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是誰?
這個問題似乎根本不需要回答。做生意的人會在阿裡巴巴、淘寶、天貓開店,我們也會在淘寶、天貓買服裝、食物、家電各種各樣的商品,然後用支付寶支付,如果你是創業者,也會用到阿裡雲的伺服器,現在阿裡還投資了文化中國、中信21世紀、海爾日日順物流、菜鳥物流等等…這是家無處不在,與你我生活、娛樂相關的公司。
但阿裡到底是誰?是家怎樣的公司?
當我們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幾乎找不到答案,貼在這家公司身上的标簽太多了,并且它的産品與服務是那麼紛繁複雜…即便我們喊到“萬能的淘寶”,也會用到“支付寶”,但坦白講,公衆對這家公司的認知卻多少有些模糊——回到标題,即便是喧嚣的網絡中,贊美阿裡的很多,但又有很多的人在質疑這家公司。
雖然說,譽滿天下,謗亦随之,好的公司都是經得起多大的诋毀,就受得住多大的贊美。不過,在科技圈亦或是輿論圈,黑阿裡都是一種潮流,同時,也是迅速獲得關注,積累人氣,炒作上位的不二之法。S8平台
S8娛樂
S8線上娛樂
S8娛樂總代
S8娛樂平台
S8彩票平台
S8彩票
好吧,言歸正傳。為什麼這麼多人黑阿裡,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也饒是有趣。有個阿裡的朋友,他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阿裡是家處女座的公司,老闆是處女座,公司是處女座,處女座為什麼總被黑,阿裡就為什麼總被黑。
因為是處女座公司,阿裡才被黑,這樣說法有些取巧。其實,黑與被黑,背後都是立場。小孩關注真與假,成年人的世界,隻有成與敗,隻不過,對公衆說時,卻要包裝成正義的代表,有個足夠的姿态。最真實的是,這世界其實沒有那麼多的黑與白,惡意與善意,說到底,這世界是個灰階的。
立場即真相。立場背後,更多的是利益。這麼多人黑阿裡,說到底,是利益二字。
阿裡的一位朋友對我說:“黑阿裡的沒有這麼多,也就是那幾個吧”。
這話聽起來,其實也是對的。
我有個“前朋友”,阿裡的前雇員,因為爆料,尤其是爆阿裡的新聞而火。他果斷地站在批評阿裡的一方,是以,他也迅速獲得關注,成了大V。我與他交惡,隻因為一件事:他批評阿裡的一些言論,我覺得挺好的,我甚至會給他一些我所知道的内幕消息,告訴他。但有一次見他罵起用餘額寶的人,我覺得,“批評一個企業,是應該,但罵起餘額寶使用者,就沒有必要了吧”,這位朋友反過頭來說我,寫軟文。我回了他一句,“下次京東邀請大V去麗江,還請你”。結果被“前朋友”果斷拉黑。
這位朋友離開阿裡,最重要原因是:他是國内屈指可數的Oracle的專家,不過,阿裡前幾年在王堅的主導下,開始了“去IOE”浪潮。阿裡雖然能養人,但“去IOE”浪潮下,他的職業空間十分有限。由此,這位朋友也就在微網誌上以黑阿裡雲“去IOE”“始作俑者”王堅為樂,從黑王堅博士,到黑阿裡,一路走到底。
前雇員反水也是公衆們喜聞樂見的,由此這位朋友的粉絲也是水漲船高,做了大V,從此樂此不疲投身其中——在黑阿裡,指點江山,點評各種公共話題的同時,還能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做做推廣,挺好。
這位朋友微網誌拉黑我之後,我也報複性地将他微信拉黑。相忘于江湖,也是極好的。
