想送孩子上托育班卻因價格高而作罷。

家長們吐槽托育費用高,機構方面則表示自己也有難處。

北京市朝陽區某民辦托育園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政策要求,托育機構必須位于三層樓以下,這樣一來房子的租金就比較高;加上人力成本,比如照顧18個月以下幼兒的師生比是1:2,18個月以上的師生比是1:3,這也是一筆大開支;還有師資教育訓練,一名老師教育訓練一周,大約需要五六千元費用。

“我們園一年成本是300多萬元,房租和工資占了大頭。照顧年齡越小的孩子,對老師的專業性和其他要求也就越高。”北京市朝陽區另一家托育中心負責人介紹道。

山東省青島市某托育中心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也頻頻“倒苦水”:托育費标準是每月1880元,但每年房租、水電、教師工資等,這些成本算下來差不多近100萬元,“入不敷出”。

“和普通幼稚園不一樣,嬰幼兒托育設有乳兒班(6個月至12個月)、托小班(1歲至2歲)、托大班(2歲至3歲)3種班型,可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服務,但是在課程設定、服務項目、費用定價等方面,大家其實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印發《養老托育服務業纾困扶持若幹政策措施》,明确了房租和稅費減免、社會保險支援等26條纾困扶持措施。

對此,多名從業人員指出,完善托育服務配套支援體系還需要一段時間。城市托育機構的營運成本比較高,回收效益慢,獲得的實質性支援較少,尤其是遇到特殊時期,托育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研究員佘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毅、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白钰等曾依托各地托育行業協會、托育頭部企業等在全國範圍内開展了針對托育機構的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8.66%的托育機構自建用房,房屋市場價約8543.18元/月,3.25%的自購用房,房屋市場價約11285.56元/月;45.85%的租賃商業用房作為機構業務用房,平均租金為32558.24元/月;5.42%的租賃社群公共用房,租金16162.54元/月;18.05%的租賃私人産權用房,租金25761.64元/月;5.42%的租賃國有資産用房,租金46614.63元/月。

在購置的主要裝置中,監控報警裝置平均6.04萬元,廚房類裝置平均9.21萬元,教學教具裝置平均28.76萬元,戶外活動裝置平均15.07萬元。

投資回收周期(或預計周期)中,36.46%選擇“5年以上”,31.77%選擇“3-5年(不含)”,27.44%選擇“1-3年(不含)”,4.33%選擇“1年以内(不含1年)”。

标準資質模糊不清

專業人才相對匮乏

除了價格高昂外,行業标準模糊、相關資質模糊不清、服務品質參差不齊也是目前托育行業發展的痛點。

從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嬰幼兒照護服務進行頂層設計,明确托育機構登記注冊部門;到同年10月國家衛健委印發《托育機構設定标準(試行)》和《托育機構管理規範(試行)》,對場地、設施、人員、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标準細化;再到2019年12月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印發《托育機構登記和備案辦法(試行)》,大陸嬰幼兒托育服務在标準規範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對托育機構專業化、規範化建設提出了明确要求。

然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在落地實施過程中,關于托育機構的設施裝置、人員配備、衛生健康、舉辦經費、安全防護等規定沒有得到進一步細化,相應的監測評估制度也未能及時跟上,托育機構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可參考的工作流程,提供的服務品質參差不齊。

以餐飲為例,在記者走訪的5家民辦托育機構中,有的采用标準化配餐,由中央廚房統一送至直營店;有的具備獨立食堂,按照營養帶量提供餐飲;還有的采用半成品簡單加工方式。定價标準也不相同,有的是每月950元專款專用;有的是60元/天。

佘宇、史毅、白钰等人的調查結果顯示,277家受訪機構中配有廚房和配餐間的數量分别為244家(88.09%)和206家(74.37%)。

受訪機構除去8家不提供餐飲,剩下的269家機構中有230家(85.50%)采用自行制作的方式提供餐飲服務,36家機構(13.38%)采用中央廚房配送方式,3家機構(1.12%)采用半成品簡單加工方式。配有消毒間的機構數量為176家(63.54%)。

針對自行制作的方式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構,相關管理和檢查相對完善;針對采取集中配送方式或半成品加工方式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構,則缺乏食品安全溯源和延伸檢查的制度規範。

此外,記者注意到,現階段大陸對0歲至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教師的資質要求比較模糊,各地區從業要求标準不一。一些托育機構對從業人員的學曆和專業要求不高,有的從業人員甚至沒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

記者以應聘托育師為由,緻電北京、長沙、廣州等地數家托育機構。有的托育機構稱,應聘托育師首先要通過履歷篩選,再進行面試,面試通過後進行教育訓練,教育訓練通過後頒發畢業證書即可上崗;有的托育機構要求“托育師須為大專以上學曆”“具體專業不限,有相關專業最好”“如果不是相關專業,隻要人好、有親和力也行”;還有的托育機構稱“沒有教師資格證也沒有關系”。

而實際上,照顧0歲至3歲嬰幼兒,對老師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幼稚園比較看重老師的教學、遊戲組織能力,托育園則要求老師還要能夠處理吐奶、如廁等情況,是以托育機構老師專業背景一般為學前教育、護理、早期教育等,另外還要符合具備幼稚園教師資格證、育嬰師證等條件。”北京市朝陽區某托育中心負責人說。

但現實情況是,在早期教育教師人才培養方面,截至2020年,大陸開設早期教育的高等院校僅有71家,且多為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值得期待的是,教育部去年9月釋出的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簡介》,已經将嬰幼兒托育專業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