另一個朋友,我在做記者時與他聊過幾次,也會經常交換一些資料與觀點。他是派代的分析師,我是《21世紀商業評論》的記者。派代是國内最大的電商圈子經營者,電商圈子,無非分淘内與淘外兩個體系。這位朋友堅定地看好京東,也十分刻苦的學習,因為分析師圈子魚龍混雜,要博出位,必然要“語不驚人誓不休”,力挺京東,是條路子,當然我也相信,這是他基于自己專業判斷的,發自内心的想法。因為力挺京東,是以,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阿裡黑。2012年的時候,他曾想入職京東,不過,最終劉強東沒有要他,他去了騰訊公司做分析師。那時候易迅與京東競争依舊激烈,他也還好,左右不得罪,力挺京東,力挺易迅的同時,也就隻能黑阿裡。到了今年,騰訊電商土崩瓦解,京東上市了,微信生态也開始有了起色,這位朋友自然腰杆挺直,繼續黑阿裡。
也就是去年,2013年,騰訊與阿裡開始輿論之戰,因為黑阿裡成了中V的這位朋友,也有了用武之地。這位朋友,經常有一些危言聳聽的觀點出來,一來需要曝光度,二來也是工作需要吧。不過,他始終是不願在公衆面前承認自己在騰訊工作,是騰訊公司的分析師。拿着騰訊的工資,總歸要替騰訊辦事,隻不過,我想不通的是,騰訊分析師,應該不用承擔公關的職責。
其實輿論這東西,是把雙刃劍,阿裡最開始通過公關戰,四兩撥千斤地打下Ebay,到現在,自然也就會有京東、騰訊靠貼上阿裡,來獲得曝光率。市場環境,自由競争,自然也就會有捧的媒體,也會有黑的媒體,世界是灰階的,講究的是陰陽調和。
黑阿裡,無非幾點:有人說,阿裡企業文化、價值觀有問題;也有人說,VIE事件,不尊重契約精神;更有人說,阿裡壟斷。
先說壟斷的事情吧,我所知道的,黑阿裡壟斷,呼聲最高的,是騰訊分析師李成東先生。他一方面是極力鼓吹京東、騰訊電商讓阿裡窮途末路,一方面又在叫喧着阿裡壟斷市場,阻礙創新。這種邏輯會讓人覺得窒息,既然京東這麼強大,微信都讓馬雲顫抖、恐懼了,阿裡還能壟斷麼?騰訊的獨立分析師李成東老師,發表這樣言論的時候,騰訊公司也曾拉出不少網際網路意見領袖為之站台——因為那時候,360起訴騰訊壟斷,意見領袖們給出的回應是,這是自由競争市場,屬于自然壟斷,不算壟斷。
再說VIE,契約精神吧。批評這個的,是媒體界的領袖級人物,胡舒立女士。支付寶VIE這件事,幕後有許多禁區,是不能談的,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如今國家資訊安全形式走向,大家也看的很明顯,說到底,舒立大姐對阿裡的批評,其實就是撿了個軟的柿子捏——得罪不起有關部門,卻能批評民營企業。
前不久,新世紀周刊有篇《如何監管支付寶》的封面文章,也有意思,想必也是舒立大姐,餘憤難平,這篇站在銀行角度,替央行着想,替銀聯、銀監會捉急的封面稿子,卻從來沒有采訪過阿裡。最離譜的是,談到第三方支付,隻談監管支付寶,卻忽略了“颠覆一切”的微信支付與财付通。
支付寶VIE一事,背後有太多禁區。即便在金融對民營資本與境外資本開放的今天,我們也會看到,微軟、IBM等公司排除在政府采購的民單中。資訊安全之外,有金融安全等話題,這些話題不是不能談,但沒有必要挑個軟柿子捏。所謂“契約精神”其實有點虛,商業的底線,究竟是法律。支付寶VIE一事,如果阿裡有錯,法律應該會有制裁,如果馬雲違法,美國法律嚴格,也不可能讓馬雲逍遙法外吧?舒立大姐用道德審判他人,卻有不妥,道德律己便是崇高,律他則是騙子。
繼續說說阿裡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吧。
很多媒體都這樣說,這家公司洗腦。其實,批評阿裡文化,很多人都可以,不過媒體就算了。媒體,給從業者以“新聞理想”的文化熏陶,肩挑正義,妙手寫文章,卻從來都是給從業者低廉工資,這其實也就是變相洗腦吧?
事實上,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文化有好有壞,但這個好與壞,要看位置。Google有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蘋果有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騰訊也有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批評一家公司的文化,就像是無神論者,跑到寺廟去勸誡一樣。
我所知道的是,阿裡的文化,其實是向善,至少我們知道的,阿裡出現很多好員工,做了很多好事。且不說,“最美媽媽”,說說我的一個好友,是阿裡的副總裁,他是長年在西藏做教育公益,資助了大量的西藏貧困少年,他也是佛教信徒,他在大資料上是國内一流專家,卻低調地堅持做着公益項目。
有人會說,阿裡價值觀,搞馬雲崇拜,員工是愚忠。這一點,其實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會有的,别說馬化騰之于騰訊,周鴻祎之于360,劉強東之于京東、任正非之于華為、楊元慶之于聯想,就算是喬布斯在蘋果,比爾·蓋茨在微軟,都是一樣說一不二的…好的公司,老闆都是有絕對的權威,龐大組織才能有執行力,不是隻因為平時叫老闆為“元慶”、“舒立”,就認定這家公司便是沒有偶像崇拜。
員工、雇傭對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的認同,那是任何優秀公司都有的品質。即便如馮大輝老師批評的,這是愚忠,換個角度,這叫價值觀認同。其實很難相信,所有員工都不認同公司文化與價值觀,就能把丁香園産品與市場做好。阿裡如此,小米如此,華為也如此。企業文化與價值觀,這相當于信仰,其實怎麼罵聽起來,都可以,但仔細想想又有地方是不對的。
回到那句話,這世界是灰階的,陰陽平衡。隻要有競争,便需要左右輿論與人心,是以,任何公司都會被黑到,不止是阿裡。阿裡被經常黑,也有自身原因,一方面這家公司業務多,涉及利益大,有利益就有紛争,另一方面則是,這家公司不會像鴕鳥一樣,對一些意見沒有回報。
譬如,電商,京東從去年開始全面照抄阿裡的布局,做上市準備,蹭阿裡概念紅利,做一個全面弱化版的阿裡,它從2008年開始,要在淘寶之外生存下來,就必須要打造一個淘寶競争者的标簽,讓使用者記住它。是以你會看到,京東一次又一次的“碰瓷式”傳播,無論是京東商城,亦或是現在的拍拍網,貼着老大做宣傳是政策,也就需要劉強東或其他人跑出來諷刺阿裡——盡管京東一年的GMV隻有天貓的四分之一,但這并不妨礙京東樹立“假想敵”,畢竟市場也好,觀衆也好,都需要看競争的熱鬧。譬如,微信支付,倘若不是喊着“颠覆支付寶”,借用支付寶積累的市場感覺力,做支付寶的挑戰者,使用者其實也不會太明白微信支付究竟是什麼。
有競争,自然也就需要輿論,自然也就有唱紅的,也有唱黑的。更多時候,媒體是依附在各種産業之上的利益博弈公器,紅也好,黑也好,都是市場需要。
與很多公司公關面對媒體或輿論攻擊時,大都是“鴕鳥政策”不同,阿裡公關政策這方面,戰鬥意願頗強。譬如,《IT時代周刊》這件事,有不少公司都反映類似的情況,但站出來舉報的,卻是少之又少,息事甯人者衆。好戰,也是阿裡經常被黑的一個很重要原因,無論是程苓峰抑或是馮大輝,都是阿裡公關好戰,順便将他們推向了輿論之中,并且由此積累名氣。
其實,唱紅也好,唱黑也好,阿裡說到底,還是國内少有的好公司。淘寶、支付寶、天貓、1688等等,很多人靠它們做生意,也有很多人靠它們生活。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阿裡提供的服務是實實在在的。若不是家好公司,也不會BAT的說法,更不會有網際網路上最佳全的生态圈,一家市值千億的企業。
我們有足夠多的理由唱紅這家公司,當然,作為一家公衆公司,它也得經的起公衆對它的質疑。回頭看阿裡被黑的種種故事,看近日《IT時代周刊》這件事情,或許有人會說:“言論自由,媒體有足夠的自由度與權力批評任何一家公司”,然也。
媒體拿言論自由當擋箭牌的時候,也應該記住記者有職業素養,媒體也需要操作規範。
是以,黑阿裡也好,黑任何一家公司也好,黑是一種态度,但必須有節有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演技是技術活,也是門藝術。
還是那句話,這世界是灰色的,立場即真相。